馮文君
近年來,課程審議一直是幼教界比較熱門的話題。當各大幼兒園都在轟轟烈烈地開展課程審議的同時,我們是否應該靜下心來重新思考:課程審議的最終目的到底是什么?毋庸置疑,課程審議,不應該只停留在形式上,也不僅僅是為了方便教師,它的最終目的一定是落在幼兒身上的,是為了尋找到幼兒適宜的課程。因此,在開展課程審議的過程中,怎樣才能使課程更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興趣和發展需要呢?
第一,判斷幼兒經驗,從“模糊感知”走向“精準確認”。
在審議中班主題“多彩的秋天”的幼兒原有經驗時,教師們都認為幼兒已經置身在秋天的環境中,他們對秋天的經驗已經很豐富了。但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問幼兒“葉娃娃除了把信送到田野里,還會把信送到哪里呢”,結果幼兒都默不作聲。為什么幼兒說不出來呢?分析原因,恐怕在于幼兒對秋天的感知不夠。從幼兒的實際表現來看,他們并不具備相關的經驗。
我們在課程審議時,不能僅憑自己的模糊判斷,認為幼兒的原有經驗有哪些,這樣是不客觀的。應該通過多重視角去“讀”幼兒,通過各種調查問卷,與幼兒、家長的談話等途徑了解幼兒已經知道的一些生活經驗,從“模糊感知”走向“精準確認”。
第二,厘清幼兒經驗,從“原有經驗”走向“新經驗”。
在課程審議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關注幼兒的原有經驗。比如小班“頑皮一夏”主題中,教師對幼兒的原有經驗進行了分析,發現大部分幼兒不知道當下的季節是“夏天”,對夏天的氣候特征、自然現象、動植物變化缺乏關注,對夏天的經驗零散且停留于表面等。這是小班幼兒關于夏天的原有經驗,教師們根據幼兒的這些原有經驗,開始制定主題目標,設計主題內容。但是這些主題目標和主題內容設計的依據從何而來呢?真的是幼兒感興趣的嗎?
我們在課程審議時,除了要了解幼兒的原有經驗以外,還應該更多地去思考幼兒對于夏天還想要知道些什么,即幼兒的新經驗,這才是課程的生長點,才是我們開展課程的目的所在。但是往往在課程審議中,幼兒新經驗的獲取是我們容易忽略的。我們在進行課程審議時,要厘清幼兒的這兩種經驗,即“幼兒已經知道的”和“幼兒還想知道的”,從“原有經驗”走向“新經驗”,才是真正適合幼兒發展需要的。
第三,設計主題內容,從“點的理解”走向“線的把握”。
在審議中班“多彩的秋天”主題內容時,討論到“落葉”的小版塊時,教師們有不同的想法。
教師A說:“落葉的主題內容孩子們在小班已經上過了,中班還要再上嗎?”
教師B說:“最常見的資源,實際上對孩子來說才是感受最豐富的,而且落葉跟孩子之間的聯動感比較強,還是有價值的。”
針對這兩種不同的看法,教師們開始進行下一步的研討。既然小班開展過“落葉”的主題,當時的目標是什么呢?在小班的基礎上,中班開展“落葉”主題的目標又應是什么呢?最后根據中班制定的主題目標,教師們設計了具體的主題內容。
由此案例我們發現:內容和目標永遠是有聯系的,內容源于目標。同樣在秋天這樣一個大環境里,其實它只是一個資源庫。關鍵是我們要從縱向和橫向來剖析,每個年齡段認識秋天的真正切入點和它的要義到底是什么。年齡段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活動,它的深度和廣度也是不一樣的。同樣一個內容,我們應該找出適合每個年齡段的點,由點及面來完成整個主題活動的目標,真正從“點的理解”走向“線的把握”。
課程審議的點是珍貴的,課程審議的過程是“磨人”的,但課程審議的結果是成長的。我們一直在努力,行走在“課程審議”的路上。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幼兒園)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