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歡
【摘要】蘇霍姆林斯基是著名的教育家,其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深受學者們的歡迎。該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讀書教育、后進生教育、教師角色和對其他學科借鑒意義方面。本文將簡要分析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的同理心教育,主要從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要有一顆同理心及培養學生的一顆同理心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同理心教育
為解決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并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蘇霍姆林斯基專門為中小學教師寫了一本書,即《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譯者根據中國實際國情,選取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精髓部分和蘇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有利于教師發展提升的精彩內容,合成一百條,改書名為《給教師的建議》。該書自出版以來,深受學者們的歡迎,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讀書教育、后進生教育、教師角色和對其他學科借鑒意義方面。
一、同理心的簡介
同理心(Empathy)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專業術語,經常被翻譯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移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而“同理心的核心是理解”,人們只有做到先理解別人的情緒和感受,重視每個個體的獨一無二和獨特體驗,才能夠想出積極、有效的應對辦法并付諸行動。因此,同理心與同情心的區別在于,除對別人的情緒感同身受外,還有更加理智的認知與態度。同理心常見于患心理性疾病的病人治療上。醫生們對那些病人的態度要真誠和有同理心,認真傾聽病人的情緒,感同身受并理智地挖掘病人情緒產生的根源。只有這樣,醫生才能成功治愈病人。把同理心延伸到教育方面,同樣,教師對學生要有一顆同理心,學生對教師也要有一顆同理心。這樣,師生關系才會和諧,才能實現教育的真正意義。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的許多建議,都向教師傳遞了這種同理心教育思想。本文將簡要地對其進行分析和闡述。
二、淺析《給教師的建議》中的同理心教育
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要有一顆同理心,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教師要用同理心正確理解學生的成績差異,并在學習方面給予針對性指導。書中第5條,蘇霍姆林斯基建議讓教師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他解釋道:“學生從事腦力勞動的力量和思維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學生對知識領悟、理解快并能很快記住,而有的學生對知識領悟、理解得很慢并記不牢,從而出現了學習成績的差異。”他進一步闡釋了不同的學生是按照不同的學習方式掌握同一知識的,教師不能機械地搬用一切教育和教學的規律抽象地對待所有學生。相反,蘇霍姆林斯基在第4條建議中著重強調教師應該善意待人,就是說,教師對待學生猶如對待自己的兒子或女兒一樣。對于學生學習成績不好、落后這樣糟糕的事,如果教師自己的兒子或女兒遇到了這種事,會怎么辦?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應該運用同理心正確理解、包容和接納學生的這種成績差異,挖掘學生成績差異的背后根源,不要求學生做他做不到的事,并耐心地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不同的習題布置量、不同的作文寫作要求和不同的練習難易度等,讓不同的學生掌握同一知識,從而使所有學生或快或慢地前進。學生從自己的作業得分中看到自己的努力時,就會獲得成就感和喜悅,進而提升學習成績。
第二,教師要用同理心正確理解學生的各種過錯。《給教師的建議》中第32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提到的一個典型案例是兒童對時間的流逝感完全不同于成人,吸引兒童的新事物讓他們想不到也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以至于作為學生的兒童完全忘記了寫作業。蘇霍姆林斯基用這個案例來建議教師,要用兒童而非成人的眼光來看待時間,這樣就會理解作為學生的兒童未完成作業的根源。換言之,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換位思考,正確理解和接納作為學生的兒童不寫作業的行為,而不把它看成一種過錯,并教會學生如何正確控制自由活動時間。這就是教師有一顆同理心的完美體現。另外,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也更加深入地提到教師對學生過錯表達同理心的具體措施。他建議教師理解和感覺到學生產生過錯的原因和細微動機,不要屈服于自發的情緒,把學生與教師本人混為一談,不要對學生提出那些對成人提的要求,并且要意識到他是在同學生打交道,要有耐心,要善于用理智克制一時的情緒沖動,同時要使自己的理智思想充滿熱忱,感同身受,掌握與學生個別談話的藝術,不在大庭廣眾下宣揚學生的過錯,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
第三,教師同樣要用同理心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書中第30條建議講述了一個案例:一位教師思想知識停滯、貧乏,學生從他的講課話語中覺察到了他的思想處于停滯、僵化的狀態,因而他們用不尊重這位教師來回報教師對思想的不尊重。但最令人擔憂的是,學生本人最終變得跟教師一樣不愿意思考。這個案例指出,教師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應用同理心理解這樣一個事實:教師對學生有各種高期望、高要求和高標準,同樣地,學生對教師也有各種高期望、高要求和高標準。而且書中第62條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也進一步提道“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鏡子”,亦指學生是教師的一面鏡子。教師需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換位思考,學生需要的也是一位專業素質高的教師,而“教師的專業素質是教師為履行教師職責而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具體包括教師的專業理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教師只有在這些方面不斷地自修和學習,才能提升自身專業素質,成為一位受學生尊重和理解的好教師。
此外,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還建議教師也要培養學生的一顆同理心,即學生也要有一顆同理心。他多次提道“我們要培養的人,不是有知識、有職業、會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要培養大寫的人,就是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有理想、有性格、關心別人、關心集體的人”。也就是說,教師的工作不應僅僅是傳授學生知識,更要注重教會學生關心他人、關心集體,即讓學生擁有一顆同理心。同樣,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第4條建議中也反復地提到教師最重要的教學任務是“要教學生用心靈認識世界,用心靈了解人——不僅是親友,還是生活道路上遇到的任何同胞的處境”。這個教學任務,實質上也就是強調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蘇霍姆林斯基也無數次談到了這樣做的意義,即“如果我關懷兒童,并培養他們的這種態度,他們就愛惜我的心和神經,在我心情沉重甚至很難說話時理解我。學生覺察到我有情緒,感覺到我心情很沉重,他們甚至說話也輕聲輕氣,避免吵鬧,力圖使我在課堂上和課間休息時都能盡量得到安寧”。
那么,學生的同理心如何培養呢?蘇霍姆林斯基教導學生通過看莊園婦女們的眼神感覺和了解她們每個人的內心狀態——是難過還是開心,感同身受,并激發學生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幫助那些難過的人。學生通過這種觀察的方法并有所行動,他們的同理心就慢慢地被培養起來了,也會變得以善待人。另外,書中第59條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解釋道:“最細致、最復雜的勞動表現在一個人到另一個人那里去,從他的眼神里看到和在他‘言外之意中聽到求助的呼吁。”他闡釋了教師也可以通過讓學生勞動來培養他們的同理心。他指出,只有通過勞動,學生的心靈才會變得敏感、溫柔,才會具有用心靈去認識周圍世界的能力,才會愿意關心并幫助別人。
在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他建議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對學生要有一顆同理心,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一顆同理心。一方面,他建議教師對學生的成績差異和學生犯的各種過錯要有同理心并個別對待;另一方面,他也提到教師對學生的同理心反作用于教師本人,促使其努力提升專業素質。此外,他還建議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一顆同理心,使學生學會關心并幫助別人。簡而言之,教師和學生只有都擁有一顆同理心,才能相互理解和溝通,師生關系才會和諧,教育效果才能得到優化和增強。
【參考文獻】
〔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周蕖,王義高,劉啟嫻,等,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車文博.當代西方心理學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樸泰洙,金哲華.教育學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美〕喬拉米卡利,柯茜.你的感覺,我懂![M].張迪,譯.海口:南方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