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
【摘要】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現狀與語言教學形式的選擇存在密切的關系。本文基于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現狀,嘗試引入“游戲故事”,以優化語言教學載體,為幼兒搭建語言發展情境,進而激發幼兒語言建構內生動力,真正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游戲故事;幼兒;語言能力
幼兒階段的教學是幼兒語言能力建構的起始環節,對幼兒語言的積累、言語思維的形成、語言表達等綜合素養的發展具有奠基作用。然而,幼兒實際語言能力的發展與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需求存在不對稱性。幼兒普遍存在語言積累薄弱、興趣不濃、語言表達邏輯性差等問題。不少教師的語言教學形式過于簡單,灌輸痕跡重。鑒于此,本文探討了以“游戲故事”為載體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策略。
一、“游戲故事”對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價值
“游戲故事”不同于一般的游戲和故事,它將游戲和故事有機結合起來,利用游戲的娛樂性和故事的情節性、生動性,綜合了兩者的優勢。幼兒語言教學中引入“游戲故事”,以聚焦幼兒語言能力發展主線,能將語言訓練任務有機滲透在“游戲故事”中。由此可見,“游戲故事”在發展幼兒語言能力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
1.創建語言發展情境
語言能力的發展離不開交際,而語言交際要實現預設的目標,離不開生動的語言發展情境。在傳統語言教學中,教師往往拘泥于教材,忽視了語言發展情境在激發幼兒語言學習興趣中的作用。而“游戲故事”的引入可以改變這種現狀,為幼兒語言能力發展創建生動的情境,讓幼兒依托故事、借助游戲的方式,在豐富的語言交際體驗中發展語言能力。
2.促進聽、說、讀、寫發展
目前,不少幼兒園教師對幼兒語言能力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簡單地認為語言能力就是培養幼兒動嘴說話的能力。這種狹隘的認知也導致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不均衡性。幼兒園語言教學中引入“游戲故事”,不僅能夠促進幼兒說的能力的發展,還能夠實現幼兒聽、說、讀、寫綜合語言能力的協同發展,讓幼兒在綜合性“游戲故事”建構活動中,提升綜合語言素養。
3.培養語言建構習慣
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不是一項短期的工作,而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需要幼兒養成良好的語言建構習慣。幼兒園語言教學運用“游戲故事”的載體形式,以故事為藍本,可以幫助幼兒養成讀、聽故事的習慣;在“游戲故事”分享過程中,又能夠幫助幼兒養成說的習慣。為了優化“游戲故事”載體,教師可以嘗試讓幼兒創寫“游戲故事”,從而促進幼兒寫的習慣的養成,使語言建構成為幼兒日常學習的常態和自我需求。
二、運用“游戲故事”載體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實踐
幼兒園語言能力發展是一項嚴謹的教學活動。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系統性,對語言能力發展進行系統的設計,從而發揮“游戲故事”在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1.尊重幼兒語言建構經驗,選擇“生活化”的故事作品
要想運用“游戲故事”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教師首先要解決“游戲故事”載體的問題,因為故事是游戲實施的藍本、游戲是故事呈現的方式。因此,教師要尊重幼兒語言建構的經驗,選擇生活化的故事作品,從而在確保故事對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功能的同時,賦予“游戲故事”“可玩性”。
(1)經典故事,傳唱不衰
我國作為一個文化厚重的國家,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故事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如詞語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等。對于其中不少經典的故事,幼兒是耳熟能詳的,具有一定的故事文化積淀。因此,幼兒教師要善于選擇經典故事,進行優化創編,從而讓經典故事傳唱不衰,并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
以“揠苗助長”這個經典的故事為例,教師不妨先讓幼兒講述這個故事,然后引導幼兒對故事進行游戲化的設計,讓幼兒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將故事借助游戲的形式呈現出來。這就賦予“游戲故事”以親和力,教師可以借助講述活動提高幼兒口頭表達能力,借助創編故事提高幼兒語言綜合表達能力。
(2)繪本故事,繪聲繪色
繪本是一種專門針對幼兒創造的讀物。為了進一步提高繪本的教育效能,市場上針對幼兒語言能力發展開發了較多的語言類繪本讀物,如繪本《藍色小卡車》《母雞蘿絲去散步》。這些讀物采用童稚化的呈現方式,主人公可愛富有親和力,有機地結合圖畫和文字,為幼兒創造了更多的語言表達機會。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開展“游戲故事”,也可以以游戲的方式對繪本閱讀進行優化。以《藍色小卡車》為例,教師可以將幼兒一對一組合,開展“我指你讀”游戲活動,讓其中一名幼兒指出畫面,另一名幼兒根據繪本圖畫即興講述故事,從而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即興發言能力的發展。
2.根據幼兒語言認知特點,創設“感性化”的語言情境
幼兒的語言能力正處于發展期。因此,幼兒教師應根據幼兒語言認知特點,創設“感性化”的語言情境,發揮幼兒形象思維的優勢,彌補幼兒抽象思維的不足。“感性化”的語言情境要與“游戲故事”保持高度的匹配性。教師可以結合活動區環境進行情境創設,也可以借助現代化的媒體技術手段進行情境創設。
(1)利用活動區環境激發語言表達
游戲化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基本價值導向。基于幼兒活動、游戲的需要,幼兒園開辟了多樣化的活動區。這就為“游戲故事”的開展創造了條件,提供了資源支持。教師在創設“游戲故事”情境時,要善于利用既有的活動區資源,根據“游戲故事”內容,提供“游戲故事”開展需要的材料和道具。
例如,在玩傳統游戲“老鷹捉小雞”時,教師可以提供老鷹、小雞扮演的道具,并創設田野的環境。在開展“游戲故事”前,教師可以讓幼兒說一說活動區有哪些材料,對活動區環境的感覺,并猜一猜即將要開展的“游戲故事”。教師利用材料和道具能激發幼兒語言表達的欲望,通過說、猜等語言活動,為“游戲故事”的開展做好鋪墊。
(2)利用多媒體技術構建擬真環境
多媒體技術具有直觀、形象等優勢,可將圖像、文字有機融為一體,不僅具有畫面感,還能夠著力于幼兒的聽覺,刺激幼兒多種感官,構建擬真的“游戲故事”情境。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游戲故事”內容,迎合幼兒語言認知需求,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游戲故事”情境。
以《藍色小卡車》的“游戲故事”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幼兒感興趣的《超級飛俠》視頻片段創設情境,將畫面聚焦藍色車子,讓幼兒先講述“超級飛俠”故事情節,并對《藍色小卡車》《游戲故事》進行猜測,再進入“游戲故事”環節。這樣利用幼兒對《超級飛俠》的認知基礎,引導幼兒開展猜想,可為“游戲故事”的進行做鋪墊,能讓幼兒獲得多重語言交流的機會。
3.尊重幼兒語言認知層級,設計“結構化”的問題載體
幼兒語言認知是漸進式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尊重幼兒語言認知層級,設計“結構化”的問題載體,讓“游戲故事”活動緊扣“語言發展”載體屬性,引導幼兒在“游戲故事”中進行交際。
(1)精心預設問題
幼兒由于生活經歷和學習經歷較少,語言建構過程中需要外在的支持。如何支持?除了游戲層面的技術支持外,教師要善于發揮問題載體的驅動作用,精心預設問題,并對問題進行“結構化”的處理。
以開展“公園秋色”美工游戲活動為例,圍繞這一游戲活動,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引導幼兒進行語言交流活動:“公園里有哪些動植物?秋天到了,這些動植物的顏色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動植物對自己顏色的變化是否滿意?它們會對大自然說些什么?人們對公園秋色的情感又是如何的呢?”
由于筆者預設了問題,幼兒們在美工活動時,一邊活動一邊交流。“動植物對自己的顏色是否滿意”這個問題,賦予了幼兒語言創造的機會,激發了幼兒想象力,從而使幼兒語言創造力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在預設問題時,教師不僅要關注問題的“結構化”,還要關注問題的開放性,用問題打開幼兒的“話匣子”,使其擁有更多的語言交流機會。
(2)適度引發追問
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應該貫穿于“游戲故事”的始終。教師要基于“游戲故事”內容和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目標,在精心預設問題的基礎上,適度引發幼兒進行追問,從而提高幼兒語言表達的張力。
以傳統游戲“老鷹捉小雞”為例,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如下的追問:“母雞和小雞們會說些什么?怎樣才能避免被老鷹抓住?老鷹聽了后,又會采取怎樣的行動?”這樣的追問,既能豐富“游戲故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語言表達,又能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
“游戲故事”迎合了幼兒的話語“胃口”,是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有效載體。然而,“游戲故事”的運用是一門藝術,運用“游戲故事”提高幼兒語言能力需要教師不斷實踐探索,從而讓“游戲故事”更好地發揮載體價值,在寓教于樂中提高幼兒的語言建構能力。
【參考文獻】
閻秋宇.幼兒園語言活動游戲化的有效教學策略:以《找朋友編故事》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8(50):43-44.
李艷.初探以故事為載體培養幼兒語言能力[J].學周刊,2019(1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