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球物理化學探礦大隊,新疆 昌吉 831100)
新疆哈密鉬西多金屬礦位于調查區位于吐哈盆地東南部,東戈壁鉬礦西側。該區以往地質、物化探工作取得的豐富資料,反映該區域上具有銅、鉬、金、鎢、銀、鉛、鋅成礦地質背景和有利成礦條件[1]。近年來,通過地物化等綜合手段應用,對區域已知礦床物探異常特征及新發現的異常進行查證,發揮物探工作立體勘探的優勢,結合成礦帶的成礦規律,圈定出多處找礦靶區,取得了較大的找礦成果,為該區開展進一步找礦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調查區一帶蘊藏著豐富的金屬、非金屬礦藏,已勘探證實的即有十余種,以近年發現并勘探的東戈壁鉬礦最為著名按“新疆大地構造劃分方案”調查區在大地構造單元劃分中位于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與塔里木—華北板塊的(那拉提—紅柳河)縫合帶北側,屬天山興蒙造山系(一級)-準噶爾-吐哈地塊(二級)-覺羅塔格晚古生代溝弧帶(三級)-雅滿蘇邊緣火山巖帶Ⅰ-4-43(四級),見圖1。調查區出露地層主要有石炭系、二疊系及新生界新近系、第四系。由于區域地層的沉積環境、巖石組合及后期感受的成礦作用等方面的差異,以致其在區域中呈現的含礦性也不同。區域構造類型主要由斷裂、褶皺及韌性剪切帶組成。從形成特點、影響區域、產出規模及其控巖、控礦特征等看,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但在深大斷裂兩側小褶皺及細小揉皺較為發育。區域內華力西期侵入巖較發育,分布廣泛,從深成到淺成巖均有分布。包括泥盆世、石炭世及二疊世三個侵入期,每個侵入期又分別形成了三個侵入次,以酸性、中酸性侵入為主,次為中性-中基性,基性-超基性侵入巖僅呈小規模的巖枝、巖脈狀出露。由于各期次侵入巖漿成份與侵入對象及構造-成礦作用等的差異,以致相關的成礦特點、礦化種類亦有某些差異,鐵礦及銅、金、鉬等多金屬礦找礦前景優越。

圖1 大地構造單元分區略圖
(1)礦化蝕變帶地質特征。調查區內共圈定礦化蝕變帶4條,主要分布于南部下石炭統干墩組和上石炭統沙泉子組地層中,蝕變帶受斷裂構造控制較為明顯,其中K1與K2蝕變帶均沿斷裂傍側展布,片理化、碎裂巖化、泥化以及變質作用較強。K1銅金礦化蝕變帶,包括K1-1及K1-2礦化蝕變帶,是調查區內銅金礦體的主要賦存區域,呈條帶狀近E-W向分布于調查區內中南部F2斷裂帶南側,長約2050m,寬約20m~50m,出露干墩組下亞組下段,主要巖性為絹云母化千枚巖、變質砂巖,透鏡狀石英脈體較為發育,地層總體產狀,傾向345°~15°,傾角65°~85°。該蝕變帶內主要礦化有褐鐵礦化、次為赤鐵礦化。主要蝕變有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硅化、絹云母化等。K3礦化蝕變帶,呈條帶狀近E-W向分布于調查區內南部,雅滿蘇隱伏斷裂北緣,蝕變帶長約740m,寬約10m~60m,出露沙泉子組下亞組,主要巖性為強褐鐵礦化、硅化變質粉砂巖,透鏡狀石英脈體相對較為發育,地層總體產狀,傾向195°~215°,傾角58°~79°。該蝕變帶內主要礦化有褐鐵礦化,主要蝕變有硅化、弱絹云母化等,巖石破碎[2]。K4礦化蝕變帶,呈條帶狀近E-W向分布于調查區內南部,F3斷裂帶北側,通過槽探工程未控制到相關礦體,蝕變帶長約250m,寬約10m~35m,出露沙泉子組下亞組,主要巖性為強褐鐵礦化、硅化變質粉砂巖,透鏡狀石英脈體相對較為發育,地層總體產狀,傾向195°~215°,傾角58°~79°。該蝕變帶內主要礦化有褐鐵礦化,主要蝕變有硅化、弱絹云母化等,巖石破碎。
(2)礦體地質特征。調查區位于K1蝕變帶共圈定礦體11個。其中工業礦體4個,低品礦體7個,其成礦類型有兩種,一種是銅金-石英脈型,特征是以石英脈為主有少量云英巖化,以石英為賦礦巖性,較強的孔雀石化和較強的褐鐵礦化。蝕變巖型規模相對較大,銅品位底,品位一般在0.1%~0.5%之間。礦體本身明顯受北東向次級斷裂的控制,以簡單脈、平行脈等產出,走向在60°~75°之間,產狀近于直立,脈體略北西向傾斜。規模一般長60m~230m,斜深00m~60m。
鉬西銅多金屬礦調查評價區已查明的礦物約40種,其中金屬礦物有黃銅礦、黃鐵礦、斑銅礦、磁鐵礦等8種;脈石礦物有石英、斜長石、鉀長石等26種;金屬氧化物為褐鐵礦、孔雀石、赤鐵礦、銅藍4種。黃銅礦為礦區礦床富集帶及原生帶中主要銅礦物,常與黃鐵礦、磁鐵礦共生,多沿團斑狀-脈狀暗色礦物條帶呈添隙狀、細粒浸染狀分布,它形粒狀-不規則狀,分布于透明礦物粒間或呈集合體分布于自形-半自形黃鐵礦粒間,與黃鐵礦多呈連生,少數被黃鐵礦交代。孔雀石:為氧化帶主要銅礦物,翠綠色,呈它形粒狀、粒狀,浸染狀及細脈狀、薄膜狀分布于巖石裂隙面及巖石碎塊表面,常與褐鐵礦共生。斑銅礦:藍紫斑狀的錆色、它形粒狀,粒徑0.01mm~0.5mm,含量極少,多見于礦體氧化帶與原生帶交接地段。可見與黃鐵礦沿裂隙呈脈狀分布。
金屬脈石礦物有黃鐵礦、褐鐵礦、磁鐵礦。非金屬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斜長石、鉀長石、黑云母、絹云母、綠泥石、綠(黝)簾石。
(1)成礦期及成礦階段。根據礦床巖石礦物結構構造及分布特征,可將調查區成礦作用過程分變質熱液期和表生期二個成礦期,其中動力變質熱液期又可分為三個階段,是礦床的主要成礦作用過程。
(2)動力變質熱液階段。①黃鐵礦-石英-絹云母階段:礦化形成于黃鐵礦絹英巖化階段,磷片狀絹云母與石英呈定向排列,黃鐵礦呈星點狀分布,主要礦物組合為黃鐵礦-絹云母、黃鐵礦-石英及黃鐵礦-絹云母-石英組合。該階段有少量的金礦物沉淀,形成低品位金礦石。主要分布于調查區8線及14線。②金-黃鐵礦-磁鐵礦-綠泥石-石英階段:金屬礦物組合為磁鐵礦、黃鐵礦、赤鐵礦,脈石礦物有綠泥石、綠(黝)。簾石、石英、方解石等,元素組合為Au-Fe組合,形成的礦石類型為蝕變巖型。由于晚期構造發育,對礦床形成了破壞作用,使礦床成雁列式分布。③黃銅礦-鐵-石英階段:為金礦化的晚期階段,金礦化已明顯的就減弱,是銅礦化的主要階段。由于晚期構造發育,對礦床形成了破壞作用,使礦床成雁列式分布。表生期:不發育。主要在礦體淺表部位金屬硫化物產生淋慮蝕變,這一時期主要形成褐鐵礦、孔雀石、黃鉀鐵釩、銅藍、藍輝銅礦等礦物。
礦石結構構造:礦石結構主要有:半自形-自形粒狀結構、半自形-它形粒狀結構、鱗片狀結構、聚粒狀結構、細鱗片狀結構;礦石構造:主要為細脈浸染狀。
圍巖礦化蝕變有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泥化、碳酸鹽化、黃鉀鐵礬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其中近礦圍巖礦化蝕變以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黃鐵礦化為主。
(1)找礦標志。礦床最佳找礦信息組合:①區域性深大斷裂邊緣影響帶,地表出露的地層主要為石炭系干墩組的一套動力變質千枚巖,發育蝕變石英脈。②異常主元素為Au、Cu、Fe,元素組合為Au、Cu、Fe、Mo、Pb、Sb、Sn、W、Zn等。其中Au、Cu元素異常異常形態規整,套合性好,內、中、外三級濃集分帶清晰。③強烈的中高溫熱液蝕變現象。如強硅化、褐鐵礦化等。④次一級斷裂帶復合部位,為礦體提供了良好的儲礦空間。⑤“相對低阻高極化、弱-中磁、相對高重”異常區指示礦體賦存部位。
(2)礦床成因。在礦床成因認識觀點上,主要有以下兩種:①巖漿熱液型:依據沙壟巖體距礦體僅1千米,巖漿活動除提供成礦物質外,最明顯的是巖漿的熱效應,驅使地層中的金活化并向外帶運移,使巖體外圍有雙重來源的礦物質相對富集。②中-低溫火山變質熱液型:主要依據是本區金礦床(點)均分布于火山活動頻繁的覺覺羅塔格島弧一帶,容礦巖石主要為一套中酸性火山巖及火山碎屑巖,該類巖石脆性大,成分復雜,不同方向熱膨脹系數不一,導致容易產生裂隙,有利以礦液充填交代,礦化與火山活動關系密切。黃鐵礦的Co、Ni、As等微量元素幾Fe、S等主要元素均顯示出火山變質熱液的性質。礦物組合中有大量的中-低溫礦物出現,反映出了礦物質來源于地層建造中的中基性火山巖巖和次火山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