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光鋅業公司,河南 濟源 454650)
銦熔點低、可導電、有較好的柔韌性、可塑性強,被廣泛應用于ITO靶材、合金制造、醫療及航空等行業。銦主要從鉛、鋅、銅冶煉過程產生的煙塵中富集回收,經過浸出、萃取、置換、電解、熔鑄精煉生產出99.995%的精銦。銦的價值高,全球可回收的總儲量低,它不僅廣泛應用在高端材料中,同時有較高的收儲價值,因此對儲存銦錠出現的錠面污染、氧化、磕劃等問題控制是精銦生產廠家要解決的急切問題。
大多數銦生產廠家在銦精煉熔鑄時,采用碘、碘化鉀、甘油除鎘和氯化鋅、氯化銨、甘油除鉈,澆鑄模具采用不銹鋼材質,基本采用人工澆鑄方法并真空包裝。常見問題有錠面收縮紋、縮坑、黃斑、黑點、劃痕、失去鏡面光澤等。
銦錠側面收縮紋主要受模具溫度影響,銦的熔點156℃。在澆鑄時,銦液與低溫模具接觸時,接觸面的銦液溫度急劇下降,瞬間局部銦液溫度降至熔點以下,在澆鑄銦液波紋晃動下,與模具接觸的側面出現收縮紋,澆鑄溫度越深,模具溫度越低收縮紋越深。在探究實踐中發現模具預熱溫度和澆鑄溫度越高,對減小錠側面收縮紋有改善效果,但溫度過高時,錠冷卻時間延長,錠上表面質量變差。
實踐證明:控制銦液澆鑄溫度280℃至320℃,模具溫度預熱至40℃~60℃時,澆鑄的銦錠無明顯收縮紋,錠面鏡面較好。
銦錠底部縮坑主要在新模具或長時間不用的模具使用時表現明顯,分析可能由于模具表面存在皂化物、粘黏微塵或濕氣較大,當高溫銦液澆鑄時,出現局部反應或能量釋放,造成縮坑。
跟蹤實驗,新模具或長時間不用的模具先進行焙燒,澆鑄前進行除塵,能有效解決錠面縮坑問題。

表2 模具焙燒對錠面縮坑的影響
實踐證明:新模具或長時間未使用的模具或在潮濕環境存放的模具,使用前先將模具在500℃左右焙燒1小時后,自然冷卻后再使用,可有效消除銦錠縮坑缺陷。
對某銦生產廠真空包裝過的銦錠進行一年周期跟蹤,共跟蹤1500塊錠,抽檢發現銦錠黑點塊數占比18%,黃斑占比7%,真空包裝失效41%,錠面失去鏡面光澤塊數占比39%。

圖1 跟蹤一年內銦錠表面黑點、黃斑和無光澤的情況
黃斑主要集中出現在6至9月,職工在操作時,汗液污染錠面后,錠面局部發生了反應;對黑點部位進行跟蹤分析,主要是操作間有機物、飛塵粘附錠面或熔渣粘附,澆鑄時肉眼看不見,不能及時質檢,錠面黃斑和黑點通常在3~7天會逐步顯現。
該廠從操作間配備降溫設施,操作間無塵化改造,增加扒渣次數和澆鑄前除塵等措施,有效解決了錠面黃斑和黑點缺陷。
無光澤錠面或“麻臉”錠面主要是錠面發生了氧化反應造成的,而真空包裝失效是錠面氧化的直接原因,選擇合適的真空包裝袋,根據真空包裝袋材質和氣溫變化,及時調整熱熔時間,并周期檢查真空包裝情況,是避免錠面氧化的主要方法。
錠面劃痕是銦錠常見的現象,由于銦錠比較柔軟,在包裝時極易被偏硬的包裝材料或堅硬的指甲碰傷。解決錠面劃痕的一般方法有,選擇較柔軟的真空包裝袋,避免裝錠時被劃傷;操作人員佩戴較厚的棉紗手套,剪短指甲,操作時避免指甲與錠面接觸;盡可能優化操作流程,降低錠面劃傷機率。
大多數銦生產企業的產能較小,銦錠澆鑄還停留在手工作業階段,手工作業會造成銦錠單塊重量波動大,操作污染、操作達不到最優,錠面磕碰、劃痕不能根本杜絕。從提高錠面外觀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考慮,研發機械化、自動化銦錠澆鑄裝置有很大的經濟價值。
某企業結合銦錠澆鑄工藝技術和銦物理特性,研發了銦錠澆鑄和包裝成套裝置,對提升銦錠外觀質量有顯著效果。
該裝置使用方法:銦液進入澆鑄裝置5,通過定容澆鑄控制將銦液定量流入模具6,錠面凝固后,傳動裝置7自動開啟,銦錠進入冷卻區4,銦錠達到冷卻溫度后,自動進入打碼區3自動打碼,打碼結束后進入脫模區脫模,最后在真空包裝區1進行真空包裝。
該廠使用銦錠自動澆鑄包裝裝置后,從根本上解決了錠面缺陷,實現了錠與錠量化生產,消除了手工操作出現的誤差或失誤,作業效率提高70%,有較大推廣價值。
(1)控制銦液澆鑄溫度280℃至320℃,模具溫度預熱至40~60℃時,銦錠無明顯收縮紋,錠面鏡面較好。
(2)新模具或長時間未使用的模具或在潮濕環境存放的模具,使用前先將模具在500℃左右焙燒1小時,可有效消除銦錠縮坑缺陷。
(3)提高銦錠正空包裝質量,銦錠操作間無塵化,改善操作間環境,消除職工汗液污染,可有效解決錠面失去光澤、黃斑和黑點等缺陷。
(4)選擇較柔軟的真空包裝袋,佩戴較厚的棉紗手套,盡可能縮短操作流程,能有效減少錠面劃痕。
(5)盡可能使用自動化澆鑄裝置。

圖2 某廠自動化銦錠澆鑄包裝設備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