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 爸

平日帶娃,我們常常會遇到孩子執著于某樣東西非要不可的情形。在玩具店、在游樂園、在甜品店……什么東西都能勾住孩子的心。為什么孩子總要這要那呢?如何才能讓他們按住一顆時刻想買的躁動的心呢?
這需要我們引導孩子逐漸區分“需要”和“想要”,慢慢地讓孩子成為理性的消費者。美國是從幼兒園就開始教孩子們這些理念的。
美國的教育觀念是:家長不可能永遠替孩子約束行為。如果從根本上教會孩子,什么是必要的“需求”,什么是額外的“想要”,那么他就可以自己做取舍,成為一個理性思考,并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人。
老師首先會引導孩子們思考:人類活著都離不開什么呢?你每天必須要有的、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有的東西是什么呢?
例如:食物、空氣、水、房子,都是我們生活中必須的,那就屬于“需求”。“需求”不一定都是物品,有些是我們的行為、活動。
而零食、玩具、貼紙、寵物等,并不是必須的,而是我們喜歡的、渴望的,但即使沒有,我們也能生活下去。這些就是“想要”的。
老師還會讓孩子們由點及面地發散思維。例如,大家都說水是“需要”,零食是“想要”,那么水也有很多種,都包括什么呢?我們要喝水、洗手洗澡要用水、農民種地要用水……水,果然用處多多,非常重要!
零食是“想要”,那么零食都有哪些呢?糖果、薯片、巧克力、餅干,原來這些都不是必須的。等孩子下次想要某件東西時,腦海里就能迅速對應起來——對我來說,真的是“需要”嗎?
接下來,老師會讓孩子們做一些練習題,讓孩子們自己聯系實際,將自己生活中的“需要”和“想要”都分別填寫下來。對于年紀比較小、會的字比較少的孩子,就用涂色或者手工的方式。
我非常喜歡這種幫孩子區分“需要”和“想要”的啟蒙方式,它并沒有將“欲望”一棍子打死,對孩子說“想要就是不好的、不對的”,而是說“想要是很正常的,它能讓我們快樂,但重要的是,我們怎么對待它”。
我的第一個體會就是,孩子可以學會在生活中對物質的取舍,不僅是出門不鬧著買東西,還有些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我帶孩子旅游時,會讓她準備自己的行李。小朋友的思維就是帶自己喜歡的東西,于是各種絨毛玩具、碎紙、吸鐵石、玩具、項鏈、戒指、已經穿不上的鞋……能塞上一堆。
學了區分“需要”和“想要”之后,我會在家和她玩“旅行中安檢”的游戲。假裝要坐飛機去旅行,安檢時要求只能帶6件東西,你要帶什么?孩子就要思考怎么取舍。
下一次換不同的物品,但數量是5件;再下一次是3件。這樣一邊篩選,一邊和她聊,你為什么選擇帶這些東西,它們是你需要的,還是你想要的?對孩子來說,是個好玩也有挑戰的游戲。
“需要”和“想要”其實是經濟學中的概念,幼兒園教孩子這些,其實也是培養孩子的財商。孩子學會將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排序,知道什么是生活中更重要的東西,有了金錢該怎么分配。
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加強這個觀念。例如帶孩子去超市時,孩子很喜歡往購物車里加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就可以問:哪個是需要的?哪個是想要的?為什么?大人買的東西,也可以和孩子說說理由。這其實就是一種金錢規劃的觀念,也是培養孩子對生活有計劃的習慣。
其實,要區分“需要”和“想要”,對小朋友來說并不容易,孩子經常會覺得哪個都不想放棄。這時,美國的老師就會問孩子:別光想“我想要什么”,而是先想“這個東西對我有什么意義?有什么幫助?沒有它會怎么樣?”
當然,要想讓孩子學會理性消費,更重要的是我們當父母的要做好榜樣,做到理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