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陽

摘 要: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需要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于建筑的需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于景觀建筑不再滿足于一般的基本功能和形式上的需求,而走向了精神層面。用場所精神來指導景觀建筑的設計,是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一種設計方法。
關鍵詞:場所精神;建筑現象學;景觀建筑設計
我國現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需求也發生變化,越來越重視精神層面的滿足。武漢市政府目前大力發展東湖旅游產業,打造東湖綠道,給市民創造一個休閑娛樂度假的空間。
我們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時刻,當前,各種藝術正在探索屬于它們的道路,例如繪畫已經逐漸找到有效的表達方式,并且正在強烈地觸動人們。藝術就像詩一樣,從意識到情感,鑒賞時獲得精神上的愉悅,觸動我們的心靈。藝術是純粹的精神創造,它告訴我們,某些高度就是人類所能觸及的屬于自己的創造頂峰。當人們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創造的時候,會感到無與倫比的幸福。
用場所精神的理論指導實踐設計,是對該理論的一次嘗試,找到體現場所精神的設計方法和規律,改變陳舊的設計理念和風格,找到人們所追求的精神情感寄托。在當代景觀建筑的設計中,有一部分設計缺少特點,得不到人們的認同,沒有滿足人類的需要。本文結合東湖綠道沿岸改造項目,分析研究場所精神在設計中的運用方式,為這一課題做出微薄的研究貢獻。
一、場所精神概述
對于場所精神的理論研究,國內在20世紀才逐步開始。沈克寧的《建筑現象學》中對場所精神有一定的描述研究,場所精神使居住空間永遠超越了幾何的空間,該書的基本內容還是對諾伯舒茲的理論進一步研究。《場所傾向、環境知覺的研究》《空間與場所》等著作中都運用了建筑現象學來研究人、環境、空間的關系。場所精神研究在20世紀末就已經開始并形成了一定的體系,挪威建筑學家諾伯舒茲是最早系統地闡述場所精神的。《建筑中的意圖》《存在、空間與建筑》都是闡述場所精神理論的書籍,《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則是目前最完善的理論著作。到21世紀初,場所精神的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立完善的體系,并且開始延展到建筑、景觀中,這對場所精神的研究和運用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環境最具體的說法就是場所,一般而言,場所都會具有一種特殊的性質,這些被稱為環境的特性。場所精神就是建筑使人產生方向感和認同感,體現人與建筑之間的關系,建筑則是場所精神的具體化,場所精神決定了場所的特性和氛圍。18世紀工業革命后,社會發生巨大轉變,過分追求物質化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受到批判。人們開始看重生活質量問題以及精神世界的享樂,這些促使了場所精神的產生,再加上文學、建筑學、藝術學、社會學的飛速發展,更加促進了場所精神的發展。場所精神是景觀建筑設計的目的,場所精神理論也被用來指導景觀建筑的設計。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已經得到滿足,越來越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這給景觀建筑的設計帶來的影響就是需要有場所精神來滿足人類的需要,而場所精神理論研究發展到今天,也能為景觀建筑的設計提供理論指導,完善設計,使設計富有人文關懷和情感寄托。
二、東湖綠道情況概述
東湖是中國第二大城中湖,國家著名旅游景區,是武漢市民以及外來游客度假觀光的選擇地之一。東湖綠道是武漢市政府2012年開始規劃建設的景觀綠道,串聯整個東湖各大景區,建成后將成為國內最長的城市環湖綠道。東湖綠道的建設帶動了綠道節點處景觀休息服務區的設計建設,規劃建設25個休憩驛站,4個一級驛站,9個二級驛站,12個服務點。項目所在地離市中心比較近,環境總體而言比較好,沒有臟亂差現象。周邊有小區域的居民村落,住戶不多,基本上已經搬遷。周邊有已經荒廢的文創空間,旁邊還有度假別墅,別墅區同樣基本上已經荒廢,別墅區與文創空間區域的建筑形式基本相同,為獨棟三層別墅。大區域上的交通流線有城市主干通道通過,作為一級道路,二級道路基本沿湖岸線走向,人與車都可以通過,綠道則是單條通道,只供行人與自行車使用,可從湖上通過,連接東湖各個景點和服務區。交通流線在項目區域非常完善,并且道路上都有路燈,提供晚上照明。項目區域基礎設施不完善,所在區域只有一個未開放的服務驛站,且只有洗手間的功能,不具有其他服務功能,并且離另一個服務區十分遙遠,非常不便利。
三、實際運用
場所精神與設計兩者是辯證關系,場所精神是空間的內涵,而設計是展現這個內涵的形式,是外延,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協調。場所精神是設計最終的結果、目標,設計是表現場所精神的手段、方式,我們做研究、做設計時也要統籌兩者的關系,找到平衡點。空間、節奏、質感是表現場所精神的基本手段。
空間與場所不可分割,現代建筑設計是空間設計的藝術。空間需要有連續性,人是空間的使用主體,人的活動需要一個連續的空間,連續是限定更大整體的條件。空間需要有秩序性,設計空間結構流線的時候,應該注重層次的需要、空間秩序的需要,保證主次分明。
節奏是建筑設計中的一個重要表現方式,它能讓設計具有美感與趣味性,顯得不那么單調。用重復或地形高差的變化來形成節奏感,可以讓動態空間和靜態空間銜接,增強節奏感,也可以讓形態上或者材質上發生變化來產生節奏感。
質感是所使用的材質特有的肌理感。景觀建筑中材質對場所精神的表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場所的功能是設計的出發點之一,一個場所內所用的材質不宜過多,不然會顯得雜亂。場所精神的表現也為材質的選擇提供了選擇范圍,就如同莊嚴的場所不會選擇輕盈的材質來表現質感。
項目中新的設計方案所要表現的場所精神是靜謐的,于是我們在選擇有質感的表現材質時用混凝土來表現休息空間和觀景平臺質感。節奏上的處理,我們改變了原有地形,設計了一個兩層的覆土建筑,讓建筑具有層次性,在場所精神的表現上不至于過于死板,并且在適當的區域進行了留白設計,設計了一個中庭區域,讓節奏在此處可以緩解一下,適當放松,并且中庭的設計可以讓此處具有一定的儀式感,達到場所精神所要表達的目的。在空間上,使用L形設計,用長廊來連接另一區域的入口,將各個功能的空間合理分配,讓它們之間具有連續性,比如進了驛站之后,大家肯定是需要洗手間,那么洗手間就靠近入口處,人群聚集的休息區則在入口的另一側,而其他功能比如餐飲區、醫療區則在較遠處。為了滿足建筑的出口是另一設計的入口的功能,走廊出口則是延續到最私密的地方,讓整體具有一定的連續性,不至于破壞整體場所功能、情感表達和場所精神。湖中島區域上的觀景平臺,是整個項目區域的精神升華之處,該處改造的是一個觀景平臺,是改造區域的制高點,亦是改造區域的最后節點,整個精神情感在此處得到升華。該平臺在空間的處理上,用“之”字形回旋上升,抬高觀景平臺,營造一種儀式感;在節奏上,觀景平臺設計在最后處,上升樓梯直通,有一種“必到之處”的情感氛圍;在質感上,用混凝土的材料顯示莊嚴,在平臺處選用玻璃體現平臺的功能性。
四、結語
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所有的活動都是在空間場所中所完成的,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精神的追求,尋找“幸福”的建筑,用場所精神來指導設計實踐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場所精神的營造,是人性化、情感化的體現,運用這一理念,設計出具有場所精神的空間,有利于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楊至德,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2]潘谷西.中國建筑史:第五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3]德波頓.幸福的建筑[M].馮濤,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4]陳志華.外國建筑史:第四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5]諾伯舒茲.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施植明,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6]賴特.建筑之夢[M].于潼,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1.
[7]戈德伯格.建筑無可替代[M].百舜,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
[8]沈克寧.建筑現象學: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9]施植明,劉芳嘉.路易斯·康:建筑師中的哲學家[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10]文丘里.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M].周卜頤,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11]李雨紅,李桂文,薛義.場所精神與知覺體驗:從斯蒂文·霍爾創作的芬蘭KIASMA談起[J].華中建筑,2007(1).
[12]王大衛,黃婧琳.20世紀建筑理論中的個體現象學[J].新建筑,2017(4).
[13]張安石,黃浦恩,朱超.現代主義之后的建筑意義追問:基于現象學的視角[J].中外建筑,2018(9).
[14]沈克寧.建筑中的“意義”[J].建筑師,2006(3).
作者單位:
湖北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