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蕾 馬云林
摘 要: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的經濟伴隨著環境的不斷惡化,人們開始從繁鬧雜亂的老城區,搬往現代化、生態化的新城區,城市住宅區環境問題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城市生態建設成為未來發展的方向,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逐漸受到更多的關注,建筑設計創作的主題逐漸向生態化靠攏。每一名有環境保護觀念的建筑設計師都應該不斷學習和加強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盡量減少建筑對自然生態的破壞,繼而在設計創作良好的人居環境的同時,把建筑物合理融入到自然中去,使兩者形成一種和諧共存的狀態,建造出更符合生態理念的現代建筑。
關鍵詞:環境保護;可持續;建筑設計
近年來,由于科學技術在現代化的大環境下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逐漸得到提高,建筑設計要遵循自然辯證法原理得到大力支持,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人類能夠通過更多途徑來實現生態建筑設計,優化建筑設計和人居環境的質量。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對象是以人與自然的總體關系為核心,研究目的在于如何合理地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建筑是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的空間載體,人與自然、社會的發展需要都是建筑師重點關注的對象,在設計中遵循自然辯證法成為其基本的設計理念。自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推動生產方式不斷進步,社會經濟不斷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的購買力越來越強,隨之而來的是自然資源的迅速流失,人類一味索取導致了環境的惡化、資源的緊缺,生態危機開始來臨,人類對自然保護的意識逐漸增強,開始積極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道路。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建筑業市場前景廣闊,同時,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也顯得格外重要,生態建筑設計逐漸興起,人們渴望獲得良好的生活環境,渴望與自然相伴,與青山綠水相鄰。
一、節約觀
(一)生態設計方面
生態設計的意義在于,人類在改變自然的同時能夠把對自然的傷害最小化。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就是要不斷發展,人類要適應改善現有的生活環境,建筑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而建造活動就需要大量消耗自然資源,技術的創新使不同的自然資源能夠以不同的形式被開發,長久以來,環境遭受了很大的影響,可持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被強行破壞。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日趨嚴峻,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時刻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同時也引發了全球性保護環境的熱潮。有責任感的建筑設計師應該更加關注綠色建筑與社會發展的聯系,更加關注人對自然的思考,確立起和諧的自然發展觀,在進行建筑設計的同時,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依據,基于高效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原則進行設計,從而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節約原則主要指盡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建筑物和建筑材料,以有助于大大減少資源的消耗,降低消耗量,同時也可以減少建筑垃圾的產生,以達到對自然生態的保護,在建筑的設計過程中,重視舊有建筑的維護更新和對原有建筑的重復建設,現階段,我國正在進行快速的城市化發展,在這期間大拆大建的現象十分常見,沒有重視舊有建筑改造的可能性,這破壞了舊城區的文脈和特色,不符合生態學的標準。
(二)建筑設計方面
我國是一個人口密度大的國家,所以首先應當盡量減少建筑物的占地面積,以節約用地資源,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節省用地,必須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提高建筑空間使用率,利用生態技術建立地面空間高利用率的城市,充分開發城市地下空間。其次,充分考慮原有的自然生態條件的利用率,注重協調建筑和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以防施工時發生水土流失和其他自然災害,并保持水土,調節氣候,降低污染。此外,設計中應當結合地理位置、方向等,采用自然通風、天然采光的方法,降低建筑對能源的依賴。資源不足的問題會嚴重影響行業的發展,特別是建筑行業,建筑設計離不開建筑材料的支持,因此設計師應當盡量選用可再生、低成本、綠色環保的建筑材料,在滿足當代人使用的前提下又不危及后代人的發展,比如,太陽能的運用。太陽能是一種便捷、無污染的綠色能源,能夠為建筑供電、供熱,不僅節能環保,并且效果十分顯著,大大減少了資源的浪費情況,在資源日漸緊張的情況下,可以給建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新的能源動力。而一些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是導致能源緊張的重要原因,也是制造大氣污染的元兇,因此要依靠技術進行節能,提高能源使用率或者開發新能源,使建筑逐漸擺脫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能源的自給自足,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設計模式,建立起全方位的節能觀。
二、創新觀
創新是發展永恒的主題,我國改革開放給建筑行業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在快速建設中,建筑漸漸淪陷為大批量生產,建筑“趨同化”比較嚴重,為了建設而建設,只是單純地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能。建筑設計應當具有獨特性,同樣不能片面追求生態的表面效果,今天的建筑不能滿足于此,更要將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深入人心,在一個強調關注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時代,人們的需求已不僅僅局限于將毫無生機活力的鋼筋混凝土作為建筑材料,逐漸開始提高居住環境的要求,希望生活在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統一的現代生態建筑中。這就給建筑師們提出了新的訴求,在各個錯綜復雜的因素中,需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能夠合理解決不同方面的不同問題,設計創造出更加舒適、健康、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在現階段建筑設計體系中,生態建筑處于重要地位。設計與環境相協調的建筑樣式,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著重考慮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既能夠有效滿足人們各方面的生活需求,還能達到環境保護的標準要求。創新需要科學技術作為支撐,科學技術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建筑設計自然也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科學技術也勢必會給建筑設計帶來新的設計理念和思路。在現代生態建筑設計活動中,不僅要展現建筑的實用、美觀和經濟,還要包含生態學、行為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以體現建筑的地域性特點、時代特點和文化特色等。
三、生態觀
(一)景觀方面
在現代建筑設計體系中,生態觀是主要的指導方向,當代建筑設計不僅要注重使用功能性,還要講究藝術性、美觀性、獨特性。如果建筑外形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會使人在視覺上產生突兀感,在住的時候也會感到十分別扭;如果建筑形態能夠與周圍自然環境相結合,相互照應,則會給人融入其中并怡人自得的感覺,還能體現出建筑本身的特殊的內涵。生態建筑利用天然的條件以及科學技術手段創造出良好的富有生機的人居環境,以達到向自然環境索取與回報自然之間的平衡。同時,建筑是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相融合的產物,在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基礎上,還需要滿足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傳統習俗、民族習慣和審美習慣方面的需求,這也是一種生態文化,和自然生態一樣,如果處理不好以至于失去平衡,也會造成某些文化的丟失。在現實設計中,人們對于“生態”的理解一般僅是局限于多一點綠植或者綠化,以達到規定的指標,沒有真正地尊重自然,所以需要廣泛強調和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并非表象地增加設計內容或作為一種噱頭來達到營銷的目的。
(二)室內方面
在獨立住宅設計過程中,空間一體化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設計手段,在建筑設計中,根據建筑的內部結構特征,構建室內外一體化的模式,最大限度地拓展室內使用空間,其在大型建筑庭院等設計中得到普遍運用,同時與先進的科學技術相結合,形成統一性、整體性,不但綠色環保,而且還能進行景觀設計,使室內空間得到充分利用。而景觀一體化的設計中,生態建筑觀需要滲透到空間設計中,使室內裝飾天然化,與周圍自然環境相協調,將生物景觀應用到室內設計中。在古代,這種設計手法便已經出現,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應當將傳統的優秀設計理念和手法傳承下去。景觀一體化主要把水、假山等引入室內,使室內室外的景觀相呼應,使人們的心情得到放松和愉悅。
四、循環觀
(一)建筑材料的循環利用
循環利用的根本目的在于,在經濟活動中盡可能地減少資源投入,并且能夠系統地避免和減少廢料的產生,保證環境中的可再生資源能夠再生產和再利用,實現空間、自然資源的再修復、再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在實際建筑施工過程中建立物質循環系統,進行反復利用,建筑設計師應當在設計中盡量節約稀有資源和緊缺資源,盡量充分利用廢舊的建筑材料,避免向大自然運送廢棄物,破壞生態環境等。循環使用在建筑中首先表現為水的循環利用,這能夠很好地緩解用水緊張等問題,對我國許多缺水的地區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還可以將生活垃圾進行回收處理,實現垃圾的無害化和資源化。在建筑材料方面需要盡量提高材料的循環利用率,杜絕材料發生浪費的現象,減少人力、物力的浪費,同時保證建筑施工的質量,以更好地實現現代生態建筑的最終目的。
(二)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能夠減少水資源的浪費情況,主要表現為對雨水、雪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在建筑中設置地表和屋頂的收集設施,幫助水資源收集;建筑內部安裝凈水裝置,使收集的水資源可以被干凈地循環,例如澆灌植物、清洗公共設施,這樣可以減少人們對純凈水的浪費;在建筑過程中可以設置節約用水的裝置。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做到節約資源,經過長時間的日積月累,節約的資源也將達到一個可觀的數目。
五、結語
在當代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自然辯證法在現代生態建筑設計中得到廣泛應用。想要順應時代發展,以及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求,建筑設計應當不斷改善更新設計理念和方式,使建筑設計能夠和自然環境相融合適應,創造出符合生態觀的良好的人居環境。現代建筑自誕生以來,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的坎坷道路,但是仍在與時俱進地創新發展著,尋求新的機遇和突破,走向人與自然新的和諧共處的模式。現代建筑的生態設計反映了人們新時代的居住訴求,是一種新的美學觀、認識觀與價值觀。生態設計使人們對建筑設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而未來建筑創作的發展也一定會更加地接近自然,回歸自然,擁抱自然。
參考文獻:
[1]丁佳,黃振宇.自然辯證法思想在綠色建筑中的應用[J].浙江建筑,2011(7).
[2]袁敏.建筑設計與自然辯證法[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4).
[3]李睿洋.探析建筑設計中生態建筑設計[J].綠色環保建材,2019(10).
[4]宋曄皓.從環境和建筑看生態建筑設計[J].清華大學建筑學報,2002(1).
作者單位:
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