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揚
摘 要:傳統建筑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如何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當下一個熱門的話題。文章基于設計《圍龍山廊——基于城市社區的空間可變性重塑與新生模式探索》而延展出來進行相關理論探索研究。設計是以廣東地區的客家圍龍屋這一傳統民居為基礎,對其中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加以提煉和重構,形成新的構筑形式,以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在使用中形成對傳統文化的保護。
關鍵詞:傳統建筑;文化;現代生活;建筑材料
一、設計選址及客家圍龍屋現狀
圍龍屋是廣東興梅客家地區最常見的一種集居式住宅,主要是建在山坡之上,以客家集聚地興寧、梅縣為中心,是當地傳統民居聚落形式。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地區有著客家圍龍屋“博物館”的稱號,圍龍屋建筑獨具代表特色。該地區圍龍屋歷史悠久,普遍建筑面積較大,而興寧又是圍龍屋數量最多且最密集的地區。
圍龍屋作為客家人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民居,它的建筑方式體現了先人們的智慧。古時候,為了抵御外族入侵,客家人以家族為單位,背山而居,修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圍龍屋。圍龍屋的建造遵循了嚴格的建筑制式和風水理論。房子整體呈現半月牙形,屋前必有半圓形水池。夯土和磚瓦是中國傳統建筑常用的材料,圍龍屋也不例外,因此在本次設計探索中,設計分別保留了圍龍屋經典的半月造型和建筑材料,試圖從這些具有明顯特征的的地方進行設計上的傳承更新和提煉再造。
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居住形式也和之前不同。在種種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世代生活的圍屋住進了樓房,經濟的發展也促使年輕人離開家鄉去到大城市中謀求出路。作為客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的圍龍屋漸漸地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出。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不斷推進,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有些圍龍屋甚至被推平,為新建房屋讓路。針對種種情況,當地政府也意識對于圍龍屋的保護迫在眉睫,為了保護這一優秀傳統文化,梅州政府出臺了《梅州市客家圍龍屋保護條例》,該條例首先明確了圍龍屋是粵東地區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對于研究廣東地區的發展和客家文化的傳播有著重要意義,保護圍龍屋就是保護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其次,《條例》中將圍龍屋分為三個等級,第一個等級屬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任何個人及單位都不得對圍龍屋進行破壞。第二等級的圍龍屋則鼓勵個人或單位對其進行保護性利用級居住,政府會提供水電氣三通等條件,但不得改變其建筑和構筑形式。其認證條件需達到30年以上,有較高的文化研究價值、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或曾作為名人居所。而第三類圍龍屋的認定則更為寬泛,建筑年限在30年以下的,有較為完整的建筑形態的都屬于第三類。這一類圍龍屋大多是改革開放以后修建的,因為當時社會治安及經濟形勢較之以前都大有好轉,因此建筑制式和體量都較小,研究價值相對較低,建筑改動可能性較大,政府所鼓勵的文旅項目大多是在第三類圍龍屋中進行的。
二、設計綜述及研究目的
本次設計選址位于興梅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傳統的建筑形式不再適應現代的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地政府雖然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來保護圍龍屋,但由于城市建設的需要和現實情況,保護水平依然不足。在當地甚至能看到圍龍屋與新修建的大型住宅小區僅有一墻之隔的情況,這種建設方式是簡單而粗暴的。因此,基于這樣的背景前提,希望以設計的方式介入到圍龍屋的保護中,讓本次案例能為圍龍屋保護中已經出現的問題提供一些解決的思路。
設計位于廣東省興梅市某區,原址分布著大量圍龍屋,因為規劃需要,大量的老舊建筑被拆毀,建成幾座大型的小區及寫字樓,而這附近依然分布著大量國家一級保護單位,新舊建筑在視覺上的沖突十分明顯。城市化在社會發展中是大勢所趨,因此從傳統出發,以現代形式為周圍居民提供一個既能追溯傳統又能為現代生活提供便利的場所,是此次設計的目的。
設計中大量使用了夯土作為外立面主材,但舍棄了原來以木頭為支撐材料的做法,用鋼材作為廊架的支撐系統,以現代工藝取代傳統工藝,讓構筑物的使用壽命和維護成本都更加符合現代需求。廊道的中心是一個半圍合的場所,中心處保留了圍龍屋的元素,例如天井,天井中種植嶺南地區常見的大榕樹,區域內設有座椅,人們從不同的方向進來,再穿過蜿蜒的廊道,最終可以到達這一具有象征性意義的地方。這也正是圍龍屋所蘊含的精神所在——層層向心,戶戶相鄰。
戰亂時期客家人為保護家園而修建圍龍屋,千百年之后原有建筑形式早已失去原來的作用,但它所蘊含的客家人團結一致、共渡難關的思想從來沒有消失過。時至今日,客家人依然保持著他們吃苦耐勞、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改革開放以后,雖然大部分客家人離開了時代居住的祖屋,到大城市中拼搏,但依然保持著每年舉行客家人自己的聚會的傳統,客家商會也越辦越大。每年聚會時,從事不同行業的客家族人相聚一堂,共同分享著自己工作一年中的所見所聞,各自交換著信息,就像住在圍龍屋的祖祖輩輩一樣,團結一致,相互幫助,攜手共進。這是客家人與客家圍龍屋的精神體現。
三、設計語言分析
傳統的圍龍屋作為聚族而居的場所,厚重的夯土墻圍合成環,保護了世代生活在里面的客家人,在一些大型的圍龍屋里,夯土墻的厚度甚至達到了1.5米。而就地取材的智慧,不僅體現在嶺南地區,在中華大地上,對泥土的運用都體現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設計者對其中工藝的傳承同樣也十分出色。例如中國首位普利茲克獎獲得者王澍教授為中國美術學院設計的專家樓,就使用夯土作為材料,加上傳統的木結構屋頂和瓦片,讓其成為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眾多“網紅”建筑之一。這些設計備受追捧的背后,正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本次設計同樣有著啟發作用。
在設計中,圍龍屋環繞的形態被保留了下來,用夯土墻的形式作為構筑物的隔斷形式,墻上開孔,既能通風又能增加趣味性,體現了形式感和功能性的統一。夯土里面用槽鋼作為支撐,用鋼材來代替傳統的木質材料,上面做防銹、防腐蝕的處理,解決了木材易腐朽的問題。用鋼材代替柱子和梁,和土墻一起圍合成一個半開放的場所,場地中間為嶺南地區代表性樹種榕樹。無論何時,行人穿行其中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讓該場所成為附近居民日常休閑的去處,置身其中,既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過去,又能體會到其在當今的作用。
四、傳統建筑語言的傳承與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運用進入了新的階段,社會各界對于優秀的傳統文化重視的程度也越來越高。近年來,各個地方的政府都出臺了相關政策以保護傳統建筑,而傳統民居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涵蓋了不同地區勞動人民因地制宜的勞動智慧和思想結晶。在這一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形式主義的保護措施,有些地方的保護甚至忽視了當地文化的特殊性,只關注當下是否能帶來經濟效益。其實這也正是當今優秀的傳統文化保護機制中矛盾的一環,因為傳統的建筑沒落消隱的背后,正是其不能適應現代生活的需求而慢慢消失于人們的視野中。而現代化的改造或再造,如果僅僅是從還原的角度出發,那也只能是將傳統建筑作為文物保護起來,而文物保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長時間的認證過程和繁多的手續。這樣的保護只能是杯水車薪。
我們未來要做的,是發掘出傳統建筑的精神所在,從更深的層面出發,結合設計的手法,挖掘出傳統文化背后可以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連接點,進行再設計,并且為當地帶來持續的經濟效益。圍龍屋作為嶺南地區客家文化的代表性載體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粵府地區的發展史,客家人從中原地區遷徙到嶺南邊陲,促成了文化的發展融合,圍龍屋的出現更是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集中表現,因此如何在保護中傳承,以設計刺激傳統文化實現自我造血,是社會各界在往后應對文化傳承和發展中所要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陸琦.廣東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李秋香,陳志華.鄉村瑰寶:村落[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3]王新為,馬昽.一語雙關的形式操作對建筑形式的復雜性與矛盾性的回應:從王澍重檐意象的遮陽構件說起[J].藝術教育,2020(5).
[4]蔡慧.中國傳統建筑材料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J].建筑與裝飾,2017(42).
作者單位:
四川美術學院
指導老師:
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