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羲和
摘 要:文章通過研究現代背景下社區營造的源起與發展,分析在歷史街區進行社區營造可以提升居民生活愉悅感、滿足現代人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傳承保護歷史文化和凝練人文價值等現代意義,并以泉州城南歷史街區為研究對象,針對該街區概況指出其存在建筑景觀混雜、街區功能混亂、街巷人員流失等問題,提出了五大構想:契合當地實際,尋求居民信任;挖掘社區產業,鍛造特色品牌;保留街區文化,滋養人文情懷;構建活動平臺,激發街區活力;立足生活觀念,塑造群眾精神。
關鍵詞:泉州城南街區;社區營造;街區保護
歷史街區在民俗文化、區域建筑、原生環境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然而,近年來隨著城市的發展,街區內建筑質量、基礎設施狀況及居住環境質量都已經遠遠下降。尤其那些缺乏專業指導和無序建設的改造和翻新,對整片街區的傳統樣貌和地方文脈的傳承保護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歷史街區的社區營造成為當務之急。也就是以社區為立足點,匯聚各種能量,重構社區體系,促使街區再生與發展,呼吁群眾形成歷史街區共同體意識,主動參與保護和推進,探討相應的可持續發展的保護及更新策略,為將來的保護與建設尋求出路。
一、歷史街區社區營造的現代意義
(一)現代背景下社區營造的源起與發展
中國臺灣地區于20世紀60年代引入“社區發展”概念,到80年代“社區發展”就已有一定的基礎,90年代提出“社區總體營造”,即從文化教育、人文環境、生態環保等方面對社區進行評估,同時促進社區健全的多元化發展。居民在社區營造中的作用開始發展,構建了一套社會內部的解決機制和聯系網絡,發展出了從“職能”到“責任”分擔的“居民地域型社區營造”模式,也就是社區營造的雛形。
(二)歷史街區社區營造的現代意義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社區營造實踐還屬于起步階段,但也有許多大膽嘗試和成功案例。比如福建廈門的曾厝垵文創村,就是因為其社區營造的實施被列為“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試點社區。再如作為最早一批進行社區營造的福建福州三坊七巷,在整體改造中實現了社區文化集中、環境特色鮮明、人文精神提升的全面優化。同時,全國各地社區營造也相應地開始嘗試運作,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社區營造的現代意義由此凸顯。
1.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愉悅感
社區營造不僅僅是保存物質,更重要的是通過物質保存而涵養人們的情感。現存的歷史街區不僅是一個個的實物場地,更是承載著人群記憶和懷舊情感的溫暖空間。街區建筑的距離感、環境的地域性、場所的記憶性、風物的情感性都要同居民感受存在聯系,居民保留延續固有生活歷史痕跡的途徑,因此街區的社區營造能順應居民的身心訴求,符合其行為形態,使居民產生在街區生活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2.滿足現代人多樣化的生活需求
社區營造后的街區環境優美,各種休閑景觀合理布局,公共服務相應配套設施完善,公共廁所、公共停車場等使用便捷,垃圾投放點、消防設施等基礎設施完善,可以提高當地居民整體生活質量。對街區內老建筑進行功能提升、用途優化、空間重塑后能滿足各種人群的生活需求,尤其是對臨街店面商鋪的規劃利用,有利于營造溫馨友善的街區環境,豐富活躍街區生活,真正達到歷史街區的合理利用和再生。
3.傳承保護歷史文化和凝練人文價值
非物質文化內容是歷史街區的生命線和精神歸宿,比如泉州城南街區神廟林立,有許多古街名巷、名人故居,擁有眾多節令信俗、民間技藝、傳統美食。如果能進行以舊修舊、特色發展、尊重共享的社區營造,就可實現對泉州傳統民俗文化和民間活動的保留、強化和推廣,充分挖掘利用這類歷史街區的文化內涵,凝練保留街區的歷史風貌、建筑的藝術風格、景觀的地域特征、人們的習俗觀念等,從而再現泉州固有的歷史街區文化,凝練其豐厚的人文價值。
二、泉州城南街區的概況及現狀
(一)城南歷史街區簡介
城南歷史街區地處泉州市中山南路的南端,屬于泉州老片區。街區內文物保護單位林立,國家級、省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眾多,如聞名遐邇的天后宮、李贄故居等,街區環境以鳳凰樹為特色,遍布具有濃郁閩南特色的古老建筑和帶有異域風情的建筑物和教堂。還有聚寶街、青龍巷和萬壽路都是城南歷史街區的地域象征符號。風格迥異的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而遭受不同程度的損毀,有的僅存空殼,有的喪失使用功能,而且充滿安全隱患。因為街區大部分被原封不動地保存,街巷中的建筑已經成為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的實體形態,其更新和發展陷入緩慢停滯的狀態。
(二)城南街區現存問題
1.建筑景觀混雜
城南街區街道兩旁的建筑布局沿襲閩南建筑特色,一樓為商鋪,二樓用作居住。店面外部仍有許多雜亂無章的老舊電線水箱,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從建筑立面看,新舊建筑混合,形式與風格參差不齊(磚混、石結構、混凝土、木結構)。街道景觀也遭到破壞,石板路被改建成水泥路后也與古民居建筑不協調。建筑和街巷的尺度空間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使其逐漸失去原有特色和傳統街巷的魅力。
2.街區功能混亂
城南街道上堆放的貨物、停放的車輛,呈現出一幅無秩序的尷尬景象。街邊歪斜的電線桿,老巷子里隱約可見的危房,還有許多租住者私自搭建的違章建筑,給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隱患,也使街區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魅力。城市的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不到位,商業經濟逐漸衰退,生活環境和現代城市環境要求出現差異,空間被二次分割。總體而言,街區沒有統一的保護措施,功能明顯混亂。
3.街巷人員流失
臨街的店鋪大多是本街區居民開設的,往來的幾乎都是土生土長的當地居民,就算已經遷離,他們仍然會定期回到這里的教堂做禮拜或到富美宮燒香許愿。但由于街區建筑等較為老舊,許多居民選擇遷離至新城區,居住者逐漸被置換為外來人員。外來人員往往只是需要一個臨時落腳點,很少關注歷史街區的特性、價值和保護。隨著本地原住居民的逐漸搬離,這片古老的街區日漸荒涼和落寞。
三、泉州城南街區社區營造的構想
(一)契合當地實際,尋求居民信任
為提高城南街區居民文化水平,滿足其生態觀念,需要立足當地實際,征求居民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制定有的放矢的計劃和策略。考慮到城南社區老舊建筑多,針對其基礎設施及街區環境,要將居民的宜居性訴求放在首位,進行有目的、有層次的整治。例如優化街巷的照明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提升街區居民對生態理念的理解認同。社區營造要宣傳社區營造的有效性,呼吁居民自覺配合和相互鼓勵,為社區營造的開展出謀獻策。這對歷史資源保護和現代環境營造效果具有積極的意義,也勢必促進社區營造機制的良好運行。
(二)挖掘社區產業,鍛造特色品牌
發展社區產業是營造社區的主軸,要挖掘特色的社區產業,打造差異化產品,避免主題重復和同質化生產并提高街區品牌識別度。城南街區具有傳統花燈手藝、“金傳臚”彩扎、佛雕技藝等民間工藝,還有正泉茂綠豆餅、秉正堂石花膏、閩南蒜蓉枝等傳統美食,豐富的傳統工藝資源極具特色和競爭力。社區營造能為民間工藝和傳統美食等工藝項目提供支持,完整地保護傳承傳統社區產業,通過現場體驗和沙龍活動等提升居民和游客的參與度,以此找回城南街區商貿市集氛圍和品牌印象,使文化與產業相互交融從而達到和諧發展。
(三)保留街區文化,滋養人文情懷
居民對于街區景觀風貌的感受會影響其對老城街區記憶的認同。比如城南街區保留有泉州南音、拍胸舞、五祖拳等民間文化技藝,社區營造可以積極尋找街頭巷尾的傳統手藝人和非遺傳承人,對街區文化的精髓和特色發揚光大。城南街區還擁有眾多名人故居,有李贄故居、“升平奏”創始地、林拔瑞故居、陳喬木故居等。可通過傳統建筑的修復讓居民在景觀修復過程中找到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通過視覺景觀等硬性設施的改善和空間營造出的對人文景觀的軟性修復,滋養歷史街區內居民的人文情懷。
(四)構建活動平臺,激發街區活力
傳統文化單調的傳授形式,有時會造成傳承斷層。社區營造可以建立文化電子檔案,采集民眾信息,補全社區文化體系,實現保護共識。同時利用街區現有條件和空間基礎,助力多個主動方相互交流與結合。例如城南街區有中秋博餅、元宵鬧花燈、七夕敬奉“七娘媽”等傳統習俗,可以借此構建活動平臺,承辦傳統習俗文化、非遺傳承人交流活動以及露天群眾聯誼活動等,給社區居民提供交流溝通和展示的平臺,亦可構建社區讀書室、公共茶室、居民健身場等共享空間,促使街區形成文化產業的基地,并以平臺活動和消費需求帶動街區資源被重新激活,讓街區充滿新時代活力。
(五)立足生活觀念,塑造群眾精神
社區營造的核心還是以人為本,要給群眾樹立精神家園意識,讓居民認同本地社區營造的共同體觀念。在社區營造過程中,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民意摸底、推介會、講座等各種形式,通過人居環境的舒適營造,吸引搬離的青年一代或者外出務工者回歸參與到社區營造活動中。通過城南街區的德濟門、順記橋遺址等風物遺存的修建保護,以及天后宮等神廟開放,還有道才巷、公婆巷等古街名巷的景點宣傳,加上美食、節令的傳統慰藉,共同推進城南街區的社區營造方案設計、實施、效果評估等,營造一個適宜人生活的優良環境,塑造群眾精神世界,展現城南街區人本主義、互動交往的社區發展理念。
總之,諸如泉州城南這樣的歷史街區地域特色鮮明,傳統意識深厚,居民文化差異大,海外僑胞外來頻繁,外來人員流動量大。社區營造要立足當地歷史街區的原貌和困局,建立起社區居民自主保護意識,協調傳統文化和時代發展之間的矛盾,維持街區的適度再生和合理運營,通過歷史街區社區產業及商業運作帶動當地文化發展和經濟繁榮。
參考文獻:
[1]楊國昕.泉州味道[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
[2]鄧肯.泉水之城[M].周若蘅,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
[3]黃啟權.三坊七巷志[M].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9.
[4]陳允敦.泉州古園林鉤沉[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5]莫筱筱,明亮.臺灣社區營造的經驗及啟示[J].城市發展研究,2016(1).
[6]賈興偉.論社區營造中的資源整合與利用 [D].青島大學,2018.
作者單位:
華僑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