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珠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如何對傳統村落進行保護與發展,守住傳統村落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議題。文章以桂林138個國家傳統村落為例,分析桂林傳統村落研學基地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相應對策,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桂林傳統村落如何借助研學基地建設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目標。
關鍵詞:桂林傳統村落;研學基地建設;鄉村振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交匯與融合:多元文化視野下的桂林傳統村落變遷研究”(XYCSR2020017)階段性成果。
一、研學基地建設對桂林傳統村落的意義
桂林是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內涵豐富、特色鮮明、保存完好的傳統村落。將桂林傳統村落建設成為研學基地,不僅能夠活躍傳統村落經濟,發展傳統村落旅游產業,而且能夠通過研學基地建設倒逼傳統村落進行生態環境建設。此外,依據傳統村落歷史文化開發研學課程對于深入挖掘鄉村文化,促進鄉風文明建設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學基地建設是桂林傳統村落實現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首要任務和工作重點,更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保障。傳統村落只有做大做強做優產業,經濟發展才能保持旺盛活力,傳統村落也才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振興。將研學基地建設建作為桂林傳統村落發展鄉村旅游的切入口,利用研學基地帶來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提高桂林傳統村落的知名度、美譽度與影響力,帶動桂林傳統村落旅游業的發展,優化桂林傳統村落產業結構,提高旅游供給體系質量,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除此之外,桂林傳統村落研學基地建設也將促進桂林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利用桂林傳統村落深厚的文化底蘊促進鄉村資本加快增殖,讓桂林傳統村落“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讓農民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
(二)研學基地建設是桂林傳統村落實現生態宜居的重要動力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傳統村落作為中國鄉村的代表,在開發與保護過程中更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相比于傳統產業,研學基地的建設對生態環境要求更高,對環境產生的破壞更小。
目前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仍然是困擾桂林傳統村落振興的一大難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傳統村落基礎設施不到位,另一方是因為村民環保意識較差,公共意識薄弱。研學基地的建設一方面可以推動桂林傳統村落旅游產業發展,彌補基礎設施落后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市場需求倒逼村民環保意識的養成。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也是鄉村振興的支撐點,研學基地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吸引學校、家長以及學生的到來;只有具備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研學課程設置才更具說服力;也只有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研學旅游新業態才能在桂林傳統村落持續健康發展。
(三)研學基地建設是桂林傳統村落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方式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軟件基礎。由于城市化的加快推進,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鄉村面臨著空心化、老齡化等問題,鄉村不再是中國社會的核心,鄉村文化空心化的問題愈發嚴重,已經成為了阻礙鄉村振興戰略實行的最大障礙之一。研學旅行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性是研學旅行的第一屬性,文化傳播與教授是伴隨研學旅行始終的。桂林傳統村落研學基地的建設需要深入挖掘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資源,在這些在地化資源的基礎之上開發相應課程,因此,研學旅行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一個過程。
二、桂林傳統村落建設研學基地的可行性分析
隨著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頒布,研學旅行迎來了自身發展的黃金時期。桂林傳統村落應當抓住研學旅行快速發展的機遇,依托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著力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研學課程,將研學基地建設作為加快桂林傳統村落振興的重要方式。
(一)巨大的市場需求為桂林傳統村落建設研學基地提供了機遇
2019年3月教育部所發布的《全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學校參與率平均為37.62%。與中小學研學率達到90%以上的日本相比,中國中小學生研學參與率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在校中小學生數量為1.03億人,粗略估計我國有6400余萬的中小學生沒有參與到研學旅行中去,這說明研學旅行在我國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二)國際旅游勝地的建設為桂林傳統村落建設研學基地提供了契機
桂林是首個國家批復的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示范地。按照規劃,到 2020年,桂林將成為國際旅游勝地,成為世界一流山水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國際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在國際旅游勝地建設過程中,桂林傳統村落要抓住政策紅利,將傳統村落研學基地建設作為桂林打造國際旅游勝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講,應該利用研學基地的建設將桂林傳統村落建設成為桂林生態文明示范區的重要支點,依托研學基地的建設將桂林傳統村落建設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通過研學基地的建設將桂林傳統村落建設成為展示桂林特色地域文化的重要場所。
(三)桂林傳統村落的自身條件為桂林傳統村落建設研學基地提供了基礎
目前,研學基地建設主要面臨著供給不足、質量不高這兩個問題。桂林傳統村落所具備的數量多、類型豐富、文化深厚等特點彌補了研學基地建設所面臨的這兩個難題。從傳統村落數量上來看,截止到2019年12月,桂林共有138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位列全國293個地級市第8名,數量眾多的傳統村落為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提供了先天條件。從傳統村落文化類型和內涵上來看,桂林是享譽世界的國際旅游名城,同時也是擁有萬年歷史的智慧圣地。歷史上桂林是湘桂走廊的重要節點,是中原入嶺南的第一站,漢族、苗族、侗族、壯族、瑤族等多民族文化在這里交匯,湖湘民系、客家民系、廣府民系等多民系文化在這里共生,因此桂林傳統村落文化具有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等特點。桂林傳統村落研學基地的建設可以充分發揮桂林傳統村落所具備的優勢,統籌規劃,既滿足市場對研學旅行巨大的缺口,又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滿足多樣化需求。
三、桂林傳統村落建設研學基地的對策分析
(一)依據文化特征對桂林傳統村落進行分類,設計合理的研學路線
按照文化類型,桂林傳統村落大致可分為耕讀文化、民族文化、商業文化、紅色文化以及風景文化五種類別。桂林傳統村落要根據其各自的文化類別,設計出一批布局合理、內容得當的精品研學路線,提升桂林市研學旅行的質量,促進桂林市傳統村落實現鄉村振興。具體來說,以江頭村、橫山村等為代表的傳統村落可以充分挖掘廉政文化、家風文化等具有時代價值的優秀文化,設計出青少年看得懂、能理解、樂意學的研學路線;以長崗嶺村、熊村、沙子村、舊縣村等代表的商業型傳統村落可以充分發揮其在古建筑保存、桂林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優勢,設計出一條展示傳統儒商文化、學習誠信精神的研學路線;以金竹壯寨、龍坪村、平等村等為代表紅色型傳統村落可以依托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結合當地特色民族民俗風情,打造“紅色文化+民族文化”的精品研學路線;以地靈村、舊村、洞井村為代表民族型傳統村落可以以特色民風風俗為基礎,打造出一條展示民族文化、進行民族團結教育學習、彰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研學路線;以龍脊村、月嶺村、漁村等為代表的風景型傳統村落可以抓住桂林建設國際旅游勝地的機遇,設計出一條以地形地貌、水文氣候等為教學內容,以山水研學為特色的研學路線。
(二)優化社區參與機制,激發村民參與研學基地建設的熱情
將研學旅行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必須激發村民參與研學基地建設的熱情。首先,要使桂林傳統村落村民參與研學基地建設過程中去,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村民的主動性,展示當地特色的地方民俗,還有利于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使得研學基地建設更具有活力。其次,要增強村民保護村落文化遺產的意識,強化對當地居民的教育培訓,注重保護當地生態環境與民風民俗,形成“了解-參與-熱愛”的保護新模式。此外,政府部門應加大對傳統村落村民旅游知識的相關培訓,增強村民的經營能力與服務意識,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到研學基地建設的過程中去。最后,應引導和鼓勵掌握傳統技藝的鄉村匠人參與到研學基地建設,創作獨具傳統村落特色的文化產品,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激發學生參與研學旅行的興趣,讓桂林傳統村落研學基地建設更富生命力和發展性。
(三)統籌多方力量,促進桂林傳統村落研學基地可持續發展
桂林傳統村落研學基地建設要實現在“學中旅”和“旅中學”的實際效果,就必須統籌多方面力量,實現研學課程的規范。其一,桂林傳統村落研學基地建設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和幫助。其二,桂林傳統村落應加強與學校合作力度,積極主動與學校展開溝通合作,盡可能將傳統村落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計劃中去,將傳統村落研學旅行變成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三,桂林傳統村落研學基地建設應充分考慮每一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每一學科的學科特色、每一個傳統村落的資源稟賦等問題,精心設計研學課程,做到研學課程目標明確、立意高遠,研學課堂生動有趣、充實高效,研學效果潛移默化、深遠持久。其四,桂林傳統村落應加強與桂林本地高校合作,將“引進來”與“去學習”結合起來。一方面,桂林傳統村落應利用桂林本地高校資源,培養一批了解桂林傳統村落、精通研學旅行、擅長教育教學的人才;另一方面,桂林傳統村落應從村民中選取一批熟悉村落歷史、熱愛村落文化、具備一定溝通交流能力的村民,利用本地高校資源對其進行教育培訓,從而增強村民參與桂林傳統村落研學基地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四、結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推動桂林傳統村落研學基地建設有利于活態桂林傳統村落文化遺產,發揚桂林地域文化。在桂林傳統村落研學基地建設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桂林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增強傳統村落村民的參與感,形成保護桂林傳統村落的合力,從而促進桂林傳統村落率先實現振興。
參考文獻:
[1]馬瑩.整合與規范:研學旅行的價值取向與路徑選擇[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7).
[2]劉素平,王曉洋.全域旅游視角下蘇州鄉村文化旅游發展路徑探析[J].價值工程,2019(25).
[3]張艷霞.新鄉市中學生鄉村研學旅游市場開發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8.
作者單位:
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