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沛
摘 要:大地藝術作為西方后現代的一個藝術流派發端于20世紀60年代,其源頭可以追溯到西方實驗藝術的先驅杜尚提出的觀念藝術,基于對傳統藝術的場所局限與審美經驗的反叛,而實質上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工業社會與現代文明。大地藝術從二戰后到當下,在西方歐美國家以及日本都經歷了在地發展、演變的過程。而大地藝術開始進入中國當代公共藝術、鄉土景觀設計的視野,源于21世紀以來西方后現代思潮的涌入與影響,尤其是近年來公共意識在文化藝術中的體現以及鄉村復興的社會背景,催生了大地藝術作為鄉土景觀設計的重要手段備受關注。文章從大地藝術的視角切入鄉土景觀設計展開分析與探討,通過對比和案例分析進一步闡釋大地藝術在鄉土景觀設計中的運用以及在當下學界中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大地藝術視角;鄉土景觀;實踐設計
我國城鎮化建設腳步的不斷加快,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城市化后遺癥愈演愈烈,人力與資源從鄉村流向城市的直接后果就是城鄉發展失衡、鄉村活力衰退,這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無法忽視的一個重要、嚴肅的發展現實。面對鄉村經濟減退、傳統鄉土文化式微、鄉土景觀的同質化趨勢,鄉村復興開始作為中國新興城鎮化過程中的關鍵課題引起學界的關注與討論。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作為鄉村復興的重要抓手,關系到建設當中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以及鄉村文旅產業創新發展等諸多重要問題。因此,當代鄉土景觀設計的重點就是如何能夠從人文、生態雙重系統入手,建構符合當代社會現實、文化背景的鄉土空間意象。大地藝術作為后現代藝術思潮中的代表流派,是以大地(自然)為創作對象探索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其中也包含了當代社會的公共意識與共享精神,這對當代鄉土景觀設計創新實踐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因此,將大地藝術的藝術理念與創作方法論融入鄉土景觀設計中,就是要運用自然生態的素材去優化改造鄉土景觀空間,推動地域性、傳統性的自然空間融入當代文化語境,創造具有地緣屬性、時代表征、文化內核、在地生長的當代鄉土文化復興范本。
一、鄉土景觀及其特征
(一)鄉土景觀
鄉土景觀與長久以來鄉村生活的現實經驗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鄉土景觀的形成會受到鄉村人文因素與自然因素的影響,體現著人與自然的相處共生之道,并且承載著歷史流變、社會變遷共同作用的文化遺產。鄉土景觀的核心的內容就是承載著鄉村生活方式、風物民俗的空間載體,其中鄉村聚落在鄉土景觀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還包括了道路、河流、農田以及祭祀祠堂等內容。鄉土景觀區別于城市景觀的現代文明痕跡,更加崇尚傳統、原生、自然的鄉土人文氣息。
(二)鄉土景觀的特征
鄉土景觀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是地域性。鄉土景觀可以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人文景觀,一部分是自然景觀。不同地區會有著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和自然氣候,這就造就了鄉土自然景觀出現明顯的地域性差異。同樣的,不同地區的經濟、歷史、傳統民俗也會不盡相同,地域文化的差異也會造成迥異的鄉土人文景觀,因此地域的差異性、多樣性是鄉土景觀的一大特征。二是生態性。鄉土景觀的生態性是相對于現代城市工業文明提出的概念。自然與生態可以說是鄉村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這依然是源于農業經濟結構下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天然聯系,并以此構建出圍繞著自然經濟延伸出的空間形態與文化系統,這也是鄉土景觀區別于城市景觀的關鍵所在。
二、大地藝術的特征
大地藝術源于20世紀60年代末歐美后現代美術思潮,是由極簡藝術的簡單、無細節形式發展而來的。大地藝術又被稱為地景藝術,其實質是指藝術家以自然生態作為創造媒體,將大自然與藝術有機結合在一起而創造出的一種極富藝術整體性情景的視覺化藝術形式。大地藝術對自然環境的干擾程度較輕,能夠與自然景觀生態恢復和再生相容,對自然環境品質有著較大的提升作用。正是因為大地藝術與自然環境之間緊密而契合的關系,也成為了當代鄉土景設計的重要方式。
大地藝術以自然環境作為創作對象,注重自然屬性的原生性凸顯,并通過在地的藝術創作使這種自然性與人為性產生對話與交流,最終生成新的意義。大地藝術的主要理念包括:一是人與自然平等的對話理念。工業時代的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威脅,一段時間內人類以踐踏自然的方式去換取利益。而大地藝術正是以自然生態理念去科學探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呼吁人類社會要回歸于自然,與自然構建出和諧良好關系。大地藝術家在藝術實踐創作過程中會從自然界中選取各種原始材料,將這些自然材料物質融入自身藝術創作中,賦予其濃郁的大地自然氣息。因此,大地藝術蘊含了人與自然平等的對話理念,該藝術體系中的天、地、人是一種相互緊密聯系的集體,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平衡、共存共生。二是公共性、共享性的理念。大地藝術作為后現代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公共性。第一,場所的公共性。由于大地藝術以自然為創作、展示的場所,本身就已經打破了私閉性的空間局限,而是一種開放式的戶外空間藝術形式。第二,公共意識的體現。作為公共藝術的一種類型,大地藝術追求構建藝術、自然、人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在創作、欣賞的互動中實現審美與觀念的共享。
三、大地藝術視角下的鄉土景觀設計
(一)大地藝術與景觀設計的關系
當代景觀設計與大地藝術有著緊密聯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地藝術的產生為景觀藝術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與實踐方向。大地藝術是在工業社會的人文與自然之間關系漸行漸遠之后的自省與回望,通過藝術的方式表達人們對于大地與自然的理解與回歸,這為景觀設計中生態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提供了一個可行的實踐方向。另外,大地藝術作為一種能夠被應用在現代景觀設計的形式資源,景觀設計師可以從中獲取新的創作靈感以及新的設計經驗,比如在設計中將天然環境與地形結合,對地域性的鄉土材料的利用等等,都為當代景觀設計拓展了新的形式。
(二)大地藝術在鄉土景觀設計中的運用
1.鄉土空間的轉化與再造
鄉土景觀設計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對傳統鄉土空間的重塑與再造。原汁原味的鄉土空間是鄉土文化的精髓,也是“鄉情”“鄉愁”的根源所在。鄉土景觀設計,并不是由城市空間到鄉村空間的簡單轉場,而是建立在對原鄉文化的尊重上,回歸到鄉土現實中的原生態、地域性的自然與人文系統中去尋求語境的設計。因此,鄉土景觀設計需要基于對原有鄉土空間的深入理解,以在地性的設計理念發掘地域生態、文化元素進行修復、重塑、創新,目的是要建構鄉土與人之間的文化共情與精神關聯。以農田空間的景觀再造為例,在農田景觀實踐設計中應注重保護維持農田土地的整體性,促使能夠在提升農田土地利用率前提下,優化農田景觀設計效果。在我國東南地區鄉土景觀設計中就科學有效借鑒了大地藝術創作思維,在設計中考慮對不同農田空間中農作物的耕作配置作業時,一是考慮到該地區周圍地質環境影響,優化整理農田地形地貌的整體造型結構,確保能夠處理好不同農田區域之間的自然關系,二是結合自然氣候變化合理配置農田耕作的農作物,并配合周圍的花草樹木的整體設計等。這樣的設計充分利用了當地農田的地形優勢、氣候特點、植物特征,因地制宜,為人們的鄉土生活體驗增添浪漫的藝術內涵。
2.鄉土景觀的生態設計
鄉土景觀是生態、情態與形態的有機統一,在鄉土景觀設計中要注重營造完備的、可持續的生態系統,促使鄉土景觀中的每個元素都能夠獨立發展,并且還能夠與其他元素形成和諧良好的合作關系,從而實現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性。大地藝術在自然景觀設計中帶來的啟示就是要回到原始大地,以生態的方式塑造空間形態。其中自然材料的運用,如花草樹木、泥土、溪流、石頭等,利用不同的材質屬性營造自然景觀,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的鄉土景觀生態系統。
3.探索性的鄉土景觀實踐
20世紀50年代以來,城市化發展造成鄉村凋敝,城鄉差異增大,使鄉村文化復興成為世界范圍共同關注的問題。德國、英國、美國以及日本、韓國等國家都針對鄉村復興出臺了一系列的文化扶持政策以及措施,以重塑鄉村活力。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有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越后妻有地區位于日本新潟縣南部,城市化造成的人口稀少、經濟落后、老齡化、空心化問題嚴重。2000年,日本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策劃舉辦了第一屆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邀請世界各地的知名藝術家來到越后妻有在地創作,以大地藝術的方式重新為這片土地帶來生機。至今,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已經舉辦了七屆(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為三年展),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戶外藝術節。這些大地藝術作品以當代藝術的視角切入鄉土現實,以兩種文化的交流與對話為原有的鄉土空間注入新的活力與話題。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以藝術展示、典藏的方式,為當地文化注入新的內核,并以此帶動當地的旅游等相關產業的復蘇與發展。可見,大地藝術作為后現代藝術的方式介入鄉土景觀的構建中,其實驗性與探索性的創造是鄉土空間更新、激發文化活力的重要方式。
四、結語
大地藝術作為當代鄉土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方式,正在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設計實踐當中。其中對于傳統鄉土文化的發掘、創新,對生態理念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設計上的運用,以及當代文化藝術理念與手段的融合,都成為當代鄉村文化復興與景觀再造中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李愛.大地藝術在北大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設計,2018(3).
[2]劉聰.大地藝術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實踐[J].規劃師,2017(2).
作者單位:
天津雕塑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