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永標 宋靚靚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的物資和精神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給城市的環境和整體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現代城市雕塑是城市歷史文化和人文習俗的代表,反映了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現代化進程。現代城市雕塑應當是集建筑學、美學、歷史學等多項藝術于一身的綜合體。文章以景觀藝術語境為出發點,以現代城市雕塑為研究對象,詳細分析當前我國在城市雕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應當如何使用景觀藝術語言幫助開展現代城市雕塑建設,力求為城市雕塑的良好發展增添助益。
關鍵詞:景觀藝術語境;現代城市雕塑;歷史文化;美學
藝術性是檢驗現代城市雕塑設計成敗與否的關鍵。在歷史的長河中,藝術領域發生了幾次重大變革,每次變革都會產生新的藝術思想和理念,對設計領域影響深遠。19世紀中葉,現代景觀設計由西方國家興起,主要用于彌補現代工業技術給城市生活環境造成的惡劣影響。當代藝術家在設計方案時將新派的設計思想和語匯融入其中,設計成品具有較高的自由度和包容性,深受年輕人喜愛。現代藝術對現代城市雕塑設計影響頗深,如何使其更好地為雕塑設計服務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城市雕塑及景觀藝術語境
(一)城市雕塑
城市是伴隨人類文明發展起來的,是集政治、經濟、文化于一體的高級聚落。城市文明衍生了城市雕塑,城市雕塑匯集了整個城市的人文風韻及歷史風貌,不僅梳理了城市歷史文脈,也挖掘了城市的文化資源,增添了城市美感與人文氣息,極大地拓展了城市空間。城市雕塑是與城市緊密相融的立體空間藝術,它通過加減法、扭曲、組合等技法手段的綜合運用對銅、石材等不同材料進行藝術加工,通過風格各異的雕塑藝術形式表達對這座城市的美好愿望。
現代城市雕塑往往融入城市公共景觀之中,是城市公共景觀的點睛之筆,作為公共藝術的一種形式,其風格要與周邊的建筑和環境相符合,要能反映出城市的人文情懷,不可突兀。城市雕塑品種繁多,通常按材質、藝術表現手法等進行分類,如從功能上分為紀念性雕塑、主題性雕塑、裝飾性雕塑、標志性雕塑等,從藝術手法上可分為具象雕塑、抽象雕塑、寫意雕塑等。
城市雕塑具有很強的文化性和精神性,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雕塑在中國得到了廣泛普及,同時人們對城市雕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尊成功的城市雕塑可以讓人們無距離地感受和欣賞一座城市的歷史韻味和精神追求,給人以精神洗禮,它會成為一座城市的符號,成為一座城市的名片,并較大地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二)景觀藝術語境
景觀藝術語境通常是公共環境藝術作品設計時考慮的重點,現代城市雕塑是景觀藝術的重要構成。城市雕塑與環境景觀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城市雕塑設計應充分考慮整體景觀對雕塑的影響,雕塑必須融入景觀藝術語境之中,成為城市景觀藝術語境的一份子。城市景觀藝術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類,蘊含建筑學、生態學、植物學、地理學等多科學內容,是現代化城市發展的重要組成,對城市的文明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現代城市雕塑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城市雕塑起步較晚,改革開放和城鎮化發展給城市雕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隨著社會各界對城市人文景觀欣賞水平的提高,近年來,城市雕塑立意愈發新穎,作品選材更加寬廣,藝術風格更顯多元。大量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優秀雕塑作品走進我們的視野并逐漸成為城市象征,增加了城市的魅力和親和力。進步雖然可喜,但我們也要看到其中不足。
(一)缺少規劃統一
每一座城市都是用歷史歲月雕琢的,城市文化印記在歲月的長河里沉淀并漸漸彰顯,各個歷史時期創作的雕塑作品因城市歷史厚重感不同,其創作構思和作品表達方式在不同歷史時期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不能正確理解歷史,不從歷史發展的維度去整體調整規劃,則城市的整體布局會顯得散亂,缺少規劃統一。主要體現為兩方面:一是整體規劃缺位。在城市發展規劃設計中,部分地區政府的規劃部門與雕塑設計部門缺少交流溝通,對城市的整體景觀藝術語境構思,特別是未來發展定位不夠全面和精準,導致城市整體景觀和公共藝術作品布局有零散之感。部分規劃管理者藝術修養有限,無法準確地對雕塑藝術質量進行評價。例如,原鞍山市火車站前廣場修建的外國游客銅像,鞍山非國際城市,鮮有國際友人,且銅像過于體現外國女性身體曲線,既不能代表鞍山鋼鐵之城的特點,也不符合道教圣山的旅游定位,沒有過多久便被拆除,毫無價值體現。二是未形成雕塑體系。當前,不少城市的雕塑作品呈現出位置零散、表現內容不統一的問題,缺少圍繞城市歷史和人文景觀布局系統規劃、合理定位的意識。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20世紀80年代北京昌平地區的雕塑一條街,由于不按藝術創作規律創作,作品藝術品位不高,制作粗糙,嚴重降低了城市形象,群眾口碑差。
(二)與環境融合度差
城市雕塑和環境融合度差主要表現為:一是與周邊環境相背離。雕塑應是構成城市景觀的重要元素,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一些雕塑作品只強調彰顯個性,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各自為政的做法使得雕塑作品倍顯突兀,缺乏整體統合美感。二是缺少場所意識。城市雕塑必須具有較強的場所意識,雕塑作品在場所中大小要適當,否則會造成土地、空間資源浪費。比例不當還會降低雕塑作品的藝術性,影響景觀藝術語境的整體性,使其觀賞性大打折扣。
(三)設計不合理,缺少特點
很多城市雕塑作品的主題類同,設計者的構思和作品相似度高,缺少新意和個性。我國城市有的以鋼鐵聞名,有的以石油聞名,這些城市在設計雕塑作品時常常會有意無意地相互模仿。很多現代化城市都喜歡用科技電子等符號作為代表企業或城市的標簽。除缺少特點外,藝術品位低也是影響雕塑質量的重要原因。
(四)工藝流程把關不嚴,材料使用不當
有些雕塑作品設計精妙、造型深入人心,但材料選擇不當,制作工藝粗糙,不僅縮短了藝術作品的壽命,同時也影響了觀看者的感受,拉低了雕塑的檔次。當前,部分城市管理者和建設單位對雕塑的藝術品質和工程質量把關不嚴,如大幅縮短工期,有違雕塑創作和制作規律,有的過于追求低價格,導致制作者選擇材料時追求低端、節省,甚至省略部分工序,這些都影響到作品質量。例如,第三屆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展的優秀作品齊白石雕像,用的是玻璃鋼材質,但脫模后表層石膏、脫模劑清洗不干凈,導致作品表層附著力弱,作品完成不久便出現了表層脫落現象,嚴重影響作品整體美感。
三、景觀藝術語境中的現代城市雕塑建設思路
(一)雕塑分布
矗立在城市公共場所的雕塑作品,要與城市的空間環境相互融合,成為城市景觀的點睛之筆。城市雕塑應具備四大特性:一是整體性,是指雕塑作品在城市空間環境的分布,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要符合城市整體規劃,詳細闡述作品的體量大小、安裝位置、空間關系等。二是關聯性,事物不可能獨立存在,彼此是相互聯系的。景觀雕塑應與周邊景觀、建筑等形成主次、呼應、補充、烘托等關系。如英國現代雕塑家亨利·摩爾帶有空洞的雕塑常常起到很好的框景作用,使雕塑作品與周邊景觀渾然一體。三是層次性。景觀雕塑作品要有空間層次,與周圍建筑要主次分明,能凸顯出空間韻律美感。四是對比性,是指設計者在設計構思階段反復推敲城市整體建筑環境和周邊景觀藝術語境等,避免出現雷同。
(二)與周邊景觀元素融合
作為城市環境的一部分,雕塑要與其周邊空間內的建筑、樹木、水景等景觀元素融于一體,能同時滿足人們視覺、心理和行為審美,烘托周邊的環境氛圍,從而進一步增強雕塑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例如著名雕塑家劉開渠等藝術家設計的南京雨花臺烈士就義群雕,該群雕主題突出,層次分明,虛實結合,與周邊環境相互促進,周邊高低錯落的環境大大增強了雕像氣勢磅礴的藝術感染力,同時雨花臺烈士就義群雕也成了整個廣場聚焦點,使整個廣場環境有了靈魂支柱。
(三)造型創意
現代城市雕塑應是時代特征和城市文化結合體,體現城市現代化進程,借助現代化手段和新型材料表現設計者的靈感。現代城市雕塑創意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寫實造型創意,主要是基于對客觀事物形體的理解和歸納,運用具象的表現手法傳達作者想要表現的內容。但寫實雕塑也并不意味著就是完全對模特進行照抄,創作者往往通過歸納、概括、取舍等藝術處理手法表達個性理解,如湖南長沙橘子洲頭青年毛澤東雕像。二是抽象造型創意,也稱意象造型。抽象雕塑往往運用變形、簡化、夸張、省略等藝術表現手法詮釋創作者對事物美感和本質的思考,甚至夸張到與原始對象大相徑庭,它能向觀者傳達出寫實造型無法表現出的境界。三是寫意造型創意。吳為山先生認為,在西方雕塑的影響下,中國雕塑最初也一直是以寫實雕塑為主,但是寫實無法準確形象地表達出中國文化之“美”。具有東方之美的寫意雕塑向世界大膽展示出“中國詩意”,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與共鳴。四是形態造型創意。英國現代雕塑家亨利·摩爾注重雕塑與周邊景觀的形態關系,通過雕塑造型為整體環境增添連通性質的美、層次性質的美、附貼關系的美等,以此豐富整體景觀形態。
四、結語
綜上所述,景觀藝術語境中的現代城市雕塑是城市景觀的重要構成,能賦予城市新的生命力,是城市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的綜合反映。我國城市雕塑起步較晚,雖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問題缺陷。城市管理者和雕塑設計者應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將雕塑納入城市整體規劃,將城市環境、主題寓意等因素納入設計考量,切忌模仿照搬,用最佳的材料呈現出最精巧的設計,為城市美化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潔文.淺析城市雕塑與城市文化的完美融合[J].城市文化,2016(12):145-146.
[2]周小瑾.景觀藝術語境中的現代化城市雕塑研究思路分析[D].河南大學,2011.
[3]蘇文婷.現代藝術語境中的現代景觀設計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6(8):165-169.
作者簡介:
袁永標,江蘇旅游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雕塑。
宋靚靚,江蘇旅游職業學院。研究方向: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