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玲,劉克儉
(遼寧省水利事務服務中心,沈陽 110003)
農村飲水安全,是指農村居民群眾能及時取得足量夠用的生活飲用水,且長期飲用不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是新時代“三農”問題的具體體現,更是“十三五”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支撐和底線保障,是必須不折不扣完成好的政治任務。“十三五”期間,對全省各地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與運行管護,特別是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進行了專題調研。實地考察了行業監管單位、工程現場、運行管理單位及水設備生產企業,針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成因分析,并提出相應建議及對策。調研地區工程基本情況表見表1。

表1 調研地區工程基本情況表
遼寧省地形概貌大體是“六山一水三分田”。遼東、遼西兩側為山地丘陵;中部為平原。目前,全省共有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總數為24214處,受益人口1680.67萬人。全省將農村飲水安全區域劃分為東中西三部分。其中,東部包括鐵嶺、撫順、本溪、丹東、大連市,供水方式主要為單村引山泉、機電井;中部包括營口、鞍山、盤錦、遼陽、沈陽市,供水方式主要為鄉鎮集中供水、單村機電井;西部包括朝陽、錦州、阜新、葫蘆島市,供水方式主要為單村大口井、機電井。全省農村飲水安全區域劃分及工程建設情況表見表2。
全省農村飲水安全實施情況大致分為3個階段,主要如下:
該階段,全省各級政府組織各方面人力、物力、財力,相繼開展了人畜飲水、飲水型地方病改水、飲水解困工程建設等,基本解決全省農村飲水困難問題,農村群眾生活用水要求得到基本保障。截至2014年底,全省仍存在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811.12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34%。全省農村集中供水率35%,自來水普及率32%。

表2 全省農村飲水安全區域劃分及工程建設情況表
該階段,全省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有了飛速發展。按照國家要求,相繼實施完成了遼寧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一五”、“十二五”規劃,徹底解決飲水不安全問題,使農村百姓喝上“安全水”、“放心水”,減少涉水疾病,提高了農村居民群眾健康水平,到“十二五”結束時,全省共有已建農村集中供水工程23243處,受益人口1587萬人,農村集中供水率為76%,自來水普及率為70%。
該階段,按照水利部總體要求,全省以提高全省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水質達標率為目標,通過新建擴建、鞏固提升、聯網并網,老舊工程更新改造等不同工程措施,全面解決貧困人口、貧困及飲水型氟超標等地區飲水安全問題,全面提高全省農村供水保障能力。到“十三五”末,全省新建及改造農村飲水工程3664處,改善350.06萬人飲水狀況。全省農村集中供水率將達到85%,自來水普及率將達到80%。全省各階段農村飲水安全兩率指標示意圖見圖1。

圖1 全省各階段農村飲水安全兩率指標示意圖
全省95個項目縣(市、區)全面落實了“三個責任”,健全了“三項制度”。水源保護方面,全省73處千噸萬人工程、3578處千人工程全部制定了水源保護措施,建立了保護制度。水質檢測方面,全省每年資金投入不少于3300萬元,檢測工程不少于1.5萬處,檢測水樣不少于3.2萬個,實現了水質檢測全覆蓋,保障了工程供水水質安全。水費收繳方面,所有項目縣(市、區)全部出臺了水價政策文件,所有工程全面定價,千人以上工程水費收繳率達81%,千人以下工程水費收繳率達79%。
多年來,在國家水利部的大力扶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遼寧省勇于探索,大膽革新,走出了一條適合全省實際的農村飲水安全發展新道路,取得了一些成果,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
遼寧省將農村飲水安全作為“民生工程”之一,納入政府“重強抓”及行業部門內部河湖長制(大禹杯)績效考評指標體系。省、市、縣政府層層簽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責任書》,落實責任,明確任務。
全省95個項目縣(市、區)全面落實“三個責任”,健全“三項制度”。努力推進全省農村飲水安全由“建設為主”向“建管并重”轉變。同時,為規范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管理工作,省級層面相繼印發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管理辦法》、《遼寧省農村飲水安全評價細則及釋義》等規范性標準及文件,建立農村飲水安全建設管理體系,為項目實施推行提供制度保障。
實際工作中,項目前期推行抓“早”、務“實”、求“專”。即:前期工作動手早、做得實、設計資質專業。同時,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省、市、縣、鄉四級農村飲水工程管理部門定期現場督導進度,隨時檢查工程質量,發現并隨時解決實際問題。
出臺水價指導意見,全面推進農村供水水費收繳,合理制定水價政策,全方位提高水費收繳率。建立健全維修養護補助資金與農村飲水工程水費收繳掛鉤激勵機制,以維修養護帶動水費收繳,創新運行管理,促進工程良性運行,全面推進農村飲水安全“6+1”及“以水養水”運行管理模式[1]。
多年來,全省通過針對性地農村飲水安全宣傳,全面提升農村飲水干部職工隊伍的政治思想和技術水平,強化農村群眾飲水安全重要意識,使社會各界了解農村飲水、積極參與農村飲水、自覺配合農村飲水,為農村飲水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農村飲水安全實施以來,是以“基本保障,廣域覆蓋”為目標的民生水利工程,建設規模小、標準低等問題普遍存在,農村供水基礎設施薄弱,導致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還不相適應。且現正在運行的農村飲水安全大多修建于“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受近年來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影響,加之建國以來修建的部分工程仍在使用,很多工程已超期服役,老化失修嚴重。據統計,全省存在問題且亟需改造、維修養護的工程占比54%。全省分散人口仍有近90萬人,急需通過集中供水方式解決。
受地區水資源條件和地質條件變化,全省不同地區存在氟、鐵錳、硝酸鹽等水質超標問題;同時,大部分小型單村供水缺少凈化、消毒設備,造成我省農村供水整體水質達標率不高。據衛健部門統計,全省農村供水水質達標率僅78%。
農村供水工程水費收繳作為工程運行管理的“牛鼻子”,部分地區效果不理想。全省單村單屯供水工程占比93%,普遍供水規模小,且東西部山區引山泉工程均為自流井,工程運行費用少,且不產生電費,同時,配備水費計量設施并按表收費的工程占比僅為4.58%,水費收繳基礎設施條件差,導致收費難度較大,水費收繳率難以保證[2]。
“十三五”期間,全省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已全面解決,但按照“十三五”工程投資及建設標準,考慮使用年限及洪水、干旱等自然因素,仍然無法確保全部已經解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今后不存在因水返貧問題出現。
建設農村供水工程,選擇水源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要加強農村供水水源網絡規劃,做好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依托現有“三縱三橫”大型輸水工程水資源配置格局,結合推進鄉村振興、發展城鄉供水、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等需求,采取“抓兩頭帶中間”的建設方式,推進農村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
按照《遼寧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5-2020年)》的要求,結合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鞏固提升“十三五”具體實施計劃,全省各地區應從統籌區域城鄉供水發展全局的高度考慮,結合本區域農村供水發展程度等,按照規模化建設、規范化管理、長效化運營等原則,做好城鄉供水統籌規劃,整縣規劃,全域推進、整鎮實施、輻射帶動。
根據全國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視頻會議精神和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要求,全面貫徹落實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精神,結合我省實際,按照政策要求,用好、用實政府專項債券用于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設。同時,積極探索創新投融資機制,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進一步拓寬投融資渠道,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格局。
要注重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充分利用不同宣傳手段,總結宣傳農村飲水安全工作的新舉措、新方法、新成效。同時,率先在全省部分地區開展農村飲水安全試點建設,以試點工作為契機,探索可推廣模式,進而推動全省農村飲水安全運行管理工作,促進各地區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