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佩琮 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
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已經由外延式進入內涵式、由封閉式進入開放式、由國內向國際進軍。2019年1月24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為職業教育發展指明方向、明確任務,堅定信心。合理增加高職學生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學習渠道,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就顯得十分必要。高等職業學校在對學生傳授文化理論知識的同時,應根據各個職業崗位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培養職業技能,并根據學生學習能力進行分層分類因材施教,這就為混合式教學模式撒下了生長的土壤。國家教育部提出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導向和實施要求,浙江省教育廳積極響應政策號召,提出了“互聯網+教學”的改革目標。高職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學習動力不足,但動手能力較強,上網技術嫻熟的學情,也為實現混合式教學提出了迫切性和可能性。
本文著眼于職教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導向,以及高職學生學情分析,以市場營銷專業《公共關系》課程為例,開展基于云班課的高職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研究,對混合式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混合式教學即面授教學與在線教學的混合。Elaine Voci和Kevin Young第一次提出混合式教學理念,認為可以通過有效融合學習時間、環境、資源、方式,將面授與在線教學優勢互補,優化學習效果[1]。國外對混合式教學理論的研究包括交互理論、連接主義、共同體、精加工理論、轉化學習理論等[2]。
華東師范大學的祝智庭教授在《遠程教育中的混合學習》最早將Blended Learning引入教學領域[3]。何克抗教授積極倡導將混合式教學引入課程教學中[4]。
(1)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
波尼姆·魏利森(urinoma Valia than)提出技能驅動型、態度驅動型和能力驅動型3種模式。雷格·巴勒(Craig Barnum)與姆威廉·帕爾曼(William Parkman)則提出基于網絡傳輸、面對面學習、解決方案、協作延伸學習的四階段模式[2]。
(2)混合式教學方法研究
較受青睞的教學方法主要有翻轉式、互動式和驅動式的教學方法。馬曉亮、劉芬強調,除重難點內容適用講授法外,應根據教學環境環節及知識類型側重不同,選取不同方法[5]。陳朝暉等人建立了以自我知識建構為目的、交互學習為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框架[6]。馬懿等人則認為,混合式教學要以學習者的多元化協作為核心,構建了驅動式教學法[7]。
(3)混合式教學平臺研究
混合式教學平臺日益多樣化,功能愈加豐富完善,例如,超星泛雅及學習通平臺、雨課堂、小黑板、微信公眾平臺、藍墨云班課、課堂派、智慧樹,還有伴隨抗疫期間“停課不停學”應運而生的線上直播平臺釘釘、騰訊課堂等。關于教學平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臺的特征、平臺的構建及平臺的使用方面,其核心都應為教學服務。
(4)混合式教學效果研究
美國教育部一項“有效學習”的調查報告中顯示混合學習的效果明顯優于純在線學習及純面授學習,數據顯示,美國高校大部分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授課;英國高校采用混合式教學占到了50%;新加坡的高校 80%以上的教師開展混合式教學[2]。
(5)混合式教學領域研究
高校是混合式教學最主要的應用領域。混合式教學最早出現在英語類、計算機類和醫學類,并逐漸在思政、數學、會計等通識類課程普及;現在幾乎已經深入所有專業的部分專業課程教學中。另外,混合式教學也常見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培訓和企業培訓中。
總結國內外研究熱點,現階段我們應注重設計型研究的范式,從設計到實踐,再到對原來的設計或模型修正或提升。選擇混合式教學平臺,加強線上線下的結合,通過線上的自主學習與線下的師生互動、生生討論等環節,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建構以及實踐應用過程。
藍墨云班課是一款安裝并運行在移動設備上的教學APP,它提供iOS 版和Android版,同時也提供了相應的PC版平臺,對教師和學生免費開放。憑借強大的教學輔助功能,藍墨云班課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提供了技術支持,具體功能詳見表1。
根據ADDIE模型,教學可分為五個階段: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開發(Development)、實施(Implementation)、評價(Evaluation)[8]。第一步,分析學習需求考量教學目標和教學環境;第二步,設計教學活動篩選教學方法;第三步針對課程設計準備課程資料;第四步是根據課程設計實施教學;第五步是教學評價動態反饋教學效果。課題組根據該模型設計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框架。
《公共關系》作為市場營銷專業必修課程,承擔培養公關專員這一市場專業主要的就業崗位職責,旨在培養學生的公關策劃能力,危機管理能力以及企業內外部關系的處理能力,學生需要接觸分析大量的真實案例,也需要設計公關活動和處理公關危機,課程內容既符合高職學生普遍輕知識重動手的學習習慣,也對課程改革提出挑戰。
課題組在為期三年的云班課混合學習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線上拓展學習資源,也創設生動的線下實訓項目,同時取自公關行業微信公眾號和APP的大量真實公關事件和案例分析也使課程內容與時俱進,校企合作課程融入“汽車營銷”“房產營銷”“微信營銷”板塊,也為實訓項目的真實性接地氣提供保證。
課題組將整個課程設計為教師線上/線下教學模塊和學生線上/線下學習四個模塊,分成課前課中課后三環節,通過過程性評價和期末綜合性評價,綜合考核學生線上和線下學習和運用的混合層次。具體如表2所示。
課題組廣泛選取中國大學慕課MOOC和職業教育國家資源庫里的線上輔助教學資源如微課、Flash動畫、典型案例,以及公關行業領先的APP或公眾號如數英網、梅花網學習平臺推送的熱點公關活動或危機公關事件,提前上傳到云班課的共享資源區,作為課程引入案例或者基礎知識點,再附以測驗或討論,考核學生自學效果,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在課后也會開放與主題相關的經典案例重大事件或熱點聚焦,拓展學生的涉獵范圍,再通過輕直播/討論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或展示自己的個性作品。
表1 云班課輔助教學主要項目及功能
表2 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框架
課題組也會將課程的教學指導資源,如課程標準、教學課件、授課計劃和考評標準上傳到云班課共享資源區,以供學生全面了解課程的目標、課程的體系、課程的內容以及考核標準,對課程有立體的認知。
(1)課前
課題組發布學習資源、測試內容、話題討論、案例分析等資源,尤其是最新發生的公關熱點事件,促使學生提前進入課程內容,保持對公關行業的興趣和敏感度。
(2)課中
課題組每節課采用云班課隨機選人功能,邀請1-2位學生即興分享最新的公關熱點事件,這些來自公眾號和APP圖文并茂并配上視頻素材的文章往往吸引學生們的興趣,在經驗值激勵下,學生還會認真預備自愿分享并加上自己的獨立見解,豐富了課程的內涵,也增加了學生們對課程實用性的認知。
教師根據公關公司的工作過程設計學習情境,取材高職學生的真實生活選取公關項目,通過案例分析、任務驅動和項目式教學法,組織學生成立公關公司進行分組競賽完成公關任務。教師先在課堂上分析學生們的課前測試或話題討論,引入知識點講解。再通過大量案例分析,精彩作品鑒賞,提供實訓模板,使學生認識如何將知識信息轉化為方法技術,在課中課后的實訓過程中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掌握相應的技能方法。通過組內分工,組間競賽,鍛煉他們團隊協作和競爭意識。團隊項目的匯報環節,小組成員需要介紹自己的作品或項目的設計思路,通過這種教授他人的方法來構建自己的思維框架,并鍛煉溝通技巧和表達能力。
課堂教學中隨時穿插熱點話題時事討論,通過輕課堂/討論功能收集學生的答案,再通過投票問卷匯總大體的意見傾向,也可以讓學生參與頭腦風暴,學生在背靠背的網絡平臺里各抒己見。教師嫻熟地運用課堂表現功能里的搶答、選人和舉手功能,鼓勵學生回答提問、發表見解,彼此評價。學生在經驗值排名和個人榮譽感激勵下踴躍發言,舉手環節參與率甚至可高達90%。這些活動展示了他們嫻熟的資源收集和概括能力及豐富的口頭表達和文字表述功底。
(3)課后
教師布置拓展資源,如案例分析、話題討論、課程學習、作品鑒賞,學生需要繼續完成課中的實訓項目,帶著問題去搜集資料,運用資源,豐富課程內涵外延。教師通過小墨智能分析學生的課程參與情況,了解部分經驗值落后學生的學習困難,通過消息功能保持溝通,為學生答疑解惑。
(4)課程舉例
以“設計組織形象識別系統(CIS)”模塊為例,教師在課前導入“麥當勞更名引起網上熱議”的案例,請學生分析CIS的作用。課中先總結分析學生們的結論,再簡單介紹麥當勞CIS的三個層次及彼此聯系。之后再展示我校CIS的靈感元素和宣傳載體,結合其他示范院校的校標和校徽設計,請學生在“頭腦風暴”板塊分析評價提出建議,教師點評講解理念識別MI與視覺識別VI保持一致性的重要性及方式方法。
課后布置學生尋找校園中的“VI元素”,發布到云班課的討論區,以此加深對VI運用的感知。教師布置學生分組自行設計本班CIS形象識別系統,各組成員構思班訓口號(理念識別)和班級的班規活動(行為識別),在此基礎上設計班徽和宣傳載體,并在作品展示課上向全班同學推介,其余同學在云班課上舉手點評,并通過“組內互評”和“組間互評”功能打分。這一活動調動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出神入化的設計能力和精彩連篇的口頭表達能力。
平時成績的考核取自云班課的經驗值體系,主要考查學生的線上線下的參與狀況和學習效果反饋,以及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思辨能力。教師給不同類型的活動分別賦分并將考評依據上傳云班課資源區,供學生隨時查詢。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獲取經驗值,實時動態查看排名變化,教師量化全過程評價,綜合即興演講,課堂參與、作業質量、出勤情況的經驗值,形成占比50%的平時成績。
階段性成績考核主要考查學生的重難點知識掌握和技能方法實操能力,著眼于培養公關人員的方案撰寫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提供優秀作品鑒賞和實訓模板,請學生個人撰寫公關活動方案和危機處理方案,根據提前公布的量化考核要求形成占比20%的階段成績。
期末考試兼顧知識點回顧和解決重難點問題,通過客觀題考核基礎知識點,通過案例分析和實務題型,考核重難點知識的運用能力,請學生分析具體公關工作情境中的工作步驟、主要方法和工作方案。這些取自課堂實訓的項目,學生可以隨時在云班課上查看教師的評價和建議,也可以私信老師獲得一對一指導,同時互相學習優秀方案,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基于云班課的混合式學習模式通過平臺資源共享,豐富教學內容。教師通過云班課平臺上傳微課、課件、實訓項目要求及模板、典型案例、視頻案例、平面視頻廣等資源,學生上傳個人演講及書面作業,小組研究報告及策劃方案,豐富教學內容,形成互相學習彼此競爭的教學秩序。
這種彈性靈活的學習方式實現了因材施教,提高學習興趣。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觀看教學視頻的時長和頻次,并學習其他共享資源拓展相關知識,培養主動學習習慣與自學能力。學生可以利用碎片時間,提升學習效率。簡短典型且新穎的學習資源,以及定期推送的更新方式,在線互動的學習形式符合00后碎片化學習的特點,提升學習效率。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促使教學接軌職場,鍛煉實踐能力。教師根據職場工作任務精心設計線下學習任務和實訓項目,教學實訓更接近真實商業活動。
同時基于云班課的混合式學習實踐反映出以下問題。由于目前大量的慕課平臺和在線精品課平臺都要求學生注冊在線上課,打亂現有的課堂教學節奏。同時在線教學資源庫里可作為輔助手段的可下載資源數量有限且良莠不齊,教師可以篩選作為共享資源的課程視頻內容有限,并與線下活動設計在內容和節奏上存在脫節,學生觀看教學視頻資源的動力不足,課前測試結果參差不齊,影響線下課堂教學進度和線下活動開展。
建議高校拓寬在線資源合作獲取渠道,并鼓勵支持一線教師自主學習信息化技術手段,總結教學經驗,分析混合式學習模式實踐需求,提供符合00后學生學習習慣的在線自主學習資源。
教師受時間精力所限,在課后線上問題答疑或私信溝通階段無法及時回復學生,影響學習積極強的學生,也忽略部分學習困難但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生,影響了混合式學習所倡導雙向互動,因材施教的效果。
建議教師可以挖掘班級學習能力強學習意愿佳的學生成為助教,輔助教師在課后發起線上答疑解惑,同時以經驗值獎勵來鼓勵學生們互相提問,互相解答,形成攜手并進的團隊合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