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5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公布2019年全球核電發展數據。截至2019年底,30個國家有443臺在運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392.1 GWe,雖然相對于2018年底減少了約4.5 GWe,但總體上保持了自2011年以來的上升趨勢(詳見圖1)。由于新機組的并網發電以及在運機組的功率提升,全球核電裝機容量在 2011—2019年期間增加約23.2 GWe。

圖1 全球核電裝機容量走勢(2000—2019年)
2019年,全球核發電量總計2586 TWh,占全球總發電量的近10%,延續了自2012年以來的增長趨勢(詳見圖2)。

圖2 全球核發電量走勢(2000—2019年)
2019年,4個國家正式啟動了5臺壓水堆核電機組的建設,包括中國漳州1號(1126 MWe)和太平嶺1號機組(1116 MWe)、伊朗布什爾2號機組(974 MWe)、俄羅斯庫爾斯克二期2號(1175 MWe)和英國欣克利角C 2號機組(1630 MWe)。
截至2019年底,19個國家正在建設54臺機組,總裝機容量57.4 GWe,其中4個國家即阿聯酋、孟加拉國、土耳其和白俄羅斯正在建設本國首批核電機組。在建機組主要位于亞洲,共有35臺機組,總裝容量36.5 GWe。
2019年,3個國家共有6臺壓水堆機組實現首次并網發電,總裝機容量5174 MWe,包括:3臺俄羅斯機組,即新沃羅涅日二期2號機組(1114 MWe)和全球首座商用浮動核電廠“羅蒙諾索夫院士號”的2臺30 MWe機組;2臺中國機組,即臺山2號(1660 MWe)和陽江6號機組(1000 MWe);1臺韓國機組,即新古里4號機組(1340 MWe)。
2019年,8個國家和地區永久關閉了13臺機組,總裝機容量10.2 GWe,包括:5臺日本機組,即福島1至4號(均為1067 MWe沸水堆)和玄海2號(529 MWe壓水堆);2臺美國機組,即三里島1號(819 MWe壓水堆)和流浪者1號(677 MWe壓水堆);1臺德國機組,即菲利普斯堡2號(1402 MWe壓水堆);1臺瑞典機組,即靈哈爾斯2號(852 MWe壓水堆);1臺韓國機組,即月城1號機組(661 MWe加壓重水堆);1臺中國臺灣地區機組,即金山2號(604 MWe沸水堆);1臺瑞士機組,即米勒貝格(373 MWe沸水堆); 1臺俄羅斯機組,即比利比諾1號(11 MWe輕水冷卻石墨慢化堆)。

圖3 2019年各國核發電量
2019年,核發電量為2586 TWh,占全球總發電量約10%,占低碳發電量近1/3。美國核發電量最高,為809.4 TWh,占全球核發電量的31%。法國和中國的核發電量緊隨其后,分別為379.5TWh和348.4TWh。這三個國家的核發電量占全球核發電量的59%(詳見圖3)。
2019年,核發電量在本國總發電量中所占份額超過10%的國家共有14個(詳見圖4):法國最高,達70.6%;烏克蘭和斯洛伐克并列第二,均為53.9%。

圖4 2019年各國核發電量在本國總發電量中所占份額
2019年,11個國家的71臺機組為區域供暖、工業供熱和海水淡化等非電力應用提供了相當于2146.7 GWh發電量的熱力支持:88%的熱力由歐洲的57臺機組提供,12%由亞洲的14臺機組提供。
截至2019年底,全球443臺在運核電機組大致可分為6種堆型(詳見表1)。其中壓水堆數量最多,達到300座,占總量的近68%;其次為沸水堆,65座,占總量的近15%;快堆數量最少,僅3座,不到總量的1%。

表1 全球核電機組堆型組成(截至2019年底)
截至2019年底,全球累積超過1.83萬堆年的核電機組運營經驗。33個國家總計建設了629臺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474.2 GWe。其中,總裝機容量為82.1 GWe的186臺機組已永久關閉。在443臺在運機組中,總裝機容量達256.3 GWe的292臺機組已運行超過30年(詳見表2)。其中5臺機組的役齡已超過50年,即美國九英里峰1號和京納機組、印度塔拉普爾1號和2號機組、瑞士貝茲瑙1號機組。越來越多的機組準備延長運行壽期,并為此進行升級改造,以確保持續安全運行。

表2 全球核電機組役齡組成(截至2019年底)
2019年,雖然關閉的核電機組數量超過新并網發電數量,導致在運核電裝機容量小幅下降,但裝機容量總體上仍延續了自2012年以來的上升趨勢,核發電量也創自2011年福島核事故以來的新高。
443臺在運機組大致可分為六種堆型,其中壓水堆數量最多,占比達67%,快堆數量最少,占比不到1%。應當注意的是,超過65%的在運機組已運行超過30年,更有5臺機組已運行超過50年。因此,在運機組的延壽改造可能是未來核工業發展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