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數據分析需求日益增長。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引入數據探究,讓學生從生活情境中發現真問題,通過數字化工具、軟件和網絡完成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培養了學生使用數據問題解決能力的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以《尋找U盤中失蹤的容量》為例,介紹數據探究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數據探究 ?數據可視化 ?信息技術 ?問題解決能力
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 大數據對于生活、工作的影響日益廣泛,人們對數據分析能力的需求日益增長,使用數據解決現實生活中問題的能力變得愈加的重要。如何將新技術、新方式與傳統學習相結合,構建靈活有效的數據探究教學模式,提升師生的科學信息素養水平,是現階段信息化建設與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源泉, 應因材施教,注重學用相長,與時俱進,培養學生主動使用數據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當今信息時代,學科課程、創客教育課程、數字科學家課程等都需要以提高學生科學信息素養水平為宗旨, 以探究式深度學習理論為指導, 在課程創新過程中積極實踐探究式學習。我校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信息技術學科在課題《“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數據探究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引領下,將數據探究教學模式應用到學科教學。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讓學生從生活情境中發現真問題,通過數字化工具、軟件和網絡完成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提升了學生使用數據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步:以從生活情境中發現的真問題入手,激發學生對于大數據世界的好奇心;第二步:分組進行問題分析,培養學生尋找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第三步:通過數字化工具、軟件和網絡完成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使學生用數據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提升;第四步:匯報問題的解決方案,促進學生綜合信息素養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以《尋找U盤中失蹤的容量》為例,介紹數據探究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一、精選主題, 挖掘問題
主題是否合適,問題是否是具有探究性的真問題,是課堂數據探究教學是否能夠高效進行的關鍵,因此教師需要精選恰當的主題,引導學生挖掘主題中適合做數據探究的真問題,從而能夠真正的開展數據探究活動。
播放一段學生新買8G U盤查看實際容量只有7.45G的視頻。這種認知上的沖突使學生們驚訝不已,喚起學生的共情,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針對問題8G U盤查看實際容量只有7.45G,組織學生開展大討論,同學間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有同學認為是個別U盤的問題,也有同學認為是所有U盤共性的問題。將明顯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安排到一個組,并組織學生進行組內問題討論,組間問題論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為小組發放《綜合實踐活動評價表》開展預設評價,預設評價不在于學生得了多少分或者他有多突出,主要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活動中有所收獲,有所進步,從而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在討論、論證中確定了探究的主題:尋找U盤容量失蹤的原因,并確定要用學過的軟件制作展示作品。
二、協調合作,主動探究
學生獨立思考,而后小組討論,學生只想到使用文獻搜集的方法來完成探究活動,教師參與學生的組內討論,為學生提供實驗探究方法的指導。通過梳理,根據確定的主題,各小組討論確定出探究步驟是:
步驟1:驗證猜想一:實際容量小于標示容量是部分U盤個性化的問題。
步驟2:驗證猜想二:實際容量小于標示容量是所有U盤規律性的問題。
步驟3:系統分析以上兩步驟中的過程數據,確定需進一步探秘原因的問題。
步驟4:撰寫結題報告,制作展示作品。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肯定了學生們能根據U盤的特點及所學的知識進行的分析,這是數據探究活動良好的開端。教師引導要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真正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
三、數據探究,多維整合
各小組統計預先準備好U盤的標識容量和實際容量,探究驗證猜想一,是否是部分U盤個性化的問題?發現實際容量都小于標示容量,所以很容易推測出猜想一不成立。
探究驗證猜想二,是否是所有U盤有規律性的問題?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在解決“怎樣查看多組數據是否有規律呢?”時遇到了困難,教師借助了三個問題引導小組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探究:
1、如何獲得多組的U盤存儲容量數據?
2、用什么軟件來存放獲取的數據呢?
3、如何分析數據,說明數據有無規律?
通過這三個問題,小組討論出通過組間共享獲得數據,存儲到Excel中,利用Excel排序、公式、函數、圖表處理數據,確定有無規律。部分小組分析到這個環節又遇到了困難“如何將分析的數據與探秘原因相結合呢?”,教師適時呈現出問題四:猜想二驗證過程中,數據有哪些規律與差異呢?通過問題引導,各個小組實驗思路一下就清晰了起來。教師提示各小組將過程與結果記錄在電子探究單上。下面,以小組設計實施的兩個探究方案為例進行介紹:
方案一是利用Excel的多重排序、公式功能。首先,利用表格匯總全體同學共享的數據,通過將表格中按主關鍵字“標示容量”、次關鍵字“實際容量”排序,通過公式計算“實際容量/標示容量”,再以主關鍵詞“實際容量/標示容量”排序,小組發現:數值集中在0.91-0.935之間,在初步推測猜想二成立;(播放方案一視頻)分析探究的數據,需探秘的問題是:規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方案二是利用Excel的公式計算、圖表功能。通過排序,求出相同標示容量的平均值,再求出平均值之后,有同學提出來,可以使用圖表來直觀的呈現規律,通過二次處理數據,使用處理后的數據插入散點圖,通過散點圖,小組發現: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連接散點近似為一條平滑的直線,可在初步推測猜想二成立;(播放方案二視頻)分析探究的數據,需探秘的問題是:1.規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2.同標示容量U盤實際容量有細微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呢?
接下來,各小組就要解決需進一步探秘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探秘,教師對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方法指導,在傳統方式的基礎上,我重點進行了信息技術環境下方法的引導,如:中國知網、百度文庫、谷歌學術完成文獻檢索;使用即時通許工具、在線知識社區完成訪談研究;使用在線購物平臺體驗交流完成調查研究。具體在實踐中,學生運用傳統方法的同時,也通過中國知網查閱資料、使用知識社區在線提問、使用在線購物平臺和賣家交流的。小組探究出U盤容量有規律失蹤的原因是:生產商和電腦對U盤的容量有不同的計算方法,一個采用的是國際慣例的十進制,另一個采用的是計算內部最高效的二進制,所以U盤插在電腦上之后會有“縮水”的現象,主要還是因為信息不對等,單位換算出現差值,并不是商家弄虛作假。教師引導各小組從知識、創意、應用、技術四個維度撰寫結題報告、制作展示作品,給小組匯報少的同學機會,爭取讓每個成員都有機會展示自己。學生們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相互幫助、補充學習的中,體驗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帶來的樂趣。
四、搭建平臺,優質共享
學生探究活動非常充分,所得到的結果非常的豐富。小組作品從知識、創意、應用、技術四個維度設置了最具知識獎、最具創意獎、最佳應用獎、最強技術獎四個獎項由各小組申報并評選。具體規則:
1.小組匯報并說出所有申報的獎勵名稱;
2.其他小組對作品提出看法并評價該小組是否具有所申報獎勵的資格。
3.確定小組獲獎的類別。
小組有使用PPT匯報的,有舉辦知識競賽的,有制作微視頻的,形式新穎,各小組在這一過程中真正的所學、所搜、所提煉的知識進行了深層次的加工和融合,促進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小組領獎后,播放學生在整個探究過程中的剪影,讓學生產生情感上共鳴與升華。
數據探究教學模式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探究活動的結合,讓師生共享了好的創意和精妙的探究過程,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教師在數據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已有知識水平”向“可能知識水平”邁進,并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及時有效的為學生“搭建支架”,使學生在知識的建構、內化的過程中實現能力增長。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鞏固了舊知,而且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將是學生終生受益的財富。
參考文獻
[1]徐晨.大數據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與思考[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9,(05):244-245.
[2]項華,毛澄潔,梁婷,覃芳,眭衍波.深度學習視域下的創新課程初探——以數字科學家計劃“3D照片DIY”主題項目為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6(06):17-19.
作者簡介
米亞會:1989.01;女;民族:漢族;河北省石家莊市;學歷:碩士;研究方向:信息技術、思維教學、校本教學研究;職稱: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