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軍霖 楊蘭 智鑫
摘要:本文為探索計算機體系結構課堂進行思政教學,從課程思政教育的內涵、研究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進行分析,并結合思政教學現存問題,對計算機體系結構課堂實現思政教學路徑進行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計算機體系結構 ?思政 ?教學融合
前言
近年中國躋身世界強國,不僅是因為我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和經濟的飛躍發展,人力資源的提升也是重要因素。人工智能和網絡的快速發展,人類社會快速步入科技時代,為適應新經濟的發展,滿足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綜合型高素質人才應運而生。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僅具有高水平專業技能,還要有高素質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實踐與認識互為辯證統一的關系,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指導實踐。正確的認識有利于指導實踐取得成功,錯誤的認識則阻礙實踐的實施。可見加強思想政治意識的教育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形態,從而應用到實踐中。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指出:高校專業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新時代的到來,在高校課程中加入育人思想,專業課程中加入課堂思政教育,響應和貫徹課程思政的理念,推動課程思政的實踐,已經成為學生教育和各高校的普遍共識。
一、計算機體系結構課程思政研究的現實意義
課程思政教學是我國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和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課程思政在廣義上講,包含了高校中各類育人途徑和方式,例如:實踐育人、文化育人和科研育人等;狹義的課程思政是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的理念,現在更多數人理解為狹義的課程思政,本質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觀和教育觀,并不是單一的一門課程,是覆蓋和面向了所有課程,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和深化。課程思政的宗旨是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以及價值引導、道德培養、意識形態輸送有機地交匯、融合起來,形成系統化育人長效機制,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等問題,要讓課程教學起到應有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承擔教育的使命。
課程思政教學的目的是什么?第一,要掌握國家的國情,在課程中引入政治理論知識;第二,培養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三是,幫助學生學習,包括指導學習方法、端正學習態度等;第四,要對學生進行正確職業觀的培養,了解社會環境對人才類型的需要,課程思政不僅僅是教授政治理論知識,要與學生的職業發展相結合,針對立德樹人的標準培養新型人才。
計算機體系結構課程思政教學的研究不僅有重要的價值,更具現實意義。首先,為思想政治教育拓寬教學視野;計算機體系結構教學實踐中注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如愛國主義教育,法治教育,誠信教育等 ,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及計算機體系結構的教學方法,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實效性。如今隨著計算機技術不斷更新和發展,理解掌握計算機基本原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計算機體系結構為高校學生的基本專業課程,計算機原理是運用計算機基本概念,對難題進行求解和系統設計。在當今形勢下,在計算機體系結構專業課程中加入課程思政教育元素,發揮教育引導和環境熏陶作用,可以有效的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
其次,課程思政教育以馬克思主義原理理論與方法為立足點,結合具體的專業,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培養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現在網絡魚龍混雜,對當代學生思想的侵蝕是異常嚴重的,在課程中融入思政教學,將主流意識形態貫穿到專業和基礎課程上去,逐漸滲透,使課程思政教學更活躍和靈活。
二、計算機體系結構課堂實現思政教學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是一蹴而成的,其中的影響因素更是多種多樣,想要在基礎課程中做好課程思政教育,是一項長期堅持和逐漸滲透的過程,要從多方面入手,例如:教學方法、師資力量和教育改革等。
(一)提高教師思想政治育人水平
馬克思說:“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3]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作為課程思政教育的主導者,教師不僅是授業解惑,更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和權威。師資力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影響課程思政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作為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把知識有邏輯和效率地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學會知識和本領,并且提高整個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要從教師隊伍著手,可以定期開展培訓,讓教師思想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育人水平。
(二)創新教學方式,深挖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的提出,要求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思政教育融入、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必須明確辦學方向,必須德育與知識技能兩手抓,全面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促進課程思政和專業思政的落地。[4]要想使得計算機體系結構課堂能同時發揮思政教育的作用,那么對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有較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將基礎課程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相結合,才能使思政教育與專業課堂實現有機統一。課程思政的改革目標是為了讓高校學生牢固樹立社會意識形態,而改革體現在教學方式改革和教學內容上。
教學方式上,要把創新貫徹到教學形式中去,增強教學方法的活力。教學方式的改變,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時代感、感召力、實用性為目的。教師要找準課程思政的教學點,以學生喜歡的教學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教授給學生,把教材理論和實際案例相結合,以便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內容,從而將知識學會,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教學內容上,要在計算機體系結構教材、時事熱點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課堂上所呈現給學上的內容,必須緊跟時代,反映前沿,讓學習更具前瞻性。教學內容千篇一律,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就會產生抵觸心里,所以更新教學內容,深挖思政內容,與計算機課程原理的知識相結合,更多的聯系我國國情和實際,把重要內容重點介紹,融入當代的民族英雄和計算機領域的領軍人物,講述他們的奮斗歷史,給學生樹立榜樣,引導學生樹立人生目標,為祖國做出更大貢獻起到激勵作用。
三、結束語
立德樹人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教師必須先立立人之德,方能成為立人之人。在專業課中引入課程思政,是專門思政課程的補充,對當代學生起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導作用。通過傳授計算機課程知識,向學生注入理想信念、國家榮譽,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提高教育工作者政治思想素質水平和改革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下,為計算機體系結構課程思政教育提出參考建議,希望能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帶來啟發和參考。
參考文獻
[1] 李黎,孫洋洋."課程思政"實施效果的初步檢驗[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9, 039(010):16-20.
[2] 白顯良,夏吉莉.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平衡發展需協調好幾對關系[J].高校輔導員,2018, No.50(03):10-14.
[3]李忠軍,鐘啟東.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本中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論斷[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000(009):123-131.
[4]王琳,陳大為.芻議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內涵及塑造[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 000(005):172-172,174.
作者簡介
管軍霖(1979—),男,河南澠池人,碩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安全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計算機體系結構方面的研究。楊蘭(1997-),女,廣西桂林人,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圖形學。智鑫(1999—),男,山西忻州人,本科在讀,主要研究研究方向:機器學習。
基金項目
1.計算機系統結構精品課程(校級,經費號:C99SXM00SX59);2.計算機組成原理精品課程(校級,經費號:C99JWE90SX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