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金月仙
摘要:互聯網時代是新媒體之間信息分享的時代,延邊非遺文化則是古老的生活文化形態。旅游文化產品則是這個新時代和古老文化碰撞之后在市場經濟中誕生的產物。如何讓古老的延邊非遺文化在新時代環境中完整的保存下來,且能夠健康發展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關注的一個課題。
關鍵詞:非遺文化 ?地域旅游產品 ?文化品牌
一、延邊非遺文化的現狀
當延邊目前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300余項,能夠通過互聯網查閱到的國內宣傳資料相當有限,地方性的文化特色在宣傳方面尚不能引起大眾們的關注和熱議。一些部門雖然已經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也開始積極的進行對外宣傳,但因為技術方法和產品設計等桎梏導致效果和反響有限,從而缺乏系統的收藏、研究、陳列、宣傳和保護。在互聯網宣傳方面還是單一的圖片和文字敘述,加上少量視頻,在與網友的互動性和文化感知上起不到什么作用。
經過對延邊地區旅游產品的收集調查分析之后,發現在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環下,文化旅游產品卻呈現出一種與之不符的匱乏狀態。很多具有當地民俗特色的非遺類工藝傳承,甚至僅僅只停留在保護階段,而沒有隨著時代變化而進步。這就導致民俗工藝不能轉化為商品經濟,使旅游市場僅僅停留在游山玩水,卻無法帶動實物產業的經濟發展。
二、延邊地區非遺文創旅游產品的社會價值
(1)延邊非遺文化的活性保存
隨著計算機技術爆炸式的覆蓋,文化之間相互融合使人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趨同化,非遺文化隨之被新的外來文化所慢慢替代。雖然并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硬件造成多大的影響,但是對于本民族的文化意識的影響卻是巨大的。民族文化的認知在今天已經不是廣義上的群體認知,而是精確到個人的一種文化理解,對于“本我”的認識將是民族文化的最根本體現。非遺文化產品的開發在這一時期就顯得尤為重要。非遺文化其本身不具備物質性,它是以生活為載體的一種文化活性表現。與其說它是一種文化,不如說它是一種生活方式更為貼切。
(2)促進延邊非遺行業的經濟發展
當非遺行業能夠創造足夠多的經濟利潤時,才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從事到這一行業來。就目前的延邊州非遺文創旅游產業來說,這一行業如果離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并不能自給自足良性發展。年輕人并不愿意繼承老一輩的非遺文化產業,而是更向往新興的市場經濟行業,這就造成了老一輩的非遺文化行業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F代化的延邊旅游文化產品開發種類單一,更新速度更是極為緩慢,甚至于大部分的旅游文化產品并不延邊州本地生產的,而是其他地區小商品市場流通過來的。單單這一點就足以說明延邊州非遺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和推廣的迫切性。
三、延邊地域非遺文化品牌形象的推廣
(1)商業文化的網絡推廣對于社會文化的影響
企業對于國家政策影響下產生的市場變化,是極為敏銳的。不能否認的是商業確實會帶動文化的發展,例如近些年愈演愈烈的“圣誕節”、“感恩節”等“洋節日”都是通過商業傳播才在中國的節日消費中站足了半壁江山。而商業推廣最常見的就是先樹立一個文化品牌形象,賦予這個形象一定的意義,以這個文化品牌形象為主線,進行宣傳從而促進消費。由此我們不難得知,對于延邊地區的非遺文化傳播發展,當地企業在商業市場上的推動是不容忽視的。將當地企業文化與非遺文化有效結合,通過企業的商業宣傳和推動,才能夠讓延邊地區的非遺文化發展得更行為有效。
(2)延邊地域非遺文化旅游產品的創新
提升非遺文化旅游產品的實用價值。延邊地域現有的文創產品設計趨同化特別嚴重,大多數產品只有裝飾作用而不具備實用和收藏價值,不能充分與消費者產生文化共鳴。這就導致文化商品雖然銷售出去了,但流通和推廣的效果很差。只有在生活中高頻率的使用才能使其中的文化意義真正的扎根到生活中去,這才是文化產品最根本的意義所在。當非遺文化真正的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才能夠自主的進行生存和良性發展。
提升非遺文化產品的收藏價值,貴金屬類的非遺文化產品也可以列入到產品開發之列,旅游文化產品在具備美觀、實用等常見商品的特性之后,也應具備一定的保值和升值性。大多數的文化產品因為其自身的局限性,在離開銷售地之后的一段時間內絕大多數被閑置甚至是丟棄,而如果文化產品具有保值和升值空間,那么對于其擁有者來說就會延長所持有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增加文化的傳播性和保留性。
增加非遺文化產品的趣味性,非遺文化產品很大一部分是針對旅游市場的,目前在旅游市場消費的人群越來越年輕化,這就對文化產品的趣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文化產品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收藏品一類是快消品。收藏品的價格相對來說較高,消費群體大多數是年齡層次較大的人群,而快消品相對來說價格低廉更容易在旅游市場流通起來,且更易與年輕消費群體接受。這類的消費人群更多的注重是產品的趣味性體現,這種商品特性更夠更好的激發這一群體的文化共鳴。
非遺文化產品的環保性,現在全球能源緊張,綠色生活已經是全球推廣的生活理念,在開發延邊地域非遺文化產品的同時,也應考慮到生產材料的環保性能。例如環保紙張和傳統韓紙工藝的結合利用,木材邊角料和新型造型工藝結合等等都是可以開發的旅游產品項目。
(3)延邊非遺文化品牌形象的網絡推廣
延邊非遺文化的網絡品牌建設非常重要,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發展是社會信息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新媒體時代,幾乎所有的文化都以“臉”的方式呈現出來,也就是所謂的文化媒體形象。一個完善的新媒體形象,對于延邊非物質文化的推廣是否能被大眾所熟知和接受將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延邊文化旅游產品也可以借助網絡進行銷售,建立屬于自己的網絡官方旗艦店,通過互聯網的文化和信息輸入借助物流的便捷形成銷售鏈。地處延吉市的“大禮民俗商品行”在淘寶就建立了自己的網絡商店,截止到2017年12月,粉絲數量已經達到3.9萬。雖然網絡銷售量還很有限,但粉絲的互動數量足以證明網絡銷售文化產品的可行性。
延邊非遺文化的推廣在網絡文化的推動下,除了文化輸出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文化交流和互動。全方位多渠道的打造和推廣延邊非遺文化的新媒體形象,讓這些古老的文化能夠融入到新興文化和產業中去。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接受它,從而參與到它的發展中去。
五、結論
延邊非遺文化在今天處于一個互聯網文化信息交互的時代,交互時代的特性注定所有的文化將不再只是單方面的輸出,更多的是一種融合。只有將自己產品化、現代化之后才會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雖然延邊地域非遺文化是古老的,但文創產品是可以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更替。非遺文化在少數民族地區生存的比重要遠遠多于非少數民族地區,這種活態文明,具有深遠的意義和不容忽視的文化價值。將古老的文化融入現代產品的設計當中,才是非遺文化產品必然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段君山,余點點.互聯網發展、教育投入與產業升級,產經評論,2013.9.
[2]邱淑峰,呼延文娟.淺析延邊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開發,經濟管理者,2015.5.
[3]金瑛.延邊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延邊黨校學報,2014.12.
[4]張志剛,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在延邊發展傳承,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3.4.
[5]陳建功,李曉東.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歷史階段劃分,前沿綜述,2014.3.
[6]吳紅,宋春梅,李媛媛,李弼順.基于RMP理論的延邊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開發研究,城市旅游規劃,2016.8.
本文系2018年度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 “互聯網環境下延邊地域性非遺文化產品創新與文化品牌虛擬形象的推廣研究”(項目編號:JJKH20180930SK)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