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澤彥 司亞勤
摘要:近年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引發了各種養老問題,農村地區最明顯。如何更好地實現農村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議題。我國出臺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政策,致力于解決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提升農村老年人的幸福感。文章首先闡述我國當前的人口老齡化現狀、老齡化引發的社會問題;其次是分析我國出臺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最后對解決相關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建議
一、人口老齡化
(一)我國人口老齡化現狀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會面臨的一種趨勢,我國自從1999年就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與西方老齡化國家相比,我國老齡化具有人口基數大、發展速度快、高齡化的特征。在其他老齡化國家,其經濟發展與老齡化狀態較為協調,一般是邊富邊老或者是先富后老,我國則完全相反,呈現一種未富先老的狀態,增加了整個社會的養老負擔。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為2.5億人,占總人口數的17.9%;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1.6億,65歲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高達11.9%,與2017年相比,上升了0.51%。
習近平在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比較嚴重的國家中的一員,老齡化對我國的影響深刻且全面,更好地應對老齡化帶來的問題,需要黨委、政府以及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爭取推動老齡化事業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二)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1. 勞動力供給不足。人口老齡化引起人口年齡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為老年人數不斷增加、青壯年人數持續減少。青壯年勞動力不足,從而在大范圍內存在勞動力供不應求狀況,在很多工業密集地區,出現嚴重的“用工荒”現象,同樣,養老事業也面臨這樣的難題。
2.政府財政負擔重。人口預期壽命延長,將增加政府相關部門在養老事業方面的消費,政府將財政收入中的大部分用于支付養老金,但是職工向政府繳納的養老保險是逐年減少的,如此一來便增加政府的財政壓力,長期下去將會透支政府財政。20世紀90年代,平均每五個人要養一個老年人,2018年年底,平均每2.66個人要養1個老年人,可見政府財政壓力之重。
3.醫療保障壓力。當人步入老年階段,各種疾病便隨之而來,目前我國大部分老年人深受各種慢性病的折磨,如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以及其他呼吸系統等的疾病,老人用于疾病治療方面的開支增加,對醫院、醫生的依賴增強,對醫療條件、醫療保障要求更高。相比于城市,農村地區的養老工作任務更為艱巨。
4.傳統家庭養老保障弱化。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包括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家庭養老模式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子女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其發展與我國傳統的“孝”文化以及“養兒防老”思想息息相關。土地養老是我國農村地區的重要養老方式,是指農民依靠土地,進行農作物種植獲得經濟收入,達到養老。但是隨著城鎮建設,許多農民的土地被征用,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失地農民,土地養老模式遭受打擊。
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差不多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與當今社會的發展背道而馳,必然要遭到淘汰,當前亟需一種新的養老模式應對我國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
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隨著老齡化不斷深入,我國養老事業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需要迫切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應對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問題。城市居民一般購買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加上他們受過高等教育,對各種類型的養老保險有所了解,他們有的也會購買其他的險種比如商業保險。
但是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受教育水平低,對養老保險缺乏認識,并且他們大多以出售農副產品獲得收入,收入微薄,基本只能滿足日常生活需要,沒有用于購買養老保險的閑錢。為了應對農村地區的養老困境,瓦解傳統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模式,2009年我國出臺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這一制度出臺至今已實踐了十年,在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中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現狀
目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根據基本和可持續性的原則,以農村的實際情況作為根本出發點,更加重視社會養老保險是否緊密適應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個人繳費、集體補助以及政府補貼等形式相結合,拓寬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籌集渠道,并且采取先行試點、逐漸推開的實施方式,從而確保了我國農村養老新模式的實現。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不僅對于解決“三農”問題,而且還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一項實實在在的惠農政策,對解決農村居民養老問題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但提升了農村老人的養老意識,也增加了參保人數,同時還擴大了惠農范圍。
(二)存在的問題
1.參保率低。目前在大部分農村地區,新農保的參保率比較低,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由于農村經濟發展落后,農村居民文化水平較低,對于養老保險不了解,同時沒有意識到養老保險對于他們老年生活保障所具有的重要性;二是養老保險要繳納較多的費用,但是短期內又看不到收益,所以農村居民寧愿將錢存在銀行也不愿用來參加養老保險;三是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尤其是基層工作人員不重視政策宣傳,導致大量農民對于新農保缺乏深刻的認識,阻礙了新農保工作的進展。
2.捆綁式繳費。目前部分地區存在“一人不繳費,全家不享受”的不合理規定,也就是說如果家中符合參保標準的人不參加新農保,那么他家里的老人就不能享受相應的養老津貼和養老福利。有的地方甚至把農業補貼和養老保險捆綁在一起,出現農民不交養老保險就不給他們發放農業補貼的情況。這些做法屬于一種壓迫參保行為,違背了政策改善農村地區養老事業的美好初衷,如果對此舉措放任不管,只會讓農村居民排斥政府人員、排斥新農保進而阻礙新農保工作的進行。
3.立法工作滯后。與其他福利國家相比,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發展起點較晚,建立時也沒有基本法,僅僅是依靠規章或者政策對其進行規定,這些規章政策不僅時效性不強,并且還缺乏法律強制性。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試點的時候,只有2009年由國務院下發的《指導意見》,這是當時新農保實踐中唯一的參考文件。但這只是一項指導意見、指導規范,并沒有相應的法律效力,這就導致在實際的運行和管理工作中,出現了一些混亂的局面。
4.保障水平低。雖然國家大力倡導保障民生的政策,但是政府真正用于民生建設的投資并不是很多,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左右。我國農村地區老年人的社會保障水平比較低,主要表現在養老保險交費率偏高,但是養老金保障水平偏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落后,養兒防老的觀念深入人心,養老問題常常容易被農民忽視,此外農村地區的養老設施存在單一、簡陋、水平低等問題。由于政府資金少、養老設施簡陋、社會福利缺失等原因,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5.農村醫療保障不健全。首先,農村地區醫生的專業知識、醫療技術參差不齊,有些醫生的醫術達不到現代水平,常常會出現誤診的現象。由于農村地區落后,工資較低,很難引進一些高技術的醫護人才,受過高等教育的醫生不愿意在農村就業,導致農村地區醫療人力資源的嚴重不足。其次,農村地區經濟落后、地理位置偏遠,與外界的聯系不通暢,導致農村居民無法通過正常渠道獲得養老保險的最新信息。最后,農村地區的醫療設備不夠先進,醫院衛生環境也不容樂觀。
三、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建議
(一)加強宣傳工作,提升參保率
絕大多數農村居民對新農保這個新事物很陌生,為了推進政策順利的實施,政府相關部門應在解釋新農保是什么、新農保與舊農保有什么區別等方面,加強宣傳工作投入力度、擴大宣傳范圍、創新宣傳方式,提高農村居民的參保積極性,爭取實現農民想參保、爭先恐后要參保的良好氛圍。
一方面,要充分地利用傳統的宣傳工具、宣傳手段對新農保的相關信息進行宣傳;另一方面也要結合“互聯網+”技術,利用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采用文字、圖片、視頻多種方式結合,生動地呈現新農保的相關信息。同時基層干部要積極配合新農保宣傳工作,耐心地回答居民提出的問題,讓廣大的農村群眾深入了解新農保,減少對新農保的質疑。
(二)完善監督機制,杜絕捆綁繳費
新農保是一項保障農民養老的重要政策,目的是讓更多農民群眾享受政策帶來的優惠,但在實施之中出現個別干部為了完成績效而采用不合理的手段逼迫農民參保或是在新農保工作過程中貪污養老保險金。為了減少甚至避免相關負責人在實踐中出現這些不合理行為,必須要完善監督管理機制,堅決打擊新農保工作中出現的腐敗行為,嚴格監督政府相關人員變相逼迫農民參保的行為,推動新農保工作朝著透明化、人性化和高效率方向前進。
(三)加快立法,讓新農保有法可依
制度能否順利執行關鍵在于有無法律作為保證和指導。我國的新農保起步比較晚,實施時間也不長,在很多方面仍存在不足,最突出的問題是沒有專門的法律機構進行管理、監督,導致新農保在運行中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政府相關部門應盡快建立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有關的法律體系,完善相應的配套設施,讓新農保在實踐工作中有法可依,推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朝著專業化和法制化的方向發展。
(四)提高保障水平,完善配套設施
在養老保險費用方面,如果我國的新農保能適當降低養老保險交費率,根據經濟狀況適當提升養老金的發放額度,將吸引廣大農民群眾投身于參保工作,大大減少新農保推廣工作的阻力。在提高保障水平方面,政府相關部門要大力發展農村養老服務行業,為農村居民提供養老場所、醫療費用減免等優惠政策,全方面提高農村居民的養老保障水平。
(五)健全醫療保障體系
政府要加大醫療保障方面的資金投入,提高社會醫療保障的支出金額,擴大農村群眾受益范圍,實現全面保障;也要完善醫療基礎設施,讓農村醫生舍棄過時的醫學知識,學習現代先進的醫療知識、醫療技術,與時俱進,提高醫術,進而提高農村地區醫療服務水平。總的來說,政府相關部門要想盡辦法使農村貧困地區的醫療保險得以完善,采取措施使醫療資源得到合理、公平的分配,使農村地區的醫療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為農村居民看病、治病提供保障。
四、結語
在當今,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越來越嚴峻,老齡化帶來了諸如勞動力供給不足、政府財政負擔重、醫療壓力大、傳統養老方式弱化等多樣化的問題。老農保不能有效的應對這些問題,于是新農保出現了,新農保在實踐中確實為我國養老問題的解決作出了貢獻,但是還是暴露了一些弊端,比如在立法、監督管理、保障水平以及政策宣傳等方面都需要完善,但這一新型制度的確立和實施對于緩解農村養老保險問題,促進農村地區養老事業發展,提升農村地區老年人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要經過長時間的等待,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也是如此,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地吸取教訓、反思問題及總結經驗。我們要相信,隨著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我國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一定會適合我國國情、滿足農民晚年生活需要、解決農民群眾養老困境。
參考文獻:
[1]朱磊.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思考[J].勞動保障世界,2019(30):22.
[2]廖婷婷,宋清華,高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問題的分析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9):202-203.
[3]王新騰.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中的問題研究[J].勞動保障世界,2019(14):28.
[4]陳瑤.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養老保障的困境及出路[J].法制與經濟,2018(12):48-50+53.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司亞勤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