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媚
八月,春熙路。我捏著娃娃頭雪糕,娃娃頭雪糕已經半融了,化下的濃汁要滴下來。我小心吮掉,不能沾到我的白裙子。
這是我買的第二支娃娃頭。
1987年正在流行娃娃頭雪糕。我們都喜歡那松軟甜膩的奶油與巧克力混合的口味,三毛錢一支的價格,對高二的學生來說,相當不便宜。平時,我哪舍得連著吃兩支娃娃頭呢。學校食堂的炒肉片也就三毛錢,但此時,等待的焦慮已經讓我忽視了價格。
這一年的暑假特別漫長。前半個假期,我在等一封回信,此刻在等一次見面。
信寄出很久了,但沒收到回信。
最后一封來信,是暑假前收到的,他跟我說,他得了全省物理競賽第一名,八月會到成都領獎,能多待一天,我們終于可以見上一面。
我馬上回信給他,跟他約定,下午兩點半,在春熙路的新華書店門口見面,我會穿一條白裙子,手上拿一本《讀者文摘》。
當時已經快要放假,但他家就住在學校,信寫到學校他仍然收得到。但我沒收到他的回信。七月,我每天去收發室,等得心焦。終于到了八月初約定的日子。

那個通信極不方便的年代,我們定約會都是這樣,不見不散。我們沒見過面,但我確定他能認出我,我和他是筆友。
他的信寫得很好,筆跡清秀瀟灑,文采也不錯。我自認這些方面不輸給他。
他在重慶永川,信寄到成都要一周時間。一來一回,要半個月。他寄過兩張小小的照片,是他自己在暗房里沖洗的,黑白的,一群同學的合影。他沒說明哪一位是他,但兩張照片有差別,我大致能猜出站在巖石上的和球場中間的是他。
我知道,這意味著我應該寄出一張我的照片。我也有很好的合影,站在一群同學中間,照得很好看。
我在新華書店門口走來走去,捏著《讀者文摘》,把雜志名字朝向外面。天熱,手汗,已經把雜志的封面都攥得皺了起來。
下午五點半,我終于明白,見面不會有了。約定的時間已經過了三個小時。這個下午,我在新華書店的臺階上,吃掉兩支娃娃頭雪糕,但沒有等到筆友。
那是沒有電話的時代,一場約會未果,卻沒辦法知道原因。
高三開學的時候,我聽燕子說,收發室有我一封信。我去取的時候,信已經不見了。我寫信給筆友,然后算著時間去收發室等信。
這一封來信總算收到。原來,他并沒有收到我假期前的回信。他的家長就是學校老師,覺得已經進入高考備戰時期,不該把時間浪費在通信上,所以,經常會去收發室取走他的信件。
我也進入了丟信的時期。我的信,經常在收發室就消失了。
我疑心是小敏或我同桌的男生干的。我問過同桌,他不承認。我沒去問小敏。我已經很久不和他來往了,我不想就此破例。
我和筆友的通信,變得有一搭沒一搭的,回過去的對方沒收到,對方只能算著時間另起頭寫信。這漸漸地就不再像交流,而是對空說話。終于,我們放棄了。
到了高三下期,我們失去了聯系。
兩三年后,我偶然在火車上,遇到那所中學的一名校工,問起是否知道他。校工說,當然知道,他很有名,上清華了。這是最后一次知道他的消息。
在高三的一封信里,他說,高二那個暑假,他到成都領獎,第二天下午,他和老師同學一起,去了成都最大的新華書店,就是春熙路上的那家。
我們曾經擦肩而過,只是沒有認出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