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讓扎西
摘 要: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和理論還影響到中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教他做的方法,通過長期的實踐證明,他們是科學的,有效的。本文主要從四點闡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蘊含的教學方法論,既啟發誘導、學思并用、謙虛誠實、溫故知新追求領悟。學習孔子教育思想中蘊含的教學方法論有助于我們從現代性的視角去認識孔子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和現代意義,重新認識和利用孔子哲學思想的精髓,以指導我們的生活實踐。也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推進文化。
關鍵詞:孔子;教育;教學方法論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和理論至今還影響著我國的教育發展,特別是他提出的教學方法論,通過長期的實踐證明,它們是科學的、有效的.當然,由于受時代的影響,他的思想政治意識發展主要可以代表奴隸主社? ?會階級的利益.他的認識論在不知不覺中包含了樸素唯物主義的元素,他強調“活的知識”,但重視后天的經驗和學習,主張“更多的氣味”和“更多的看到”,并把“氣味看到”作為最可靠的知識來源。顯然,他的教育思想有許多地方是可取的,值得借鑒。下面就孔子的教學方法論思想談談本人的淺見。
一、啟發誘導
孔子是啟發式教學的首創者,他道出了啟發教學的真諦,孔子認為教師應在學生達到一定境界時再加以啟發,才能發揮啟發的作用.這不僅注重學生需要得到啟發,學生們思考后,激發了為了整體判斷,但更令人振奮的老師,讓學生自己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問題和解決問題。“心憤口悱”和“舉一反三”是學生在我們一定基礎上發展進行一個積極創新思維的表現,總之,啟發學生思維切不可越俎代庖。孔子認為啟發要建立在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基礎上,一旦學生的頭腦中出現了問題,有所感悟有還不很明朗的時候,便是進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憤、悱狀態,這就是啟發的最好火候啟發式是關于教學方法的一個原理,教學中無論采用什么具體方法教學,都應該符合這一原理。在上世紀 80 年代廣為宣傳的波利亞的解題表,所主張的對學生給予含蓄的、有目標的幫助,其思想與孔子的啟發誘導是一致的。啟發誘導植根于我們的先進的教學原則的文化傳統,教學的關鍵是打開學生智慧,建構主義學習觀的積極建設是一樣的,毫無保留的積極建設,也符合“外部變化條件根據內因和外因改變通過內部變得可操作。”這一問題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二、學思并用
孔子主張學思結合,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表明,內部關系和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照他的意思,學習的重要問題關鍵作用在于我們能把學與思結合發展起來,主張“多聞闕疑”、“多見闕殆”.多聞常見的兩種,它們應隨時發現問題,也有對精神的懷疑,更不要盲目相信。他反對空想,認為中國與其作無益,還不如學生學習一點知識進行更有好處.如果學習不積極思考,就會沒有收入;但如果你不介意學習為主,將在幻想流動,白白讓自己的懷疑和起伏,流入夢鎮。孔子學思結合的思想已經接觸到感性與理性認識、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的辯證關系.
孔子認為,只學習別人傳授的知識而自己不去思考,就會停留在混沌迷惘的階段,不能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而如果只憑空思考卻不去學習和利用前人的知識、經驗,那將會一事無成。因此,要想實現真正獲取相關知識,必須能夠做到學思結合。在“學”和“思”的關系上,孔子認為,二者并不是不分主次的,其中“學”是主要方面。孔子強調“學”,同時也視“思”在認識中的作用,正確地處理了學和忠的辯讓關系。孔子對于“字”與“思”及相關糸的聞還符合認識規律。在一方面,一個人必須從以前的經驗中學習,因為一個人不能事事親歷親為,獲取知識必須以間接經驗。但是在我們學習發展過程中必須經過自己的思考、理解和消化,必須以意義進行學習能力為主。抽象的教學特點,在幾千年的發展正在逐漸形成。一方面,不可能都讓我們學生在有限的教學工作時間內通過自己去發現;另一重要方面,必須進行特別強調理解、學懂。所以既扎扎實實地抓好“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又特別強調學生要獨立思考,實際上就是要按孔子的以學為主、學思結合的思想來教學。在今天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防止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一切,這導致一些學生思考和學習什么都沒有。學習與思考的結合是學習的關鍵。
三、謙虛誠實
孔子認為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 試述孔子教育思想中蘊含的教學方法論毋必,毋固,毋我”的原則,就是教人勿妄自意度,勿獨斷,勿自以為是.學習態度和思維意識的教學非常積極地接近這些要求,他的思想體現尊重客觀現實,反對唯物主義的主觀偏見。
孔子認為,一個人在學習上要老老實實,不應不懂裝懂,強不知為知,一般人偶有所知即自滿與自負,不能虛心正視自己的不知與不足之處,從而流入自欺欺人的道路.導致一些孛生思而不學,一元所獲。
四、溫故知新追求領悟
學習要時時溫習,才能更加熟練掌握。這符合我們認識發展規律,符合社會心理學中與遺忘作斗爭的律。“溫故而知新”楚指審查舊知識,能有一個新的認識;或審查舊知識可能會導致新的知識;或可審查的遷移到新的知識研究的認識舊識。這與我們對概念的認識不是一次就完成,而是逐步深化的相符;也符合教學中的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要把鞏固舊知識與學習新知識相結合,把鞏固知識與發展思維相結合。溫故知新是學習的新起點。在學習新知識時,教師對于一般會先給學生進行復習以及相關理論知識。根據該方法的學生以前學過的,和學習新事物,探索自己的學習。
孔子“由博返約”的思想反映了他主張在博學的基礎上掌握精髓,領悟實質。孔子反對不加分析地照搬照套提岀“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倡導“熟讀精思”的學習方法,認為在熟讀的基礎上,要進行深人思考,不僅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就是真懂,就是學生領悟,這在我們學習中是特別具有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楊啟亮,儒、墨道教學傳統比較及其對現代教學的啟示叭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23(4):78-79.
[2]宋曉平,儒家教育思想與中國數學教育傳統[J].甘肅高師學報,2006,29(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