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慧敏
摘 要:語言磨蝕指的是由于減少或停止使用使用一門語言的人,運用這門語言的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衰退。少數民族在主流文化的影響下,減少或停止使用本民族語言,造成母語的磨蝕現象。本文通過分析延邊地區朝鮮族母語語言磨蝕的層面、產生原因,為保護民族語言、語言多樣性提供建議。
關鍵詞:朝鮮族;母語;語言磨蝕
一、語言磨蝕的層面
語言磨蝕體現在三個層面:詞匯、句法、語音,其中詞匯最容易受到磨蝕,語音最不易受到磨蝕[2]。最常見的情況是語碼轉換,有時突然想不起某個詞應該怎么用目的語來說,就用另一門語言代替了。有的朝鮮族說的一句話里,名詞是漢語,虛詞、形容詞則是朝鮮語,“?? ? 冰箱 ? ?? ???”,意思是“我們家冰箱出現故障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因為地緣關系,和韓國交流十分頻繁。隨著全球貿易地發展,交流頻繁,現在的韓國語中有很多直接用外來語表達本土沒有的事物,如“圣誕節”,英語是“Christmas”,韓語是“???”,直接音譯過來就是“?????”。再比如“壓力”,韓語是“??,??”,音譯過來是“????”。那么現在不管男女老少,都習慣使用音譯詞而不是韓語本土詞匯。韓國語是表音文字,因此音譯比較方便。在音譯的過程中,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外來詞匯出現了簡化現象、變造現象。比如“公寓”一詞,英語是“apartment”,韓語簡化成“apart”即“???”。“職場女性”,英語是“working woman”韓語將“職場-career”和“女性-woman”拼湊在一起造出“career woman-??? ??”一詞。延邊地區的朝鮮族和韓國交流往來后,也使用這些音譯后的外來詞表達。外來詞對本土詞的沖擊也是母語詞匯磨蝕的一大原因。
語言規則的復雜度和復雜的語法,使人們趨于選擇更經濟、更簡單的語言[2]。朝鮮語中有敬語體系,“吃”的平語是“??”,敬語是“???”、“????”。同輩人之間或對晚輩、下級交談使用平語,對待上級、客人、長輩則需使用敬語,而說漢語不需要考慮將平語轉換成敬語,較朝鮮語來說漢語更為方便,在掌握漢語后,人們選擇用漢語交流也在常理之中。
至于語音,則不會輕易受到磨蝕。因為語音習得發生在嬰兒期,嬰兒出生不久就表現出知覺各種言語特征,包括不是他們本族語的某些特征的能力,母語的語音在成年后不會再受大的影響,相比較而言,詞匯和句法之間更容易發生互動和影響。延邊地區的朝鮮語口音偏向咸鏡道口音,句尾語調下降。而韓國首爾的口音音律尾音上揚,音節拉長。在韓工作、追求時尚的延邊地區朝鮮族會使用韓國首爾的口音代替咸鏡道口音。
二、語言磨蝕產生原因
母語語言磨蝕受到年齡、受教育程度、讀寫能力、情感因素等影響[3]。由于經濟、文化、社會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和方言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在語言接觸過程中,主流文化語言適用性會優于非主流文化語言,最終導致非主流文化語言文字的消亡[4]。
兒童的語言磨蝕速度較成人來說更為迅速。當人們開始學習第二語言時,若是減少了母語的使用,可能就會發生母語磨蝕。成人學習第二語言時,母語水平已經達到了穩定程度,兒童學習第二語言時,母語還沒有根深蒂固,負遷移現象很少,但是這也造成他們容易選擇使用正字法規則更簡單、語法規則更簡便的第二語言。
為了今后的職業、生活考慮,很多朝鮮族家長將孩子送到漢族學校學習,長期的學校生活讓孩子們在家庭生活中,選擇將漢語作為主要交流手段。國內的社交媒體多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漢語,少數民族語言的社交媒體近乎稀少,在社會交流中,為了融入主流文化,只能選擇漢語。在這種情況下,母語磨蝕的影響是長期發展的。
三、避免語言磨蝕的建議
為了避免少數民族母語磨蝕,建議兒童母語掌握到熟練程度,再學習第二語言。根據Cummins的閾限理論,雙語水平處于低層次的兒童屬于有限雙語者,兩種語言都分別低于同齡的單語兒童水平,在認知方面可能出現負面影響,早期的雙語研究者們都接受過雙語會損害認知的觀點,如著名的語言學家Otto Jesperson(1922)曾說過“掌握兩種語言而非一種語言所需的大腦工作肯定會削弱兒童學習可能并應該學習的其他事物的能力”。在學習后突破第一閾限,中層雙語水平的兒童早一種語言上達到了同齡單語兒童的水平,但在另一語言上未能達到同齡單語兒童的水平,在認知方面既不會有正面影響,也不會產生負面影響,是不平衡雙語者。在突破第二閾限后,高層水平兒童在兩種語言上都會達到同齡單語兒童的水平,在認知方面具有積極的正面影響,成為平衡雙語者。當兒童的突破閾限后,學習第二語言就不會對母語產生負面遷移了。
二是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學提供扶持。做好少數民族語言在辭典、教材、課外讀物等的編寫、出版工作[5]。在少數民族聚居地,要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而在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兼用的民族地區,應該加強少數民族母語語言文字的教學。有些地區因為經濟原因,師資不充分、教學能力欠缺,教授國家通用語言的教師不懂少數民族語言,教授少數民族語言的教師漢語水平較低,對學生民漢雙語的發展起不到均衡效果。雙語教師培養是長期的戰略任務,對避免母語磨蝕有重要作用。
三是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長有意識地在家庭中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是防止子女母語磨蝕的有效途徑。同時,家長要在生活中滲透本民族文化,讓子女對本民族文化產生認同感,使子女愿意主動使用本民族語言進行交流。
參考文獻
[1]張積家.民族教育應防止母語磨蝕現象[J].中國民族教育,2018(03):19.
[2]李雪松.母語環境中母語磨蝕的幾點思考與困惑[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2,27(12):36-39.
[3]張善富,代江麗.國內母語磨蝕研究現狀及展望[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6):783-786+805.
[4]蔣拓新,周艷青.語言磨蝕研究視角下少數民族語言的傳承和保護[J].名作欣賞,2020(05):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