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除夕將至,一年一度的“中國人口大遷徙”——春運也已經拉開帷幕.但近年來,春運熱潮中卻有不少人選擇“逆行”到子女工作的地方過春節,“反向春運”逐漸成為一種過年新方式。那么,逐漸興起的“反向春運”為何能夠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呢?本文基于春運的現狀與背景,首先對“反向春運”的形成原因進行了具體探究,其次梳理并闡述了“反向春運”的優點及其不足之處,最后對“反向春運”這一現象進行了總結與思考,旨在為“反向春運”及相關服務的完善提供參考與建議。
關鍵詞:反向春運;春運;團聚
引言
每年人潮涌動的春運背后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而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反向春運”則為鐵路運載壓力的緩解提供了一臂之力。但“反向春運”作為特定時代的產物也并非盡善盡美,能否順利推廣“反向春運”不僅需要了解其背后的社會因素與現實背景,還需要了解群眾的現實條件與情感需求。為此,本文在春運的大背景之下,將“反向春運”產生的原因及其狀況進行了研究,以便為“反向春運”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可行且適合的建議。
一、“反向春運”形成的原因
(一)春運搶票難現象依舊存在
春節團聚體現了每個中國人深埋在骨子里的儀式感與眷戀。然而不知從何時起,春節團聚變得越來越難;歸家的車票更是一票難求。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春節期間出行人次已達到30億。雖然鐵路總局增設了大量的臨時旅客列車與貫通了不少的新路線,春運車票仍供不應求。不僅如此,不少返鄉年輕人與民工不僅面臨著巨大的搶票壓力,還得忍耐著歸途的艱辛。很多人為了這次不可多得的團聚機會必須搭乘幾十個小時硬座或者無座列車回家,這為他們的歸家之旅平添了更多的煩惱。根據大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全國春運客運量約30億人次,總體上與去年持平。這意味著春運搶票難的現狀并不會得到極大的改變。因此,許多人也開始選擇“反向春運”這一過年新模式,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一來可以避開春運搶票的大潮;二來也能節約金錢與減少煩惱。
(二)公眾觀念的變化
千百年來,家都是國人心中最魂牽夢縈的地方,不管走到多遠,家都是我們避風的港灣。春節回家看看親朋好友、回家祭祀祖先……春節的背后承載著無數人的鄉土觀念與情懷。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固有的鄉土觀念也逐漸地淡化;與此同時,記憶中的鞭炮聲不再響起、除夕夜大家共聚玩手機等等也淡化了記憶中故鄉的年味,城市化進程讓故鄉與城市的春節差異越來越小。因此,人們對家的觀念不再執著于出生與成長的故土,春節回家的觀念也不再局限于回到家鄉,反而更多人認為只要家人能夠在一起,在哪里都是過年。除此之外,獨生子女政策之下小家庭規模成為了主流,對于不少人來說除父母之外并沒有太多的親戚需要牽掛,能和父母團聚便已心滿意足。因此,公眾觀念的變化讓一部分人不再執著于回到家鄉過年,這讓經濟便捷的“反向春運”變得更喜聞樂見。
(三)異鄉落戶現象增多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讓不少年輕人選擇背井離鄉到大城市去打拼,并且隨著鄉土觀念的淡化,年輕人們對故土也不再懷著執念,影響年輕一代就業與定居的因素更多是經濟報酬、發展前景與教育醫療等方面。因此,擁有豐富資源與廣闊前景的一二線城市不斷地吸引著大批年輕人遷入;同時,許多人才落戶優惠政策也讓更多素質人才選擇定居一二線城市。大城市的包容與開放,更多的機遇與挑戰讓越來越多人選擇在異鄉落戶,這也增加了一部分人對大城市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削弱了對故鄉濃烈的思念,對“反向春節”的接受度與實行度也與日俱增。
二、“反向春運”的優點與不足
(一)“反向春運”的優點
(1)緩解鐵路運載壓力
根據大數據的估算,2020年全國春運客運量與去年基本持平,春運搶票難現象依舊會存在。盡管鐵路部門已盡力增設臨時列車,抽調沒有任務的列車進行加車,但春運期間的運力仍然捉襟見肘。增設新列車無疑是解決運力不足問題的直接辦法,但如果為了滿足春運高峰需求量而增設大量新列車與配套的工作人員,春節過后新增列車便會因為需求量減少而被閑置,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而近來興起的“反向春運”無疑能為鐵路總局進退兩難的處境提供一些解決方法。通過“反向春運”,不僅能減少春運高峰期間熱門車次的需求量,為返鄉者減少購票壓力;還能更合理地配置冷門車次的資源,在減少資源浪費的同時也讓反向春運者更優惠、輕松地購票,從而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2)助人力資源堅守崗位
春節團聚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無法割舍的情節,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在春節圓夢回家。像警務工作人員、列車員等為了守護祖國這個大家庭舍而棄了回小家的機會,春節對他們來說更多的是思念而非團聚。對于春節仍堅守崗位的勞動人民來說,他們不僅需要形式上的鼓勵,更需要實質上的溫暖,而“反向春運”恰恰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有了“反向春運”,無法歸家的工作人員在堅守工作的同時也得以與親人團聚,這不僅能讓他們避免春運路途上的疲憊,在閑暇時他們也能帶父母孩子到處游覽領略城市風采、緩解思親之情,更大程度地滿足了工作人員內心的訴求,也能促進人力資源堅守崗位更,好地發揮工作人員的勞動積極性。
(3)緩解“空城”現象
良好的公共資源與大量的就業機會是一線城市吸引外來務工人員的重要因素。直至2019年,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非戶籍人口就已達到三千萬。然而,大量的外來人口為城市發展提供充足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每年春節成千累萬的城市務工人員紛紛回歸故鄉迎新年,不少城市在春節期間就陷入了“空城”現象。商鋪停業、快遞休息……許多公共服務與商業都處于停擺狀態,給人們帶來了一些不便與空虛。外來務工人員是改革開放以來所涌現出的新型勞動大軍,如何讓他們在節日中過得更有意義,更愉快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重要話題。而隨著選擇“反向春運”的人數逐漸增多以后,即使是在人人歸家處處迎春的大城市里也會出現更多外來團聚的家庭,即使是在春節也會涌現更多堅守崗位的人們,從而緩解“空城”現象,進一步完善與推進城市的發展。
(二)“反向春運”的不足之處
據數據顯示,“反向春運”已連續四年增長,年均增幅約為9%,“反向春運”已然成為了過年的新方式。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選擇與接受“反向春運”。如一些在大城市里打拼不久的年輕人多住在出租房或合租房內,居住空間和可支配收入有限,把父母接到工作的地方過年并非最優的選擇;且春運中較大部分的人群均為農民工群體等外來務工人員,“反向春運”對于他們來說也并非完全適用。此外,部分人口較多的家庭在“反向春運”中不僅會增加開銷,給他們帶來不小的經濟負擔;人數的增多也會讓旅途中的安全隱患變得更大。同時,一些年紀較大、久居鄉下的老年人以及年齡較小的兒童在“反向春運”的途中可能會遇到乘車、取票等困難、對大城市的適應程度與認同感也會比較低……但這并非對“反向春運”的全盤否定。“反向春運”的背后反映了時代的變遷與潮流,即使“反向春運”并不適用于所有的群體,但它的出現無疑是為春運問題的良好解決錦上添花。解決春運難的問題不能只依賴“反向春運”等手段,但想要解決這些問題,短期內卻必須重視“反向春運”等多種輔助方法。通過妥善利用“反向春運”,讓春運難現象有所緩解,滿足群眾基本的出行與歸家需要是每個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總結與建議
誠然,“反向春運”的出現彰顯了城市遷入者對一座城的認同感與闔家歡聚的幸福感,但這對于解決春運問題來說只是揚湯止沸,想要真正釜底抽薪解決春運難題還得從源頭入手——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提高鐵路運力與促進多種交通方式出行。一些公益機構也可以為市民提供更多的返鄉方式與機會,像廣東、浙江等地便推出了“幸福大巴”的活動,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免費回家的車票。其次,鐵路部門亦可以為逆行過春節的群體提供更多的票價優惠與更高質量的服務,保障“反向春運”人員能夠順利與安全抵達,讓更多的人們對“反向春運”更有信心。除此之外,城市也應做好管理工作,推出更多文化惠民的活動,讓外來人員在他鄉也能過上年味更濃郁的新年。因為不管是春運還是“反向春運”,其背后展現的都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對團聚的期盼、對家的依戀;它行駛的方向都是同一個名為家的地方。只有多方群策群力,各部門迎難而上,春運這趟滿載溫情的列車才能開得更好、更快。
參考文獻
[1]王亦然.“反向春運”身心安處即吾家[N].鄂爾多斯報,2020-01-20(003).
[2]傅斯鴻.“反向春運”的正向意義值得挖掘[J].小康·財智,2019,(2):64.
[3]羅丹伶.論“反向春運”產生的社會因素[J].商情,2019,(15):286-287.
[4]夏金彪.鐵路優惠票價能否催熱“反向春運”[N].中國經濟時報,2019-12-2-(006)
作者簡介:莫凱悅(1998-),女,漢族,廣東省,學歷:本科,單位:延邊大學,研究方向:朝鮮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