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英
摘 要:基于當前時代背景下,我國提出了可持續性發展政策。為了改善自然環境,森林栽植便顯得非常重要。然而由于涉及的因素較多,且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導致栽植工作一直未能達到預期。為此,相關人員便需要針對技術層面進行深入研究。本篇文章主要描述了我國當前森林培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于森林栽種培育的技術要點方面發表一些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森林;栽植;培育;技術要點;研究
引言
對于生態資源而言,本身可以看作是推動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方式。因此,森林資源的開發便顯得非常重要。為了保證實際效果,相關人員就需要做好技術研究工作,把握其中的要點,有效處理相關問題,進而提升生態建設的整體效果。
一、我國當前森林培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市場十分混亂
其一,苗木市場缺少應有的監管。管理方法僅僅只是發放許可證,并沒有合理監管。無論是信息管理還是質量監管,方法都非常陳舊。因此,市場中存有大量劣質種子,進而影響了林農的基本利益。
其二,推廣宣傳存在問題。部分商家利用新媒體的方式,強行推廣一些未經實驗的品種,由于監管缺失,一些企業便購買了這些低劣苗木種子,不但造成經濟損失,而且會影響綠化種植。
其三,由于生產標準缺乏統一化特點,尤其是一些藤本和灌木植物,無論是購買和驗收都沒有對應參照,影響了相關工作的正常開展[1]。
(二)科技含量不高
其一,我國部分區域的苗木生產條件不佳,應用的設備也十分落后,因此只能長期采用陳舊的方式進行種植。長此以往,苗木便會變得極為弱小,造林質量也會隨之下滑。
其二,一些種植人員對樹種本身的了解不到位,未能明確其生態特征以及生物特征,所以在進行苗木培育的時候,無法做到因地制宜。無論是環境選擇還是樹種選擇,均存在一定的問題,進而導致培育質量大幅度下滑。
其三,在進行管理經營的時候,應用的方法十分傳統,基本上仍然以除草和施肥為主。未能及時采取修剪和整地的措施,使得苗木缺少應有的抗逆能力,導致苗木的培育效果不佳。
(三)病蟲害問題嚴重
當前在對部分品種引入的時候,由于無法有效適應外部環境,從而逐步演變為一種感性品種。通過單一培養,未能做到養用結合,自然會造成多種病蟲害問題出現。受到影響之后,不但整體面積非常小,而且非常弱小,進而導致成活率大幅度下降。
(四)對鄉土樹種種植缺乏重視
現如今部分地區對于樹種的品種認知存在問題,單純認為外來品種的質量更高,因此開始盲目引入。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鄉土樹種的質量同樣非常高,而其由于能夠經受外部環境因素的錘煉,有著非常高的抗性能力。在實際種植之后,成活率非常高,對于提升綠化水平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二、森林栽種培育的技術要點
(一)育苗技術
在對容器苗培育的時候,必須時刻參照規定的流程進行。伴隨多年的嘗試,當前我國的技術條件已經非常成熟。通常來說,脂松容器苗具體能夠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建成期、生長期以及木質化期。通過應用合理的容器,定期予以施肥和澆水,控制pH值,并優化環境因素,認真處理每一個環節的內容,進而促使育苗工作能夠達到預期水平,逐步培育出有著較強生命力的優質苗木[2]。
(二)種子處理技術
當前,普遍西方國家開始應用一類農場性質的林地經營形式。在一些產量降低的農田之中,主要種植一些闊葉樹,促使環境的質量水平得到提高,同時還能提供大量木材資源。針對不同的樹種,實際應用的種子處理方法自然完全不一樣。通過從具體采集時間、儲存模式以及處理方案多個層面不斷入手,可以有效制定出一套有著較高效率的技術方案。
(三)體胚苗技術
對我國多數森林栽種集體而言,自身體胚苗生產技術已經有了非常強的系統性特點,且通過多年應用之后,也變得非常完善。此類技術主要將一些有著較高綜合水平的針葉樹當作基本材料,在體胚發生系統內部,獲取相應的體胚。經過多次篩選,應用包衣技術的方式,對體胚進行全面培養,促使其慢慢成長為一種人工種子。無論是在大田還是溫室之中,都能進行播種。從目前來看,我國相關研究工作已經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但多數樹種還處在發生系統構建的過程中。另外,少部分生產體系的建立工作已經完成,但仍然需要采用特定技術予以優化。
(四)苗木施肥技術
根據相關資料調查能夠了解,許多苗圃技術人員在進行施肥的時候,通過應用鮮重控制的方式,經過多次測定,逐步收集到了一些苗木營養供應和生產情況關系的信息數據。這樣一來,通過定期開展鮮重測定的方式,并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采取相應的增重方式,思考當前是否需要繼續施肥。如果需要施肥,則應當明確具體數量以及肥料的類型。
(五)灌溉水處理技術
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國部分地區的灌溉水控制水平已經達到了較高說,能夠做到精準化處理。通過定期測量pH值、金屬含量,并進行雜草處理,以此促使灌溉用水的整體質量有所提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個地區的情況有所不同,苗木對資源的需求也完全不一樣,因此在進行灌溉水處理的時候,理應采取針對性方式。
(六)整地技術
經過多年的改良,當前我國人工造林整流器已經變得十分完善,尤其是在一些較為平坦的地區,幾乎全部都采用了機械全懇的方式,深度為35厘米,所有枯葉可以都能夠翻入到土體下方,逐步完成處理。之后再根據設計密度,采取穴狀整地的方式,穴孔調整為圓形,深度需要控制在40到50厘米之間,直徑需要保持在35到55厘米之間。現如今,我國各個省份都已經對造林工作的標準予以明確,不但能夠實現速生產的目標,實際產量也非常高[3]。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綠化工作之中,苗木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基礎。因此,相關人員理應對此有所重視,充分把握當前的實際情況,針對栽植以及培育的技術要點展開詳細分析,對其不斷改進。如此一來,培育工作將會有著更高的質量,促使我國經濟環境水平實現全面進步。
參考文獻
[1]金鑫,狄松巍,王佳巍.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與方法研究[J].民營科技,2015,No.188(11):194-194.
[2]廖擁軍.森林種苗培育技術的要點研究[J].華東科技:學術版,2016,000(002):129-129.
[3]薛克臣.關于林業栽培種植技術要點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9,604(11):19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