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升霏
最近我園開展了《以本土資源為載體優化農村美術活動的研究》課題研究,我和課題組成員以本土的人文資源和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自然資源為切入點,充分挖掘農村本土資源,以具有鄉土氣息的農村自然物為切入點,引領幼兒走進鄉土藝術的世界,開展了各種不同內容、形式多樣的美術活動,實現美術教學從學科本位到成為幼兒主動創造活動的轉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挖掘本土資源,激發幼兒運用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感受美、表現美
《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鄙狭诛L景優美,景色宜人,有 “上林山水甲桂林的美稱”。上林縣有鼓鳴寨、下水源、洋渡風光、大龍湖等景區,讓家長帶孩子到美麗的景區旅游,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時,再以PPT的形式情景再現,讓幼兒通過欣賞、繪畫、手工的形式表現出來。
《綱要》強調:“幼兒的學習要來源于幼兒的生活,以生活為基礎,建立在生活之上?!痹诰嚯x縣城不遠的西燕有一片油菜花田,油菜花開的時候,家長們都會帶孩子去賞花,幼兒通過觀賞,了解油菜花的作用。當孩子們對油菜花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后,開展美術活動時通過手指點畫,水彩畫、水油分離的方式表現,這樣,美術活動更加生動、獨特。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區及當地的民俗、民情,沉淀了優秀的壯族文化,依托這些本土文化及自然風光,給幼兒真實的美的感受,豐富孩子們的文化內涵,給他們創造良好的創作條件,而且這些本土文化具有實踐性,孩子們可以踴躍參與,大膽嘗試,在歡樂的氛圍中,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得到提升,優化了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內容。
二、挖掘鄉土材料,激發幼兒美術創作的欲望
幼兒園《綱要》明確指出:“要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贝笞匀皇且粋€豐富多彩的材料庫,農村的本土資源種類繁多,為幼兒的美術創作提供了天然的材料。我們發動家長和孩子走進大自然,去收集這些材料,并進行分類。
(一)石頭、沙子、泥土類:讓家長帶領幼兒到城西河畔、大明山游泳池邊撿鵝卵石,到農村去尋找沙子,黏土。
(二)花草、樹木類:到山上去撿松果、樹葉、樹枝、樹皮,摘野果、野花、野草等。
(三)糧食、農作物類:回鄉下老家收集八角、紅豆、黃豆、綠豆、花生、谷子、大米、稻草、玉米粒、玉米桿、玉米皮、玉米須、瓜子殼、果殼、花生殼等。這些材料隨處可見,唾手可得,在收集的過程中,既能引發幼兒關注自然、熱愛生活。保護環境的態度和情感,又能潛移默化的培養孩子節約資源。好處是不言而喻的。把幼兒收集來的材料投放到區域中,有目的、有計劃的把這些自然材料引入美術創造活動,引發幼兒濃厚的興趣,引發幼兒美術創作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究和創作的的欲望。在利用這些本土資源材料開展美術活動時,教師還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掌握好材料的使用度,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讓幼兒的美術潛能得到自然流露,大大發揮美術教育獨特的功效,是美術活動得到進一步的優化。
三、充分挖掘家長的潛在教育資源,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豐富美術教育內容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到:“幼兒的教育活動要充分利用家庭、社會等教育資源”。《指南》中也強調“要充分利用本土資源開展教育活動”。本土教育要做得好,并非單一的教師能力所能完成,它必須結合社區、家庭資源,才能發揮更好的教育價值。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本土資源,不僅是對本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有助于傳承本土文化。
渡河公是流傳于上林三里一帶的壯民族民俗,每年的五月初一至初五,三里鎮街上的區民們會用稻草、竹子等做成小船、河燈,也會用彩色布條制作渡河公,渡河公的故事及外形具有多樣性、觀賞性,從無臉到可愛的笑臉,從一人抱南瓜到雙人。四人、六人、八人、十二人的改變,再加入不少的現代元素,是人見人愛的手工藝品。五月初五的晚上,人們把渡河公扎在小船、河燈上,還在小船、河燈里點上紅蠟燭,然后把小船、河燈放入匯水河中,任其漂流,希望小船、河燈帶著厄運遠去,吉祥降臨,歲歲風調雨順,豐衣足食。
如何將這個具有教育意義的本土資源文化很好的滲透到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中來,讓這個美麗的傳說一直傳承下去,并能從故事中挖掘美術教育素材呢?對此,我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首先向當地的老百姓請教,從“渡河公”、小船、河燈入手,挖掘美術教育素材,我請當地的家長走進幼兒園,給孩子們講“渡河公”的故事并和孩子們一起制作“渡河公”讓幼兒知道“渡河公”(老頭公)是用幾種彩布縫制而成的小布人,小布人的裝束是明朝時期的,它手里抱著一個大南瓜,南瓜里面是用風干的艾草、菖蒲草、百草、白芷、蒼術等中草藥填充滿。家長的參與讓幼兒感到本土文化帶給他們身心的愉悅,幼兒更加喜愛這塊具有鄉土文化的土地。然后在區域投放布條、黏土、稻草、竹篾、筆、紙、顏料、針線等,讓幼兒通過不同的藝術手段來表現渡河公、小船、河燈等。還發動家長參與其中。本土資源文化給幼兒提供良好的創作條件,具有一定的實踐活動,孩子們踴躍參與,大膽嘗試,在歡樂的氛圍中,他們的動手動腦能力得到提升,并提高孩子們的文化素養。
四、在班級區域中創設本土材料庫,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
我們把家長、孩子們收集來的松果、八角、石頭、各種形狀的樹枝及農作物種子放在一起形成本土資源資料庫,并在教室里劃出一定區域創設情境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決定自己怎么玩。比如,我們再美工區創設一個獨立的空間——“木藝吧”收集各種木藝作品、圖片展示在木藝吧里,各種造型的木頭、樹枝、形狀不同的木條、木塊、樹樁等投放在本土資源資料庫里,同時還投放其他輔助材料,如:草繩、紙繩、松果、彩泥、羽毛、毛球、毛根、眼睛、各種各樣的瓶子、顏料、排筆、記號筆、剪刀、白乳膠、泡沫膠等。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進行大膽的想象、創作,并能用多種創作形式表達作品,教師及時捕捉問題,并在下次活動時為幼兒提供適當的活動場地及為幼兒的創作提供更適合的材料。
總之,我們應以本土資源為載體,把本土資源有效地整合到美術教學活動中,讓幼兒實實在在地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激發幼兒發現美、感受美、小仙美、創造美,激發幼兒熱在家鄉的情感,給農村幼兒園的美術教學注入全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