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昊東 付蓉


摘 要: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課程對幼兒身體、認知、情感、個性、社會性等方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幼兒身體素質、想象與創造力、社會性發展。心理素質四個方面對民間游戲融入幼兒園課程的價值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民間游戲;幼兒園課程;幼兒發展
一、幼兒整體素質明顯的增強,幼兒園辦園水平獲得相應的發展
我們從幼兒能力素質的發展和教師指導能力的發展兩個方面評價,將日常評價與階段性評價相統一,按照量化后分為五等級統計,從上表顯示,隨著游戲化園本課程的研究和實施,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獨立、合作、創造、有規則、堅持、愉悅地玩,較之前潛移默化地得到了更為有益的發展,教師隨之增強了指導的能力。從表中可看出,教師最初還不會反思、分析、評價幼兒在教育教學的表現和自身的教學活動,隨著研究的進展,教師通過評課、小結、撰寫論文等,進步很快,并逐步能獨立主持或承擔市級以上立項課題。此方面呈正向的增長趨勢。
二、想象與創造能力明顯增強,探究欲望得到發展
我們在第一階段(小班)從游戲主題、情節發展、自主使用場地和替代材料方面進行跟蹤觀察,并針對初期、末期的不同狀況進行對照統計分析。
游戲初期,幼兒不會自主使用場地,只會使用3種替代材料,游戲主題的產生、情節發展都需要教師大力幫助;游戲末期,游戲主題增至9個,情節豐富,所有場地自己使用,替代材料使用數量是初期的9倍,幼兒自主創造的激情猛增。到了大班,幼兒的創造想象思維基本形成習慣,在教師恰當的指導下,幼兒的創造能力明顯增強。
由表3看出:幼兒創編游戲的能力是逐月上升的,并是由易到難的,起初是一成不變的游戲百分比最大,而漸漸發展成積極改造和生成主題游戲比例增大。可見,一成不變的游戲已滿足不了幼兒的需要,創造性的游戲漸漸取代一成不變的游戲。
三、幼兒社會性方面顯著發展
1.交往、合作水平提高,組織能力增強,
首先,體現在幼兒交往中主動意識的增強,他們從獨自游戲發展到接受別人的邀請或主動發出邀請。其次,交往策略的靈活多樣。如:在不限制人數的游戲中,幼兒能學會觀察、協商;正在玩的游戲中因人數過多使空間擁擠、玩具不足,他們會采取自動退出、更換游戲或主動與同伴協商等辦法使游戲能繼續快樂地玩下去。第三,幼兒合作意識和行為能力增強,并在交往合作中初步推選組織者。以下,我們以第二階段(中班階段)對幼兒社會性行為進行觀察記錄、統計分析來說明:
隨著研究的進行,幼兒從家庭中的個體,漸漸地融合到集體的氛圍中,幼兒的協商行為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幼兒爭搶玩具現象有了明顯的改善,逐漸學會協商的方式和技巧,從不知所措到會用語言溝通,發展到形成初步的用動作、目光等身體動作表達默契。
由上表可以看出,幼兒推選組織者并服從的百分比呈正向上升趨勢。幼兒在獨立解決問題方面,正發生積極的變化,幼兒間的協調能力,組織能力正在提高,幼兒的合作行為正在由開始的平行游戲向交往合作游戲方向發展。幼兒的變通思維能力也在游戲中得到了提高。
2.規則意識增強,解決問題能力增強,游戲水平隨之上升。
幼兒在教師指定規則時處于初級以上水平,幼兒剛開始獲得自主權后,其游戲自主水平有下降趨勢。這說明幼兒對于自主活動還不適應,甚至不知所措。當逐漸適應后,在第二個月的游戲中幼兒能保持游戲水平。在第三個月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理解并嘗試自主解決問題,游戲水平緩慢上升。在以后的游戲中幼兒逐漸向自己確定規則、自主控制、自主調節發展,游戲水平隨之發展迅速。
四、幼兒身體、心理素質有明顯增強
現以第二階段(大班)《幼兒個人跳繩競賽測查》為例,分析如下:
全班32人參加測試,男16 人;女16人,其中協調9人;較協調13人;不協調8人,連續跳一次2人,兩次3人,3次8人,4次6人;靈活運用快、慢跳交替的技能,第一次測試為零;最后一次測試只有1人。
從表8中看出,幼兒的運動綜合能力發展的可塑性很大。堅持性行為呈拋物線式發展;技能運用呈遞增趨勢。從幼兒的堅持性行為看出:連續一次性完成的幼兒,他們的協調能力雖然介于不協調和協調之間,雖然跳繩速度較慢,但跳得很穩。而協調性較強的幼兒都是分三次完成,這些幼兒跳繩速度快(最多的幼兒跳110個/分),說明手腕的柔韌性強。在技能運用上,幼兒的發展趨向正常。幼兒能按規則按部就班地跳繩,少部分幼兒在跳繩過程中,能靈活調整自己的體力,運用快、慢交替的方式使自己水平較好地發揮出來。在競爭能力方面,大多數幼兒敢于競爭,勇于挑戰,少部分幼兒懼怕和同伴競爭,個別幼兒表現出無所謂輸贏。
參考文獻
[1]秦莉.川西幼兒民間體育游戲的價值分析〔J〕.物理論探討,2008(2).
[2]劉云艷.民間游戲“捉迷藏”對兒童的教育價值[J」.基礎教育月刊,2007(8)
[3]李姍澤.學前教育應重視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論民間游戲在幼兒園課程資源中的地位和作用[J].課程.教材.教法,2005(5)
[4]金華,王雨竹.民間游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意義[J].甘肅教育,2006(1).
作者簡介:
吳昊東(1989—),男,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院講師,教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