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雷蕾 實習生 張思瑾 圖/廖晨昊

2020年湖南省科普講解大賽以“科技戰疫 創新強國”為主題

國防科大參賽選手杜特為觀眾講解北斗導航系統

湖南省地質博物館參賽選手歐丹在進行隨機命題講解
8月18日中午1點半,離2020年湖南省科普講解大賽決賽開始只有半個小時,來自國防科大的在讀博士杜特抓緊最后的一點時間,在舞臺上來回踱著步,低聲復習著自己在決賽中將要面對的10個隨機命題看圖講解。
2014年就參加過湖南省首屆科普講解大賽、獲得過“科普傳播十佳使者”稱號的湖南省地質博物館講解員尹伊婷也早早地到達了決賽現場,“身經百戰”的她依然有些許緊張。“萬一撞題了,沒有別人講得好,或者講重復了怎么辦?”
尹伊婷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2020年湖南省科普講解大賽總決賽的隨機命題講解的選題乃是隨機抽取確定,選手要在2分鐘內對自己抽到的選題進行講解,要求主題立論一致,內容重點突出,密切聯系生活,講解思路清晰,語言表達流暢,這考核的是選手的隨機反應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對每位選手都是不小的考驗。
不過,這場講解員之間的較量,給觀眾帶來的則是一場科普的盛宴。在決賽的隨機命題之前,半決賽已經有34組選手進行了自主命題講解,內容既包括高大上的北斗、天問、核技術等,又有接地氣的健康、安全、環境、氣象、地質等知識,講解員們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詮釋了那些原本看上去嚴肅高深的科學話題,讓科學“聲”入人心。
而從半決賽中脫穎而出的10組選手經過激烈的隨機命題講解角逐,來自省地質博物館的歐丹奪得一等獎,婁底市中心醫院彭李博、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三〇三大隊張霓獲得二等獎,尹伊婷、杜特等7名選手獲得三等獎。

婁底中心醫院參賽選手彭李博在進行隨機命題講解
當你走進科技館或其他科學場館,自己走馬觀花有可能“云里霧里”,但有了科普講解員的講解和引導,就能幫你探尋理解展品背后的意義和故事,有助于提高觀眾理解、欣賞和參與科學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科普講解員就相當于“科學教師”。“科學教師”如何才能把科學知識準確生動地傳到觀眾的心里,讓他們對科學產生立體、愉悅的認知?這屆大賽的選手的答案是:既接地氣,也講“詩和遠方”。
“驅蚊草真的能驅蚊嗎?”在半決賽上,湖南省森林植物園的科普講解員歐陽好為大家回答了這個生活中常常碰見的疑問。“驅蚊草是將香茅草中能產生香茅醛的基因轉移到天竺葵中培養而成的新型植物,通過散發驅蚊物質香茅醛來達到驅蚊效果。驅蚊草生長狀況不佳或者環境空曠風過大都會使香茅醛含量過低,從而導致驅蚊效果不理想。所以只有植株夠大、氣味夠濃才會有最好的效果。”
“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中的“雌黃”指的是什么?“信口雌黃”一詞是如何而來?“雌黃”和“雄黃”又有何種聯系?湖南省地勘局四〇九隊的唐亞賓以成語和詩句引導觀眾進入了礦物的神奇世界,“它們緊密共生于低溫熱液礦床中,雄黃為橘紅色,雌黃為檸檬黃色,各有用途。”而在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的展館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雄黃。來自該館的參賽選手歐丹就給觀眾介紹了雄黃在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揮的作用。她說:“今年發生的疫情,有一個古法除疫香中就添加了雄黃,這個配方可以用來除濕驅蟲防疫。在我們很多現代藥品里面也添加了雄黃的成分,比如牛黃解毒片、牛黃鎮驚丸等。”
“星間鏈路是連接衛星與衛星的無線通路,用來傳輸數據和測定距離。簡單講就是星間鏈路把一顆顆北斗衛星拉進一個‘微信群’里,衛星可以在群里聊天或者共享實時位置。”并非“科班出身”的杜特有著科研人員的獨特視角和個性化表達,而這樣的講解牢牢抓住了觀眾,帶動觀眾在這個主題下層層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了星間鏈路,北斗衛星們既可以在群里相互‘對表’,校準時間,又可以相互‘牽拉’,固定星位。這樣一來,定位的精準性就得到了穩穩的保證。”
在科普講解員的口中,科學不再是一個個深奧晦澀的名詞,而是我們生活中看得到、摸得著的點滴細節。
2014年,湖南省首屆科普演講大賽舉辦時,只有21名選手參加比賽;到了今年,這個數字已經變成了34。“這是多地多個單位舉辦了初賽之后精挑細選出來的選手。”賽事承辦方、湖南省地質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湖南省科普講解大賽已經連續舉辦了7年,每年參賽選手人數都在不斷攀升。
“近兩年來,在大賽的帶動下,省衛生健康委、省地質院、省婦幼保健院等單位在本系統內先后舉辦了相應賽事,講解大賽已經成為一個公眾廣泛知曉和參與的重要科普品牌。”湖南省科技廳黨組成員,省科學技術事務中心主任、黨委書記謝春指出,科普講解員是科普工作隊伍的生力軍,在宣傳普及科學技術、提升公眾科學文化素養、弘揚創新創業文化等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讓科普講解員更好地發揮科學教育作用,如何讓更廣泛的受眾尊重這些“科學詮釋者”的角色,認可他們的價值,如何讓科普講解大賽的影響力一直持續下去?專家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科普講解不是演講,更不是開學術研討會,要讓聽講的人用得上、聽得懂、學得會。”本次大賽評委組組長、湖南演講與口才學會會長劉湘酃說道。他認為,科普講解要有親和力,要能和聽眾產生交流互動,“優秀的科普講解員,要能用通俗接地氣的語言講清楚科學的奧妙,具備了這樣的素質,才能更好地演繹科普魅力,在全社會推動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科學精神的弘揚,激發創新活力。”
劉湘酃也建議,科普講解員除了要鞏固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要加強文化積淀。這也是大賽冠軍歐丹繼續努力的目標。“同一個科學知識,面對不同的聽眾,就會需要用不同的語言去講解。我也要需要不斷進步,從容應對更多的科學知識。”歐丹說。
從2014年起就開始擔任大賽評委的湖南師范大學學工部副部長彭露建議,各地各單位在初賽前就可引入培訓環節,“可以是線上的,也可以是線下的,地市可多選拔一些選手進行培訓,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各地的選手有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讓比賽有更精彩的呈現。”
讓彭露欣喜的是,今年的科普講解大賽引入了網絡直播環節。“這可以讓更多受眾感受到科普講解的魅力。”但同時,彭露認為,僅靠即時賽事直播,傳播效果仍然有限,“作為湖南省科技活動周的重大示范活動,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其影響力,讓獲獎的選手擔任年度科普推廣大使,讓他們發揮所長,在各大短視頻平臺、知識分享平臺以形象生動的方式為受眾講解科學熱點問題,激發人們的科學興趣,讓科普講解‘實力圈粉’,也讓科學走進更多人心里。”■

2020年湖南省科普講解大賽選手及評委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