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賓,柳紅芳,李多多,張洋,趙宇捷,賈守國,孫艷艷,王錫友,指導:臧福科
經驗交流
臧福科運用松振法治療軟組織損傷經驗
王賓,柳紅芳,李多多,張洋,趙宇捷,賈守國,孫艷艷,王錫友,指導:臧福科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 100700
臧福科教授將宮廷理筋術之松振法用于軟組織損傷的治療,通過不同的腕部松振法治療急性項背肌筋膜炎、胸脅屏傷、膝關節滑膜炎、踝關節軟組織損傷等都取得很好療效。松振法對軟組織損傷具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等作用,與宮廷理筋術“輕、柔、透、巧”的特色一脈相承。
名醫經驗;臧福科;宮廷理筋術;振腹療法;松振法;軟組織損傷
宮廷理筋術起源于清朝太醫院上駟院綽班處[1],是由數代宮廷御醫經驗積累而形成的一套完善的推拿手法,后經本院劉壽山先生傳承發揚,逐漸形成了以“輕、柔、透、巧”為特色的推拿流派。作為劉先生的傳承人,本院臧福科教授根據宮廷理筋術的學術思想創立了以腕部松振法為主的振腹療法,既培補先天之元氣,又能增強后天脾胃運化功能,并調暢全身三焦氣機,可用于內、外、婦、兒等多種疾病的治療。臧教授為第五、六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推拿臨床50余年。筆者作為臧教授弟子跟師學習,獲益匪淺。茲將臧教授腕部松振法運用于軟組織損傷治療經驗介紹如下。
振法是用手指或手掌著力在體表,前臂和手部的肌肉強力的靜止性用力,產生振顫動作,振顫頻率較高,著力較重[2]。此類振法為“緊振法”,操作時肌肉緊張甚至痙攣,易造成術者肌肉疲勞,療效有限,臨床很難推廣[3]。臧教授等[4]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腕部松振法,以前臂肌肉不自主痙攣帶動腕關節輕微運動產生振顫,術者在充分放松情況下,將腕痙攣釋放出來,使肌肉不易疲勞,操作時間長,滲透力大。
基于命門-丹田-神闕系統對人體的重要性,臧教授最早將腕部松振法運用于腹部,從而創立振腹療法[5]。具體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位,術者坐于其右側,用右手勞宮對準臍部(神闕),掌根置于關元,中指端沿任脈放于中脘處,食指與無名指放于任脈兩側旁開半寸處的腎經循行線,拇指和小指分別放于任脈兩側旁開2寸的胃經循行線,術者肩、肘、腕及上肢要完全放松,令腕關節產生痙攣以帶動全掌產生高頻、低振、中強度的振動,使力透腹腔叢,頻率400次/min左右,每次15~20 min。
項背肌筋膜炎是指因慢性勞損或外感風寒而導致的項背部肌肉、筋膜局部缺血,進而軟組織痙攣甚至黏連引起的無菌性炎癥,急性發作可表現為頸肩部疼痛劇烈,甚至突然性銳痛,伴局部皮膚紅腫,嚴重時拒按拒碰。治療首先為點按雙側風池、手三里、合谷等,然后囑患者俯臥,術者坐于床邊,單手置于患者對側頸肩部,掌心正對上斜方肌,拇指指尖在后位于肩井,四指自然伸開在前,食指指尖在斜角肌位置,然后行腕部松振法,每次15 min。
本病為急性炎癥,故不宜使用按揉法,而遠端取穴點按為宮廷理筋術特色手法之點穴開筋,以此先行止痛,并能疏通頸肩部經絡,繼用松振法均勻和緩施術,可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炎癥吸收,緩解急性期疼痛。
胸脅屏傷是由于負重屏氣或暴力撞擊而導致的胸部氣血、經絡損傷,表現為胸脅脹痛、胸悶氣短,甚至翻身困難,深呼吸或咳嗽時疼痛加重。
振胸脅的具體操作(以左胸脅疼痛為例):患者仰臥,術者位于其右側相對而坐,將右手置于左側胸脅,右手拇指放于膻中,其余四指順肋骨走向自然張開,前臂置于胸腹部,然后行腕部松振法。亦可根據患者胸脅損傷部位,沿任脈上下移動,通過手掌作用于損傷部位,使其局部有微微振動感覺。每次20 min,待患者疼痛改善后,可行胸椎復位手法。
胸脅屏傷多為肋椎關節、肋間肌等損傷,通過柔和、持久振動,可防止損傷進一步加重而誘發疼痛,并在微動中改善胸椎小關節錯縫等問題,雙掌的溫熱作用還可增加患者舒適度,起到活血化瘀作用。
膝關節滑膜炎是膝關節急、慢性損傷及退行性改變等引起滑膜水腫,導致關節腔內積液無菌性炎癥,常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具體操作方法(以右膝關節為例):患者仰臥,術者先點按右側髀關、伏兔、鶴頂及內外膝眼以點穴開筋,然后術者位于患者右側相對而坐,將右手置于患者右膝關節上,勞宮對髕骨,其余五指微微張開放于腫脹的膝關節上,前臂自然置于患者右側脛骨上,在肩、肘、腕關節及上肢充分放松的狀態下,作松振法,每次15 min。
對膝關節腫脹,若局部采用重手法刺激,往往導致二次損傷,使腫脹加重,而輕手法持續振動則可緩解痙攣,加速積液吸收。通過良性輕柔刺激以改善膝關節間隙軟組織微循環,修復損傷的軟骨。
踝關節軟組織損傷主要為踝關節韌帶、關節囊損傷,多有腫脹、疼痛、功能受限。因局部壓痛明顯,故手法不易操作。而松振法則有其優勢所在,尤其緩解急性期腫脹、疼痛效果顯著。具體操作:術者先對患肢足三里、三陰交、豐隆、太溪、昆侖、太沖等穴位點按以點穴開筋,然后單手輕輕握住患者腫脹的踝關節內側或外側,掌心對準疼痛點,做腕部松振法15 min,最后可涂少量按摩乳,由遠端向近端做摩法,手法宜輕不宜重,反復3次即可。
對踝關節扭傷急性期,手法歷來講究輕柔靈巧,否則加重損傷性出血。而振踝法正好符合輕柔透巧標準,可行氣活血,促進軟組織修復,最后再用輕手法由遠端向近端促進腫脹吸收,從而達到消腫止痛、加速損傷愈合目的。
患者,女,68歲,退休干部,2017年11月8日初診。2年前出現雙膝疼痛,關節屈伸不利,1周前爬山后出現疼痛加重,關節腫脹。刻下:雙膝關節疼痛,蹲起困難。查:雙膝關節腫脹,皮溫略高,雙膝眼飽滿、壓痛,浮髕試驗+,關節活動受限。雙膝關節X線片示:雙側膝關節間隙變窄,脛骨髁間隆起變尖,髕骨前緣骨質增生。診斷:雙膝骨關節炎、滑膜炎。按上述手法治療5次,患者雙膝關節腫脹基本消失,疼痛明顯減輕。囑患者注意膝關節保暖,適量鍛煉。隨訪3個月無復發。
振法最早來源于古代導引與養生,《備急千金要方?按摩法?老子按摩法》有“外振手三遍,內振三遍,覆手振亦三遍”,古人早已體會到身體有節奏振動或抖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目的。由此發展,當振動作為常用推拿手法由術者操作時,則具有活血止痛、鎮靜安神、消積導滯等功效。而腕部松振法還強調操作時周圍環境舒適,術者心平氣和,在自然放松情況下引發腕痙攣,并將此振動作用于患者。這樣才能使患者精神放松,從形到神感知術者振動,并產生共振,以達內養全身元氣、外達周身經絡之目的。腕部松振法強度較小但作用時間長,將手法持續作用于軟組織損傷部位,可起到活血通脈、開郁散結作用,能促進瘀血及腫脹的消散和吸收。
松振法的頻率在400次/min左右,屬低頻振動。現代研究表明,良性低頻振動作用于人體局部,能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性收縮、促進瘀血腫脹吸收,通過一定時間量的刺激還有剝離粘連、消除局部組織緊張作用,從而糾正缺血、缺氧、水腫、致痛物質聚集等導致的疼痛[6];還可通過調節皮質運動的興奮性降低肌肉表面張力[7]。國外康復學有利用機械振動改善神經肌肉系統功能的物理訓練方法,表明振動刺激可增加局部皮膚的血流量[8]。
由于腕部松振法頻率高幅度小,要求力量均勻、柔和、深透,對軟組織損傷不易造成二次損傷,與宮廷理筋術歷來強調的手法特色“輕、柔、透、巧”一脈相承,故可用于多種軟組織的損傷,尤其急性筋膜炎、關節扭傷腫脹等。當然,松振法對手法操作要求較高,需要一定的練習才可釋放出“腕痙攣”并作用力量持久滲透,從而達到宮廷理筋術的手法要求及治療效果。
[1] 郭憲和,佟樂康.宮廷秘法:傷筋、錯縫的手法治療[M].北京:華文出版社,1994:2-3.
[2] 俞大方.推拿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47.
[3] 付國兵,戴曉暉.不同振源振法的操作特點及臨床應用[J].按摩與導引,2008,24(5):6-7.
[4] 臧福科,戴儉國,畢永升.中國推拿術[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163.
[5] 宏達,臧福科.大成推拿術[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38.
[6] 鄭娟娟,趙毅.振法參數的理論探討及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8,15(7):104-106.
[7] 張仲博,房敏,蔣詩超,等.掌振法舒筋活絡力學效應研究及時效分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3,40(9):1785-1786.
[8] LYTHGO N, ESER P, DE GROOT P, et al. Whole-body vibration dosage alters leg blood flow[J]. Clin Physiol Funct Imaging,2009,29(1):53-59.
Experience of Zang Fuke in Treating Soft Tissue Injuries by Relaxation-vibration
WANG Bin, LIU Hongfang, LI Duoduo, ZHANG Yang, ZHAO Yujie, JIA Shouguo,SUN Yanyan, WANG Xiyou, Instructor: ZANG Fuke
Professor Zang Fuke applies relaxation-vibration of royal tendon-regulation techniques in the 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injuries, curing acute neck fasciitis, injury of chest and hypochondrium, gonarthromeningitis, ankle joint injury by wrist relaxation-vibration, with good efficacy. Relaxtion-vibration has the functions of promoting qi and blood circulation, relaxing tendons and dredging meridians,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features of royal tendon-regulation techniques: gentle, soft, penetration and smart.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Zang Fuke; royal tendon-regulation techniques; abdominal vibration; relaxation-vibration; soft tissue injuries

R274.95
A
1005-5304(2020)09-0125-03
10.3969/j.issn.1005-5304.201905281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8YFC1704100、2018YFC1704101);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項目(2017年);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室站建設項目(2012-SZ-C-38、2012-SZ-C-39)
王錫友,E-mail:dwxy658@163.com
(2019-05-21)
(2020-01-07;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