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一議”,即就一件事發表議論,“即事說理,有感而發”。“一事一議”的文章一般由敘事和說理兩部分組成。先敘述一件事,再就這件事進行議論,發表自己的見解,說明一個道理。《書戴嵩畫牛》一文就很好地采用了這種寫作方法。
講故事
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愛書畫,(他)所珍藏的寶貝有數百件。其中有一幅戴嵩畫的《斗牛圖》,(他)尤其珍愛,用錦緞作畫囊,用玉作畫軸,經常隨身帶著。
有一天,他攤開了書畫晾曬,有一個牧童看見了這幅畫,拍手大笑,說:“這幅畫畫的是斗牛啊。牛相斗,力氣用在角上,尾巴抽縮在兩腿之間,現在(這幅畫上的牛)卻搖著尾巴在斗,錯了。”杜處士笑笑,認為牧童說得對。古人有句話說:“耕種的事情應當去問農民,織布的事情應當去問婢女。”這個道理是不會改變的呀!
說方法
1.結合課文,理解“一事一議”。
《書戴嵩畫牛》一事:一個牧童指出杜處士珍藏的戴嵩《斗牛圖》有錯誤;
《書戴嵩畫牛》一議:耕種的事要去問像農民這樣了解耕種之事的人,織布要去問像女傭這樣了解織布的人。凡事要去問行家,用自己的話說,那就是:藝術創作要遵循生活規律,藝術家應該向富有實踐經驗的勞動人民學習。
2.選定一個事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目睹許多事情,這是發表議論的對象,也是產生看法的基礎。我們可以選擇那些有話可說、有理可講的事情,它可以是應該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應該批評或引為教訓的反面事例。選定了確有其感、確有其理的事情,還要明確怎樣“敘”。對事情的敘述,既要清楚,又要簡約,要根據說理的需要對有關材料作適當的取舍。與所說之理相關的部分要敘述得具體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則可以少敘或不敘。說理的中心不同,敘述的角度也就不一樣。敘事要為所說之理奠定堅實的基礎,然后再以“理”為核心展開議論,這也就順理成章了。
3.點睛一議道理。
道理要正確,有積極意義,讓人讀了有所啟發。如果提出的觀點有新意,就更有價值了。當然還要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考慮從哪個角度入手最有把握、最容易展開議論,就選擇哪個角度,而要避開自己感覺比較難的,說不清楚的問題。比如《書戴嵩畫牛》議論的角度還有:
(1)從杜處士角度的議論:要謙虛,樂于接受正確意見;
(2)從畫家戴嵩角度的議論:做任何事都應該尊重事實,不能想當然;
(3)從牧童角度的議論:要注意觀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巧應用
1.我家街口有個啞人賣刀,只見他將曬衣服用的鐵絲墊在鋼板上,像切韭菜一樣咔嚓切斷,然后揚起刀口讓人看——刀口完好無缺。在人們的驚嘆聲中,刀一售而空。
寫下你對這一事件的感悟:實力最重要。
2.鄰居王阿姨逢人便說她從街口買回一把好菜刀。據說這刀能將一根鐵絲切成幾段而刀口完好無缺。“我們剛從街口經過,怎么沒聽見賣刀的吆喝聲呢?”“那賣刀的是個聾啞人!我是看了他的表演才買的。”——原來如此!
寫下你對這一事件的感悟:要善于宣傳自己。
3.考試臨近,班里幾個無聊的家伙又在談論著各種作弊絕招。雖然聽后只是讓人一笑了之,但它卻證明了一個事實:“作弊”這個與考試似同胞兄弟的東西,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很多學校中。
我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