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祖昱評樓市
從2月近乎停擺,到7月百強房企業績增速首次轉正,房地產行業僅用了不到5個月,就從疫情的深度影響中快速走出谷底,走出深V曲線。
市場快速復蘇,尤其是部分城市市場過熱,在“房住不炒”的總基調下,熱點城市不得不出臺限制性政策,開始新一輪的調控。
8月8日,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在上海舉行,這是疫情后今年房地產領域首場線下大型論壇。綠地張玉良、旭輝林中、萬科張海、融創田強、陽光城吳建斌、金地張晉元等房企大佬,分別從房地產新周期、市場發展、城市分化、行業趨勢等角度發表了主題演講。
關于下半年的策略與判斷,我們把他們的思考與分析整理如下。
房地產行業總體上進入了下半場。其基本特點是:市場總量仍然巨大,但區域分化嚴重,企業集中度不斷提高,轉型升級成為房企發展的主旋律。
關于房價會不會下跌,我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的正常波動是常態。房地產有其特殊性,房價會有波動,但不會大幅跌下去,而會穩下去。
核心原因在于:一方面,市場的需求仍然存在,可能有的家庭已經有幾套住房,但是有的家庭還在為擁有一套住房而苦惱。
另一方面,房地產業關聯著巨量的實體經濟產業,關聯著巨量的銀行資產負債,同時也關聯著巨量的居民家庭財產,房價急速下跌的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社會經濟發展不會容忍這種狀況出現。
房價波動另一個原因在于,并非所有地區的市場都將穩定或增長,只有那些經濟持續發展、人口持續流入、產業持續集聚的地區,才具有穩定和增長的基礎。而這些地區,往往集中在城市群、都市圈及其周邊溢出地區。
特別是有一定首位度的區域中心城市,人口和產業仍然會進一步集聚,過去幾年一些大城市實施的“搶人大戰”、“招商大戰”,實際上就是這一現象的生動寫照。
以此判斷,結構分化是未來趨勢,競爭格局也是比較確定的。總的趨勢是行業集中度日益上升,這也是中國很多行業已經走過的道路,從“大魚吃小魚”,到“大魚吃大魚”,實際上這是市場大浪淘沙的必然過程。
第一,我認為中國下半年房地產總體上還是應該以平穩為主,量價相對比較平穩一點。
第二,未來房地產應該會城市分化、結構分化,有的城市熱一點,有的城市冷一點,但是都不會出現大起大落。
第三,還是要非常小心,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一定會反映到房地產需求上面來。再加上我們沒有采用需求側的刺激,有可能到第四季度地產的供應量比較大,需求比較疲軟。
總的來看,我認為今年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應該是主流。“穩價保量”,這是政府政策的出發點,一城一策,有緊有松,有的城市過熱就要收緊一點,有的城市有點冷就可以相應放松一點。
地產行業從2018年開始進入了平穩增長期,在這個平穩增長期要取得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挑戰、難度和風險遠遠比你在高速增長期大很多。
但是這個行業總是有很多機會的,因為這個行業非常大。未來20年中國房地產行業還是非常好的,這個行業會有很多的規則會改變。
我們相信還是有一些企業在未來會成為黑馬,會跑出來,但是難度和挑戰比上個20年難很多。
未來平穩增長期里邊會出現一個現象:你要追趕別人不容易,別人要趕你也不容易。所以要把握好這個行業的機會,未來20年還是有機會的。
萬科一直秉承兩個原則:一個是與城市共同成長,一個是與客戶共同成長。
我們最近把萬科的客戶做了一些分析,發現年齡并不是區分購買力的重要動因:年齡的時代差在減少,以90平方米為例,承載了不同人群的需求。20— 29歲占36%;30—35歲占25%;36—40歲占到20%。另外,在我們統計數據中,女性購房群體顯著增加,特別是獨立女性的產品需求增長是比較明顯的。
疫情之后,大家對社區物業管理、戶型的空間設置有了更多新的需求。這些購房群體有一個特點是興趣愛好圈層化;從美好生活向往到專業解決方案,更愿意為高效精致的居家付費;還有新的服務體驗被期待,比如說反感功利化賣壓式銷售服務,渴望專業、自主、平等、有趣的新體驗。
為了響應客戶的這些需求,特別是新一代客戶的需求,需要我們做出響應。
1、創造人們從容地共同生活的空間。
2、從居住場景、家庭場景、社區場景在做一些探索。
3、靈活的內部空間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比如可定制的生活場景等。
4、用服務連接人與空間。
我們做了另一個嘗試,參與舊改更新,希望以更新者的模式尋找更多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