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的商業中型液體運載火箭,在第2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首次亮相,引起廣泛關注。
據介紹,新研制的商業中型液體運載火箭全長約59米,起飛推力約500噸,起飛重量約430噸。一二級均采用無毒無污染液氧煤油推進劑,整流罩可適應3.35米至5米的不同直徑范圍。
該運載火箭是在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研制的基礎上,充分繼承成熟技術,采用模塊化、組合化、系列化設計,通過不同數量的通用助推器捆綁組合,形成適應商業發射不同細分市場的火箭系列,可實現低、中、高不同軌道,不同載荷需求的任務覆蓋,適應我國內陸和沿海各大發射場。
通過采用十多項國內首次應用的先進技術,該運載火箭實現了結構減重、效能提升及設計優化,具有“運載效率高、經濟性好、自主智能、測發簡捷”等特點。同時,通過采用牽制釋放、“智能”健康診斷系統及在線軌跡規劃等新技術,可保障發射任務更加安全可靠。
據悉,新研制的商業中型液體火箭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擇機首飛。火箭主要面向國內外商業衛星和有效載荷發射市場,提供更加經濟、高效、方便快捷的發射服務支持,形成產業帶動效益。
可控核聚變裝置俗稱“人造太陽”,是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中核集團9月12日披露,由中國完全自主研制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重力支撐批量產品于11日在貴州遵義正式啟運。
該設備是ITER重要的結構安全部件之一,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和貴州航天新力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研制。將安裝在杜瓦底座環上,不僅承載上萬噸磁體系統重量,還要承受強熱應力、強電磁力、瞬時載荷等復雜工況。

2006年中國正式簽約加入ITER計劃
“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于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中國于2006年正式簽約加入該計劃。
ITER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聚變反應堆實驗工程,其復雜程度和技術難度都超過了已經大量建造運行的裂變反應堆。ITER磁體支撐是中國承擔的幾個大型采購包之一,由中國承擔100%制造任務。重力支撐產品是磁體支撐采購包中結構最復雜、制造難度最高的部件。其零部件眾多、裝配工藝復雜、尺寸精度要求高,能否按時交付關系到整個ITER裝置的裝配進度和后期實驗裝置的穩定性。
9月11日從“2020高速磁浮交通論壇”上獲悉,中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工程樣車2020年年底即將下線,我國常導高速磁浮已基本具備工程化試驗示范條件。
本次論壇由中國工程院和中國中車主辦,中國工程院院士孫永福等17名院士以及200余位來自中國國內高鐵、磁浮領域知名專家與會,圍繞高速磁浮交通技術進行深入研討,就中國高速磁浮發展路徑和方向進行了戰略研究,為我國高速磁浮可持續發展提供戰略指導。
與會專家表示,作為國際尖端技術,高速磁浮是引領軌道交通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是助力中國交通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中國應加快推進時速600公里常導高速磁浮試驗線建設,早日實現工程化落地,搶占國際軌道交通技術“制高點”。
據悉,2002年,中國采用常導技術在上海建成了世界首條高速磁浮商業運營線,實現了時速430公里的運營速度。基于上海示范線,自“十五”以來中國連續四個五年期間持續投入,開展常導技術自主化和創新研究,前三個五年期間基本解決了系統技術理論問題。
在繼承前期成果和經驗基礎上,2016年我國瞄準工程化產業化目標,啟動了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的研制,重點解決工程應用技術難題。目前已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6月試驗樣車完成了低速狀態下的功能調試,狀態良好,達到設計預期。
與會專家認為,常導技術經過長期運用考核,技術成熟可靠,我國已形成成套自主化工程解決方案,具備了進一步工程化的條件。當務之急是加快建設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線和示范工程,開展全速度級試驗驗證和系統優化,加速工程化產業化進程,爭取早日實現商業運用,實現我國軌道交通技術持續領跑,占據未來競爭戰略制高點。
近日,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發布消息,由該所自主研制的“云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中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一直以來,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系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制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為此,科研人員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了攻關。
據悉,“云雀”飛行機器人突破了“稀薄大氣中的高效升力系統設計”“高原強風干擾下的自主控制”等技術瓶頸,實現了空氣稀薄、強風擾等極端環境下的自主起降、定點/航跡飛行、仿地飛行、動靜態障礙物避碰等自主功能。
“云雀”飛行機器人具備“攜帶5公斤科考載荷、抵御7級大風,在海拔6000米的高度飛行近30分鐘”的綜合能力,是中國首款適應極高海拔環境的科考飛行機器人。
在海拔6000米的廓瓊崗日冰川區,“云雀”完成了冰面溫度熱紅外影像監測、冰川三維地形勘測與建模、高空大氣溫濕壓與黑碳通量垂直廓線監測工作;在海拔4730米的納木錯湖,完成了深部水體樣品自動化采集和湖水溫度垂直剖面實時監測工作。
本次應用充分驗證了“云雀”的自主作業能力可覆蓋青藏高原所有野外科考站和絕大部分冰川區,其兼具垂直起降、定點懸停、精準作業等特點,有望形成全新的精細化、智能化科考作業力量。
由中國科學家聯合瑞士、美國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海洋鹽度數據結果顯示,海洋咸、淡差異加劇,全球水循環加速。
這一氣候變化和海洋生態領域重要科研進展的研究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氣候雜志》發表。該研究構建出一套更為準確的、大于60年的長時間序列全球海洋鹽度格點數據,進一步證實海洋“咸變咸、淡變淡”的鹽度長期空間變化格局,并首次給出海洋0-2000米深度的平均鹽度變化趨勢,提出一個新的過去半世紀全球水循環變化估計。
水循環是聯系地球各圈層和各種水體的“紐帶”,是地球各圈層之間能量轉移的重要通道和氣候系統的核心過程之一,水循環的變化對人類社會經濟生活有關鍵影響。

過去60年,鹽度相對較低的太平洋在進一步變淡。
海洋鹽度是水循環的一個指針,可用來估算水循環的變化。新數據表明,過去60年,鹽度相對較低的太平洋在進一步變淡,淡化最明顯的海域為中國臨近的西北太平洋以及澳大利亞以東海域;相反,鹽度相對較高的大西洋中低緯度區域顯著變咸,而大西洋極地區域顯著變淡,主要由于冰蓋和海冰融化引起的淡水注入海洋導致;在印度洋,鹽度表現出南北相反的變化。總體而言,自1960年以來,全球海洋上層2000米“高-低”鹽度差異已增大1.6%,而海表鹽度差異已增加7.5%。
科學家認為,海洋“咸變咸、淡變淡”的鹽度變化主要由全球水循環“干變干、濕變濕”的變化驅動,根據最新研究利用新的鹽度格點數據推算,自1960年以來的全球水循環變化——全球“干變干,濕變濕”水循環格局已經加劇(即全球平均氣溫每上升1攝氏度,水循環加劇2%~4%)。而通過與氣候模式模擬結果結合發現,人類活動是造成海洋鹽度格局變化加速的主要原因,這反映了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的另一項“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