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文
“白露到,竹竿搖,滿地金,扁擔挑……”每年一到白露節氣,浙江臨安以及周邊地區的大街小巷和山坡上下都會回響起這樣的歌謠。伴隨著歌聲的還有竹竿“噼啪”的清脆敲擊聲和飽滿的山核桃顆顆墜落在地的“噗噗”聲,在當地的農民們聽來,這都是世間最美的音樂。
山核桃是浙江天目山區經濟林主栽品種,也是杭州市最具特色的干果和木本油料植物。其中臨安區和淳安縣是山核桃的主生產區,重點鄉鎮多達19個,惠及20余萬林農,在臨安區島石鎮等重點產區,山核桃的收入甚至占了農民全年總收入的85%以上。
在沒有來到浙江之前,浙江農林大學農業與食品科學學院的張傳清教授對于山核桃這種特色作物,只聞其名,未見其形。直至來到被稱為“中國山核桃之都”的臨安工作之后,他才親眼看見了遍布陡峭山坡的高大的山核桃樹,從而也深刻體會到了山核桃對于這一地區農民生活的重要性。
“山核桃是臨安地區人家的‘搖錢樹’啊!”張傳清感慨道。一株株山核桃成為杭州市西部山區農民致富、鄉村建設的主要經濟支柱,對于國家近些年來一直提倡的鄉村振興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020年5月,張傳清(右一)進行山核桃病害調研。
但是,隨著產業的快速發展,浙江山核桃種植過程中開始出現了干腐病,成為了影響山核桃產業發展的重要障礙。就干腐病而言,危害輕的影響樹體生長,造成落果和減產,危害重的山核桃樹瀕臨枯死,損失嚴重。這不僅使廣大農民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嚴重打擊了山核桃的生產、經營的積極性。病害的蔓延和大面積爆發已嚴重威脅到這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當地人民的脫貧致富。
山核桃干腐病已經嚴重危害多年,對于病原菌鑒定中最基礎的“科赫法則”都沒有完成,病因和發病因子混為一談,病害循環一無所知……張傳清對此也頗為無奈。究其原因,山核桃作為地方特色作物,由于規模和收益的影響力無法同水稻及蔬菜相比,并沒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去關注這些所謂“小眾作物”的病蟲害發生規律和防治。張傳清將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曾經不止一次看到,因為山核桃樹干腐病給林農帶來的沉重打擊,以及基層技術人員的有心無力。
“其實過去山核桃樹都是野生的,近10年來,當地開始有村民用化肥來增產。常年使用除草劑,過量使用化肥,使不少山核桃林的土壤酸化現象嚴重,出現了土壤板結、肥力下降、土壤生態失衡等種種問題。”張傳清話鋒又一轉,“但是也不能光說一句土壤退化導致的就完了,你必須要給出科學的解釋,它是怎么得的病,怎么傳播的,怎么才能避免。得給出農民具體可操作的指導才行!”
“導致山核桃干腐病防控技術難以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對病菌侵入山核桃的方式和機制、影響這一災變過程的關鍵因子認識不清。當務之急是加強科研攻關,以干腐病災變機理研究為基礎,圍繞山核桃干腐病的侵染和流行規律,研發集成山核桃干腐病的綜合防控技術體系。這項工作不僅具有緊迫性和重要性,同時對其他木本植物潰瘍病的防治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盡管之前并沒有接觸過山核桃,但是植保專業出身的張傳清決定親自投入到山核桃病蟲害的研究與防治工作中去。
山核桃樹高大密實,且生長在陡峭的山地,無法在實驗室中進行研究,張傳清就將實驗室搬到了山里,一次次跋山涉水跑到山林中開展實地科研,還和臨安林業局退休森防干部徐丙潮成了忘年交,老徐帶路跑遍了臨安所有山核桃產區鄉鎮,連續近10年每七天定點監測山核桃林間病原菌孢子數量和病害發生情況。為此,張傳清和他的團隊做了許多工作,用了5~10倍研究其他大眾作物的精力和時間,經過10年的努力,解開了眾多謎題,最終確定山核桃干腐病是由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引起的侵染性真菌病害,并發現了這種病菌的潛伏侵染特性和越冬、傳播規律,從最初的“涂抹+噴霧”的應急防控措施,到研發集成“生態調控為主、綠色藥劑精準防控為輔”的山核桃干腐病的綜合防治技術,基本實現山核桃干腐病的綠色、科學和可持續管理,顯著降低干腐病造成的損失。目前,干腐病防治技術在山核桃主產區得以全面推廣,病害得到持續有效控制,基本實現了即便有“病”但也不會成災的局面。
“今天,盡管山核桃病蟲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逐漸得到重視,但是在這個領域的專業技術力量和專業資源還存在著較大不足”。近幾年,臨安山核桃出現了提早落葉、突然死亡的情況,一些人認為是根腐病。但張傳清教授經過多次實地調查,認為這不是傳統的“根腐病”,對于這一被自己稱作“不明原因早期落葉死亡綜合征(UDDS)”的新挑戰,張傳清牢記“服務三農,永遠在路上”,決心在不久的將來,找出元兇,為臨安山核桃產業發展盡到一名植物醫生的責任。
43歲的張傳清是湖北大冶人,1996年考入了湖北農學院(現長江大學農學院)植物保護專業,在導師吳大椿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個學術論文《蘇丹草小斑病病原鑒定》,算是將他引入了博大精深的植物保護學科大門。之后他考入南京農業大學,跟隨周明國教授更加深入地學習,碩士讀的是植物病理學,博士讀的農藥學。畢業之后,張傳清并沒有急于找工作,而是選擇了浙江大學農藥與毒理研究所,師從朱國念教授做博士后。前前后后11年的求學歷程,使他對于植物病理及農藥藥理方面的研究都頗有心得。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審時度勢提出了“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戰略,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4年后,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浙江農林大學農業與食品科學學院(簡稱“農學院”)應運成立,年輕的張傳清成為了新學院的創院骨干。在過去的13年里,他一度身為學院的副院長,為農學院走入正軌廢寢忘食,付出了一腔熱忱,與同事們一道秉承“至誠于農,耕道為民”的辦學使命,肩負起推進浙江農業現代化的歷史擔當,致力于服務浙江“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神圣使命。
“盡管我們作為一家年輕的農學院,和國內其他的高校相比,還需要成果和時間的積淀,但是我們有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我們正在腳踏實地地往前走,爭取首先能為浙江當地的農業,尤其是特色作物做出自己的貢獻,其次走向全國,最后面向世界去努力。”張傳清的話語里透著一股務實。
在張傳清看來,特色作物或者小眾作物,盡管它的市場影響力有限,總效益似乎不會那么大,但是有些科研問題卻是世界性的難題,對于地方的經濟建設和百姓的脫貧致富非常重要。“既然選擇了這份事業,就要經得起風吹雨打,風餐露宿,就要耐得起清貧,坐得住冷板凳,要能踏踏實實為當地農民解決實際問題!”來到浙江15年,張傳清就是在這樣一種信念中一路走過。
作為特色作物,浙江省一直是我國草莓的主要種植地區之一,但由于氣候溫暖濕潤及品種問題,草莓的病害普遍發生,有些病害發病率可高達90% 以上,嚴重影響了浙江地區草莓的產量和品質,也影響農民的增收和草莓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在過去的15年間,張傳清聯合浙江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重要產區的地方基層人員和一些公司,成立了專門的課題組,針對草莓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建設預警和防控做了長久細致的研究。
在張傳清和團隊的攻關下,他們明確了我國草莓病蟲害種類101種及其發生、分布和危害程度;創建了一套快速、靈敏、便捷的草莓炭疽病LAMP早期診斷技術;探明草莓灰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等主要病蟲生物學特性、發生流行規律及其災變因子,首次制定其監測預報方法,建立了長中期預測模型;監測了草莓灰霉病、炭疽病的抗藥性動態,建立起抗藥性快速檢測技術,提出抗藥性治理策略;篩選登記了吡唑醚菌酯等5種高效安全的草莓專用藥劑,被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等確定為主推藥劑,解決了草莓病蟲防治無合法用藥的難題;建立了草莓中吡蟲啉等13種農藥殘留的現場快速檢測技術,為草莓安全用藥提供了技術支撐;制定《草莓主要病蟲測報調查技術規范》《草莓病蟲綠色防控技術規范》等行業標準;集成創建了一套集抗性良種、無病壯苗培育、合理用藥和抗性治理為一體的草莓病蟲害綠色防控新技術體系,累計在浙江、江蘇等省(市)大面積推廣100余萬畝,尤其在建德和寧波地區,基本一半以上的草莓種植都用到課題組開發的技術,取得了重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張傳清和他的團隊生動地詮釋了一句話:不是有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才有希望。取得了成績,在面對記者采訪的時候,張傳清又習慣性地把自己“藏”在大家的后面,他謙虛地表示:“一方面是浙江省的‘土壤’好,上至領導,下至基層的種植戶,愿意接受和應用這些新政策、新技術、新思路。另一方面是團隊的協作能力強,在我們的團隊里,有負責研究的,有負責推廣的,有負責產業化的,大家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兢兢業業,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
在投身科研的同時,張傳清從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是一名教師,教書育人永遠是他的第一要務。“一個老師最大的財富不是說我發了多少篇文章,取得多大的成果,這些雖然也很重要,但是更有意義的是我培養出多少名優秀的學生。”張傳清如是說。
張傳清至今仍念念不忘自己求學路上給予他指點的各位導師:“不僅僅是在學業上,更重要的是在做人做事方面,他們就像燈塔一樣照亮了我的方向。”浙大求學時期,導師朱國念教授曾經反復告誡弟子:“在當下這個浮躁的社會里,不要太看重眼前利益。做學術還是要看得長遠一點,可能暫時沒有出很多成果也沒關系,但要時刻記得你做這個事情的初衷是什么?”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被張傳清牢牢記在了心底,同時也像從前輩手中接過了接力棒一樣,繼續叮囑自己的學生。
在張傳清心中,他和學生們的關系不僅僅是師生,更是朋友、伙伴,是未來路上讓中國植保事業造福民眾的親密戰友。他會根據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因材施教,時刻激發學生的潛能。“我希望能培養他們的自信和獨立創新精神,使他們能夠做出一流的成果。但我一直堅持一個原則,就是我們做的這些問題要來自實踐,最終要回到實踐,就是說你做的研究必須能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不僅僅是以發表論文作為最終科研目標。”張傳清一直把導師周明國教授的教導當作自己開展植物病理學研究的原則。
在前進的過程中,張傳清就是這樣不停地鞭策和鼓勵著身邊的年輕人。他不光是傳授知識,在他看來,教育中更核心的一個內容,是要培養學生的習慣和思維方式。“一個人如果有了好的習慣,而且有了好的思維方式的話,我覺得后面去解決任何問題,基本上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生態環境會影響一片樹林的壽命長短,而科研環境則會影響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大。張傳清說得很懇切:“希望盡我的個人所能,在國內的大環境之下能夠給我的學生們提供一個小環境,讓他們都能夠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未來。”
年輕的張傳清教授,年輕的農學院,年輕的學生們,他們正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把希望種植在腳下的泥土中,咬定青山不放松,在不遠的未來,必將結出累累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