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勇
(來安縣林業技術推廣中心,安徽 來安 239200)
根據《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技術規程》中的濕地分類標準,來安縣濕地資源包括4 個濕地類7 個濕地型,183 個斑塊。詳見下表。(注:濕地面積為2011 年來安縣濕地資源調查數據,以下同)

來安縣濕地類型及面積(公頃、%)
1.2.1 濕地植被與植物
來安縣濕地植被總面積1116.41 公頃,主要優勢植物包括楊樹、柳樹、池杉、蘆葦、空心蓮子草、香蒲、菖蒲、一年蓬、蓮、水蓼等。
1.2.2 濕地動物
來安縣濕地動物主要包括鳥類、魚類、哺乳類、兩棲類、昆蟲類等。主要有:世界一級瀕危的青頭潛鴨,國家一級保護的金雕、白肩雕、白頸長尾雉等鳥類;花魚骨、赤眼鱒等100余種魚類;國家二級保護的羊獐(河鹿)、小靈貓(香貍)等哺乳類;中華大蟾蜍、黑斑蛙等兩棲類;國家二級保護的中華虎鳳蝶等昆蟲類。
來安縣濕地總面積占縣域國土總面積的4.76%,低于全省平均7.47%的濕地率。濕地的可持續利用要統籌考慮濕地水資源、生物資源等要素,要和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建立科學的利用模式。
濕地農業就是水田農業,是我國農業的主導產業,隨著農業的起源而產生,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成長,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
2.1.1 發展現狀
來安縣耕地面積8.16 萬公頃,占全縣國土面積的54.46%。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豆類、 山芋、花生、油菜、瓜類等。其中張山的桃花蔬菜、大英的耘泰有機稻米、雷官的板鴨等農產品馳名中外。
2.1.2 主要發展模式
(1) 設施生態農業模式。水口鎮、三城鎮等地基礎設施完備,應建立以設施生態農業模式為主的發展模式。
(2)畜—沼—果生態農業模式。半塔鎮、張山鎮等丘陵崗地是我縣林果主產區。在這些桃園、葡萄園等果園較多的區域,應建立以畜-沼-果生態農業為主的發展模式。
(3)水生觀賞植物-魚蝦-有機蔬菜農業模式。來安縣水產養殖場濕地共計16 個斑塊,面積381.91 公頃,占來安縣濕地總面積的5.42%,在這些養殖場應建立以水生觀賞植物-魚蝦-有機蔬菜為主的農業發展模式。
2.2.1 發展現狀
來安縣淡水養殖面積8500 公頃,占縣域國土總面積的5.74%。在實地調查過程中發現水產養殖造成濕地生態環境的破壞。借鑒“清潔生產”的概念,從養殖模式、養殖餌料、養殖結構等方面實現養殖的生態化和養殖技術的清潔化。
2.2.2 主要發展模式
(1)立體混養模式。來安縣淺水養殖區域面積約5000公頃,占淡水養殖面積的58.82%,在這些淺水區域,采用濕生植物-魚立體混養模式。
(2)生態養殖模式。來安縣名特優水產品養殖區面積約500 公頃,占來安縣淡水養殖面積的5.89%,在這些區域應建立以生態養殖為主的發展模式。
(3)自然生長模式。來安縣大宗魚類養殖區面積約3000公頃,占淡水養殖面積的35.29%,在這些水域大多是重要的飲水水源保護地,不宜開展大規模人工養殖,主要讓其自然生長和繁殖,進行適度的捕撈和利用。
2.3.1 發展現狀
來安縣產業特色鮮明,初步形成了綠色能源、商貿物流等特色產業集群,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隨之加重。只有全面構建循環產業體系,才能使濕地可持續利用,工業可持續發展。
2.3.2 主要發展模式
(1)中水-人工濕地模式。。來安縣現有污水處理廠4 座,其中縣城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為6 萬噸/天,大量居民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經處理后所得到的中水具有水量大而穩定、就地可取的特點。在縣城建成區圍繞輸送中水建設泵站和管網,將中水輸入二里河等城區內城河水系,可有效增加濕地面積。
(2)產業鏈模式。在來安縣工業園區內開發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體系,形成由初級材料加工廠、深加工廠、轉化廠、制造廠、廢物加工廠、污水處理企業等多個企業組成工業產業鏈,確保原材料和水資源的再使用、再循環,從而達到保護濕地生態環境的目的。
近年來,濕地生態旅游逐漸成為生態旅游的新興方式之一。濕地生態旅游未來發展應以濕地保護和恢復為基礎,以生態環保措施為保障,將濕地公園及濕地保護小區、濕地廊道等建設與濕地保護、濕地功能利用有效結合。

圖1 池杉湖國家級濕地公園景觀照片
2.4.1 發展現狀
來安縣濕地旅游資源較豐富,其中池杉湖國家濕地公園占地面積226.8km2,其核心區域的千畝池杉林是國內稀有的水生森林資源,林中有水,水中有林,林中有鳥,水中有魚,形成獨特生態景觀,見圖1。來安縣濕地旅游資源主要包括水域風光類旅游資源;生物景觀類旅游資源;建筑與設施類旅游資源。目前來安縣各級政府逐年增加投入,但濕地旅游的發展仍然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2.4.2 主要發展模式
(1)生態觀光型旅游模式。池杉湖國家濕地公園等濕地景觀價值高,生態環境好,相對遠離城市,應重點開展以濕地保護為主導、濕地景觀為吸引的生態觀光旅游。
(2)科普教育型旅游模式。汊河等濕地要重點發揮其科普教育功能。注重生態知識、生物知識、環保知識、科技知識等科普教育。
(3)城市休閑型旅游模式。楊廟干渠等水岸森林長廊位于城市中或城市近郊,濕地敏感度相對較低,有一定的人造成分,具有良好的生態基礎和親民的休閑游憩功能,這類濕地應以生態維持為基礎,發揮其城市休閑功能。
來安縣城建成區二里河等6 條河流,貫穿城區的東西南北,組成了城區內城河水系,通過多年建設目前構建了城市水岸綠色森林生態廊道,具有建設城市濕地園林公園良好基礎。在規劃建設縣城時依托內城河水系建設城市濕地園林公園,全面提升縣城品位,發揮園林景觀的自然魅力,推動城市區域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
通過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可有效保護來安縣濕地資源,充分發揮濕地在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