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飛騰
最近一段時期,個別國家的政治人物訪問中國臺灣地區,在國際社會引發強烈關注。眾所周知,臺灣問題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所有同中國建交的國家也均承諾過與臺灣地區斷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這已成為一種國際規范。
舉凡一種被廣泛接受的國際規范出現變化,總是離不開國際政治大氣候和某些國家的國內政治小氣候兩方面的原因。目前,美西方部分勢力欲將中美關系引向“新冷戰”,試圖通過加劇外部對抗緩解其內部矛盾,這種在國際層面挑起的博弈或將導致國際基本規范的瀕臨崩潰。雖然不少國際有識之士認識到,中美關系的發展將決定21世紀的國際格局,然而對于未來誰能主導大變局的走勢,各方卻有不同的認知。
一些國家的政治勢力在這片國際政治迷霧面前喪失判斷力,不顧本國政府與中國政府達成的協議,跟在美國后面狐假虎威、火中取栗,為了一己之私利,踐踏聯合國的基本準則。這樣做不僅不能維護選民的利益,還可能斷送本國的發展大局。這也從側面證明,在當前政治利益格局混亂,民粹主義上升的氛圍下,著眼長遠規劃和大局的難度。
當前應和美國打“臺灣牌”的一些角色,或被美國的說教和利誘所欺騙,或一廂情愿地認為美國依然主導國際發展方向,因而在美方發出信號時產生了機會主義的行為。
從價值觀上看,一些勢力之所以不容易擺脫美國塑造的“政治正確”,根源之一在于美國的一套說辭曾代表西方社會前進的方向,例如20世紀70年代西方無論在經濟總量占比還是世界經濟交易中的權重,都遙遙領先于其他政治勢力。基于西方經驗總結的一套規范性認識,被寫入了各種的教科書中,并在冷戰結束后形成了“華盛頓共識”,蔓延至國際組織的規則,成了國際機構給中小國家融資和援助的緊箍咒,導致這些國家不敢對這些規則說不。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西方的危機進一步加重。一些中小國家的政客,看到了美國特朗普當政帶來的巨大政治機會。對被西方改造過的所謂民主國家而言,在野黨如果要執政,只有經過長期積累,拿出真本事,在履行正常的選舉程序后才可以上崗。但是,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開啟了一種先例,操縱民意普遍地成為撈取政治資本的手段。也就是說,選舉政治成了不確定性的最大來源之一,即便是名不見經傳的政客也會冒險放手一搏,一旦成功,收益巨大。
這些政客沒有考慮到的是,這些收益在巨大的歷史性轉變中往往是守不住的。國際政治經濟的一項基本經驗是,政治關系和經濟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政治關系發生大的轉變后,經濟關系也將隨之調整。而一個大國的經濟在經歷長期高速增長之后,將產生巨大的政治和地緣影響力,進而改變政治經濟交往的成本收益模式。
按照世界銀行今年5月發布的報告,以購買力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已于2017年超過美國。事實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在2014年就已經得出這個結論。現在世界銀行也加入這個行列,只能說明美國已不是世界的標桿,世界各國應重新評估美國的地位和角色,認清自己的利益和角色。
中國取得成功是源于歷史形成的世界觀,即處理好自己與世界的關系,順應形勢,發展自己。截至8月下旬,世界主要國家的第二季度經濟增長數據均已公布,中國成為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以匯率計算,2020年中國占美國經濟總量將首次超過72%,這是20世紀初以來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經濟體的最大占比,將更大程度地改變力量對比和影響國際交往的規范。對于這種變化的潛在影響,各國都需要加以重視。
長期以來,中國愛好和平,愿意與世界上任何國家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我們真誠地希望能通過國與國之間的互惠、共贏合作,讓世界更加和諧穩定。這應是世界各國共同努力的目標。▲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國際論壇版文章除社評外,均不代表本報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
電子信箱:[email?protected]
環球時報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