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廷



【中圖分類號】R4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2-063-01
惡性腫瘤是臨床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的一類疾病,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一般以放療或化療治療為主[1],但易增加患者不良反應風險,比如惡心嘔吐、體質力下降、食欲減退等等,上述不良反應易導致患者出現代謝障礙以及消化吸收障礙,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對放化療的耐受性下降,同時增加患者對治療的恐懼感。故此,需積極減輕放化療誘發的不良反應,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分析甲地孕酮輔助方式的優勢,并對其的效果進行探討,詳情見下文描述。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線資料
選擇臨床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其入院順序對其進行分組,將100例惡性腫瘤患者進行分組,主要包括兩組,其中觀察組實施甲地孕酮輔助放化療治療;對照組實施放化療治療,將兩組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生活質量評分進行對比。
納入標準:均符合惡性腫瘤診斷標準。排除標準:臨床資料不完整。
觀察組50例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段在39歲-78歲之間,平均年齡(58.51±1.21)歲。
對照組50例中,男35例、女15例,年齡段在40歲-78歲之間,平均年齡(59.31±1.21)歲。
二者各項資料無差異,用P>0.05表示能夠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放化療治療。
放化療和觀察組相同。
觀察組采用甲地孕酮輔助放化療治療。
化療需結合患者病理類型和部位進行決定治療方式。化療藥物包括依托泊苷、健澤、順鉑、紫杉醇、卡波、瑞濱、長春新堿、奧沙利鉑、培美曲塞、表阿霉素等,至少治療1個周期。放療采用適型調強照射或三維適型,每周10Gy/5次,共治療5到7周,總劑量在50-70Gy。
甲地孕酮用法用量為每日1次,每次160mg,連續使用3-8周,平均用藥5周,同時給予全身放化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組、對照組各項指標進行比較,指標包含: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生活質量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涉及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涉及計量資料,用x±y表示/T值檢驗,兩組各項指標中(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生活質量評分)存在差異,則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2組治療效果
觀察組惡性腫瘤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較,前者較高(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觀察組惡性腫瘤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2.00%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0.00%,P<0.05。如表2:
2.3 比較2組生活質量評分
觀察組惡性腫瘤患者軀體功能(95.21±1.32)分、心理健康(96.32±1.21)分、社會功能(93.21±1.54)分、物質生活(94.51±1.81)分均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P<0.05。如表3:
3 討論
惡性腫瘤在臨床具有極高死亡率,而目前臨床對于中晚期惡性腫瘤一般以放化療治療為主,但易導致患者出現較多不良反應,比如嘔吐、惡心、消化道反應、骨髓移植、食欲下降等等,上述不良反應易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同時增加對治療的耐受性,導致患者經治療后,由于自身耐受性較差關系,無法接受放化療治療,而如何有效降低放化療不良反應為關鍵[2]。甲地孕酮為治療較多惡性腫瘤的常用藥物,其能夠對人體食欲產生刺激作用,使機體體質量得以增加,使晚期腫瘤患者的惡液質狀態和厭食狀態得到改善。同時該藥物能夠使患者疼痛得以減輕,增加機體體質量,改善患者食欲,使患者對放化療的耐受性得以增強[3]。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惡性腫瘤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與對照組相比較,前者較高(P<0.05)。觀察組惡性腫瘤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2.00%低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0.00%,P<0.05。觀察組惡性腫瘤患者軀體功能(95.21±1.32)分、心理健康(96.32±1.21)分、社會功能(93.21±1.54)分、物質生活(94.51±1.81)分均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P<0.05。
綜上所述,甲地孕酮輔助惡性腫瘤放化療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安全性極高,能夠使患者生活質量水平得以提高,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
參考文獻
[1]甲地孕酮在晚期癌癥患者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徐鴻雁.中國傷殘醫學.2010(06),107-108。
[2]甲地孕酮輔助惡性腫瘤放化療的臨床療效分析[J].溫本,鄭文滔,謝美強.泰山醫學院學報.2016(06),687-688.
[3]甲地孕酮對晚期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趙曉光,張艷珠,肖紹新.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1(0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