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秋華 黃君君
【摘要】 目的:研究多方位護理干預對減少腫瘤患者PICC并發癥的應用價值。方法:把某院2015年1月到2017年12月這段時間接受治療的84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的方式將其劃分成兩組,即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2名患者,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觀察組患者采用多方位護理干預的方式進行護理。結果:把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觀察組的總并發癥發生率由54.76%下降到了19.05%(P<0.05);感染性并發癥發生率由26.19%下降至9.52%(P<0.05);非感染性并發癥發生率從28.57%下降至9.52%(P<0.05),明顯比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好。結論:采用多方位護理干預方式對降低PICC置入相關的并發癥的出現幾率有利。
【關鍵詞】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化療;并發癥;腫瘤內科;多方位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2-125-01
引言
本院腫瘤內科護理人員在對癌癥患者使用PICC時,遇到了各種與PICC相關的并發癥,同時還觀察到PICC在臨床使用中的一些問題。盡管PICC的導管是不透X光射線的,但有時導管尖端不能在標準正位X光胸片上清晰定位。為了提高本院腫瘤內科護理人員的PICC插入技能,降低PICC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研究在PICC插入實踐和術后護理方面實施了多方位護理干預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本院腫瘤內科實施PICC置入的42例患者作為對照組,隨機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間在本院腫瘤內科經多方位護理干預后實施PICC置入的42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回顧性分析兩組患者的PICC置入數據。PICC患者選擇標準保持一致,在PICC置入之前,所有患者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PICC導管均由腫瘤內科的2名有置管資質的專科護士置入,患者后續的靜脈輸液均由腫瘤內科的護士負責[1]。
1.2 方法
多方位護理干預措施包括:①由多學科工作團隊制定針對護士的繼續教育;②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在移除導絲切斷導管之前進行胸部X光射線檢查;③在PICC置入和后續護理期間保持最大程度的無菌屏障預防措施;④設計制定PICC檔案表為每位患者建立PICC檔案。
1.3 評價指標
1.3.1 制定PICC檔案表格
設計PICC護理檔案表,并為每位患者建立PICC護理檔案,包括腫瘤內科每周PICC評估的信息。收集并記錄以下信息:性別、年齡、PICC適應癥、ICC插入日期、PICC移除日期、每個PICC護理的日期、并發癥的性質和時間等。檔案表格附有“PICC患者告知”的附錄,其中有8份有關PICC護理的介紹。這些介紹包括有關衛生重要性的信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以及如果出現疼痛、腫脹、瘙癢或紅斑等問題,教導患者怎樣尋求護理或治療。患者會在PICC置入后獲得存檔表格的副本,以便他們可以便利的查閱[2]。
1.3.2 對于并發癥的定義
①可能的導管相關血液感染,來自在患有血液感染臨床癥狀但沒有其他明顯感染源的患者中的導管段或外周靜脈血液的陽性培養物,并在導管移除后48小時內退熱以及開始適當的抗生素治療。②插入部位感染是由該部位的膿毒性定義。③靜脈炎指局部疼痛、發熱、壓痛、紅斑和四肢水腫。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22.0版本對數據進行分析,將每個PICC位置作為計數單位,分析需要提前移除PICC而不是輕微并發癥的主要并發癥。以P值小于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應用c2檢驗評估兩組之間總體并發癥發生率、感染性并發癥發生率和非感染性并發癥發生率的差異[3]。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的性質和分布
在對照組中,由于并發癥導致23例(54.76%)PICC導管被移除,其中11例(26.19%)因感染性并發癥而被移除,其中12例(28.57%)因非感染性并發癥而被移除。在觀察組中,8例(19.05%)PICC導管因并發癥被移除,其中4例(9.52%)由于感染性并發癥而被移除,其中4例(9.52%)由于非感染性并發癥而被移除,兩組患者均未發生與PICC置入相關的死亡[4]。
2.2 兩組患者PICC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比較兩組患者PICC并發癥發生的結果,總并發癥發生率從54.76%(23/42)明顯下降至19.05%(8/42),(c2值=11.503,P值=0.0007)。感染性并發癥發生率從26.19%(11/42)明顯下降至9.52%(4/42),(c2值=3.977,P值=0.046)。非感染性并發癥發生率從28.57%(12/42)明顯下降至9.52%(12/42),(c2值=4.941,P值=0.026)[5]。
3 討論
盡管目前尚不清楚降低PICC相關并發癥的最佳方法,但有幾項研究表明其中一些干預措施與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有關,并且可以合理假設這些干預措施在PICC導管置入是有效的。本研究使用相對簡單和廉價的干預措施降低了PICC并發癥的發生率,而不是實施更昂貴的干預措施,例如使用抗生素以及導管消毒。PICC尖端最合適的位置是靠近上腔靜脈和右心房交界處的上腔靜脈下1/3處,研究表明PICC放置中有5~32%會導致錯位,還有研究表明PICC的尖端位置對于減少感染、血栓形成、導管阻塞和靜脈炎等并發癥的風險至關重要。綜上所述,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多方位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降低與PICC置入相關的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劉筱翠.圍手術期護理對行射頻消融的原發性肝癌患者治療效果及對腫瘤完全壞死率、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36):90-91.
[2]鄭瑩瑩.循證護理對甲狀腺腫瘤患者術后相關并發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智慧健康,2018,4(36):45-46.
[3]黃榮智,張奕,高建利.胸腔鏡下微創手術治療縱隔腫瘤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率影響評價[J].中外醫療,2018,37(36):110-112.
[4]梁春紅.探討腫瘤患者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并發癥的相關危險因素[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5):42.
[5]張曌星,李智梅,金哲.預見性護理在防止腫瘤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中的應用[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8,40(06):46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