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平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2-222-01
顱腦外傷主要是指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外傷現象,一般分為腦損傷、顱骨損傷及頭皮損傷等不同的類型。主要是由于高處墜傷、摔倒致傷、車禍、火器傷、工傷事故等導致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時間不一定的意識障礙、嗜睡、朦朧、昏迷、頭痛、嘔吐、一側瞳孔立即散大、光反應消失、患者受傷后脈搏淺弱、節律較為紊亂、呼吸較為薄弱、血壓下降等,一般在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之后才能恢復正常,如果長時間出現生命體征紊亂現象之后不存在恢復跡象,表明患者的腦干損傷嚴重。針對顱腦外傷患者一般實施相應的搶救及手術治療,促進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及預后效果。那么在針對路腦外傷患者進行處理救治的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呢?為了分析處理顱腦外傷的注意事項,我們首先針對顱腦外傷的癥狀、診斷及預防等進行了分析。
1 顱腦外傷的癥狀、診斷及預防分析
在發生顱腦外傷之后患者的典型癥狀一般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現象,主要表現為嗜睡、深淺昏迷、朦朧等。其次是較為明顯的傷后常見的癥狀如頭痛及嘔吐等,這時應該注意患者是否存在顱內血腫的現象;第三是瞳孔的癥狀,如果受傷后一側的瞳孔會出現立即散大的現象,光反應消失,患者的意識較為清醒,這種屬于動眼神經直接性的原發損傷;如果患者兩側瞳孔大小不等且存在較大的變化則提示中腦出現了損傷,如果兩側瞳孔會出現極度的縮小,光反應癥狀消失,這種現象屬于橋腦損傷的表現。如果一側瞳孔先出現縮小的癥狀隨后再散大且意識障礙較為嚴重說明存在典型的小腦幕切跡疝表現;如果兩側瞳孔固定且散大、光反應消失說明患者處于瀕危狀態中。除此之外患者還會出現生命體征變化、水鹽代謝紊亂、高滲高血糖非酮性昏迷、腦性肺水腫及腦死亡等癥狀。在患者發生顱腦外傷后如果在第一時間確診?臨床中會為患者實施意識狀態、生命體征、運動障礙、感覺障礙、眼部征象、頭部腦脊液、小腦體征等方面的檢查,首選的診斷方式主要為CT掃描處理。那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人容易發生顱腦外傷呢?第一類是意識不清醒的醉酒者,由于醉酒駕車、步行或騎車等很容易發生意外事件導致顱腦外傷的發生。第二種是老年人,由于老年人肢體活動不太靈活或存在肢體損傷、骨質疏松等癥狀極易發生摔倒、高處墜傷等現象、第三種是從事高危行業的人群,如建筑工人、高空作業者等等。
2 處理顱腦外傷的注意事項
2.1 顱腦外傷的現場處理注意事項
大腦屬于我們人體組織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旦缺氧及缺血的時間超過5分鐘將會導致腦死亡現象的發生。當出現顱腦外傷后現場的救助人員應準確的記錄患者受傷時間、姿態及位置,針對意識清醒的患者應一邊為其做初步的體表檢查一邊讓患者自述病情,并關注患者全身的活動狀況,針對腰部及頸部疼痛的患者應調整其體位,讓其盡量平躺,搬運患者的過程中注意將頭部、頸部及軀體處在同一水平位置中,減少脊髓損傷的發生。針對昏迷的患者應調整其體位為平躺,將其頭部后仰而偏向一邊,及時將患者口腔中及鼻腔中的分泌物清理干凈,減少誤吸及呼吸道堵塞現象的出現,及時處理活動性出血的癥狀,給予繃帶及紗布(沒有的話給予床單及衣服等)止血操作。
2.2 就近送往醫院救治的注意事項
針對顱腦外傷患者應爭分奪秒的將其轉移到距離較近的存在神經外科手術環境及CT檢查設備的醫院,達到急診科室后一般會為患者實施頭顱CT掃描,檢查患者受傷部位及嚴重程度,盡快的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提高預后的價值。在這一治療過程中還應該對患者全身的傷情進行仔細觀察及檢查,預防昏迷患者無法自述癥狀而導致病情延誤的現象出現(如骨折、血氣胸、腸穿孔、腎破裂、肝脾破裂等)。
2.3 針對顱腦損傷患者實施分型的診斷及治療
針對顱腦損傷的患者實施受傷部位及病理類型的診斷與分型治療,一般將換裝分成一級、二級及三級等類型。一級主要是指輕度的顱腦外傷現象,主要是指患者當時存在昏迷,30分鐘后恢復清醒,且經顱腦CT掃描后不存在異常現象,一般不存在后遺癥現象,臨床中應結合患者身體其他部位的傷情給予系統的治療,預防后遺癥及并發癥現象的出現。二級主要是指中度的顱腦外傷,一般是說患者昏迷的時間在半小時以上及一小時以內,經顱腦CT檢查后存在水腫區及出血區,針對這一類患者應嚴格要求其住院接受正規治療,視患者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需要進行手術治療,臨床中一般針對患者實施藥物治療,并監測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最后一種是三級,主要是指重度顱腦損傷,一般是說患者昏迷的時間持續在一小時以上且伴隨著生命體征指標紊亂的表現,經顱腦CT診斷后存在腦出血、腦水腫、腦干區低密度影像等癥狀,臨床中應結合患者情況給予手術治療干預。
3 結語
顱腦外傷對于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脅較大,在對顱腦外傷進行處理的過程中應注意現場的處理原則、就近治療急救原則及分型診斷治療的原則等注意事項,最大程度上保證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