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華 蘆勤
【摘要】 目的:分析心臟康復運動對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在術后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隨機分兩組,對照組(100例)接受常規治療,實驗組接受心臟康復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影響。結果:在進行康復運動之前兩組患者間的血壓、空腹血糖差異并不明顯,進行治療之后,實驗組的收縮壓、舒張壓、空腹血糖的數值變化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臟康復運動在治療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中,能夠產生較高的療效,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壓、血糖,有利于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 心臟康復運動;不穩定型心絞痛;冠狀動脈介入術;預后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2-253-02
不穩定型心絞痛屬于冠心病的一種,是指給心臟供給血液的冠狀動脈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發生硬化,血管腔狹窄或阻塞,最終造成心臟供血不足。病情進一步發展,粥樣斑塊會破裂或者糜爛,就會出現不穩定型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在臨床上表現為夜間、休息時前胸悶痛、壓榨性疼痛;可伴有出汗、皮膚濕冷、惡心嘔吐、心悸、呼吸困難。
近些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1]。經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應用的范圍比較廣,雖然治療的效果比較顯著,但是在臨床中發現,患者術后,并沒有延緩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影響程度較高,這是由于在為患者實施手術后,對其危險因素沒有進行很好的控制。本文探討了在術后為患者實施心臟康復治療的效果,探討的過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20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觀察組患者有54名男性,46名女性,平均(58.21±4.21)歲;實驗組患者有51名男性,49名女性,平均(57.22±5.21)歲。
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均是中老年患者,在選擇時遵循了以下標準:已確診為不穩定型心絞痛,行冠狀動脈介入術成功的患者;患者的認知和精神狀態正常;家屬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患有嚴重肢體障礙性疾病、裝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整個研究過程處在醫學倫理委員會的研究下進行。
1.2 方法
兩組的患者在術后均需要遵醫囑服用硫酸氫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腸溶片等常規藥物。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遵醫囑提醒患者按時服藥,講解疾病控制的現狀,幫助患者調整到規律的作息時間,指導患者小范圍活動,告知手術注意事項。
實驗組采用心臟康復治療。①飲食上,保證清淡,減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攝入。②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態,進行自我心理疏導,戒掉煙酒;③運動方案的制訂,需要分階段進行,術后三十天,運動方式為步行,70m/min,每周三次,每次活動持續35min左右,步行結束后,指導患者進行10min的緩解鍛煉,使患者的心率、血壓恢復運動前的狀態。術后三個月,運動方式為步行、快走交替的方式進行。即以75m/min的速度步行90s,然后以90m/min的速度快走90s,然后再步行,如此交替進行,運動時間為40min。運動結束后,指導患者進行15min的恢復放松鍛煉。
兩組患者均在術后連續干預半年的時間。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血壓、空腹血糖的數值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軟件SPSS20.0進行數據處理。百分比(%)是計數資料的描述形式,組間對比用x2檢驗,(x±s)是計量資料的描述形式,組間對比用t檢驗。P<0.05,即代表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血壓的對比。治療前實驗組的收縮壓為(135.7±20.9)mmHg,舒張壓為(85.7±13.8)mmHg。對照組的收縮壓為(137.5±23.1)mmHg,舒張壓為(84.5±14.7)mmHg。
治療后,實驗組的收縮壓為(125.3±17.5)mmHg,舒張壓為(77.9±19.3)mmHg。對照組的收縮壓為(133.5±19.5)mmHg,舒張壓為(81.5±16.2)mmHg。
治療前,兩組的血壓差異不明顯,治療后,實驗組的數值變化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空腹血糖的對比。治療前實驗組(8.49±2.13)mmHg,對照組(8.34±2.06)mmHg。治療后實驗組(5.37±2.81)mmHg,對照組(7.05±2.09)mmHg。
治療前,組間差異不明顯,治療后,實驗組的數值變化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表現,常常處在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如果患者不及時接受治療,僅三個月的時間就可以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介入術是改善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手段之一,但是并沒有降低術后患者再次發生冠張動脈狹窄的幾率。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的心臟康復是一種綜合的康復手段,這是一種綜合了心血管學、運動學、康復學、營養學等多門學科的體系,在目前冠心病患者的術后預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主要目的是通過飲食、規律用藥、運動、心理等多方面共同作用,使患者的心血管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圍。使患者冠張動脈再狹窄發生的風險降低[2]。具體的表現為在進行運動時,患者的骨骼肌耗氧量、血流量需求大大增加,致使外周大量毛細血管擴張,阻力降低,血壓降低。對血糖的控制是通過增加骨骼肌細胞內葡萄糖轉運體的含量,對血糖的攝取及利用大大增加,血糖水平降低。
在本次研究中,應用了心臟康復治療的實驗組血壓和血糖的下降程度優于對照組,證明能夠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壓,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王艷艷,樊俊雅.心臟康復訓練在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不完全血運重建術后的應用價值[J].河南醫學研究,2019,28(13):2342-2343.
[2]許艷梅,馮玉寶,李永玲,等.心臟康復運動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危險因素的影響[J].中國心血管雜志,2018,23(02):147-151.
通訊作者:蘆勤,(1978.02—),女,漢族,河北省,本科,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心臟康復中心主管護師,研究方向:心臟康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