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
【摘要】 Ⅰ型超敏反應是《病原生物與免疫學》中的重要章節,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九個方面對本節課進行了詳細闡述并最后進行反思總結。
【中圖分類號】R25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2-263-01
說課是每個教師應該必備的教學技能,教師在進行說課時首先需要對教材、教學大綱和學生進行深度的研究,并且需要認真研究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可以說說課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檢驗,通過說課教師可以從中聽取一些建議,相互學習探討,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1-2]。
1 教材分析
本課選用的教材是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劉榮臻,曹元英主編的《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第三版),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是高職高專院校護理、助產專業必修的基礎醫學課程。Ⅰ型超敏反應在本教材的第七章第二節。
本課內容的主要特點及地位:超敏反應是病理性的免疫應答反應,是在學習了正常免疫應答理論之后,對免疫應答的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通過Ⅰ型超敏反應內容的學習,可以使學生知曉免疫應答是一把雙刃劍,免疫應答在清除進入機體的抗原維持機體生理平衡的同時,也可以對機體造成傷害。使學生對Ⅰ型超敏反應引起的疾病、發病機理及其防治方法有所了解。所以本節課在整個免疫學當中占有承上啟下,舉足輕重的作用![3]
2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節課的內容特點以及高職學生的認知結構,特別制定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掌握超敏反應的概念及其分型,掌握Ⅰ型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熟悉Ⅰ型超敏反應的常見疾病;了解Ⅰ型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
2.2 能力目標
能夠敘述出Ⅰ型超敏反應的發病機理并且初步知曉怎樣預防和治療Ⅰ型超敏反應,從而培養學生處理信息能力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
2.3 情感目標
理解青霉素現用現配的重要性,使學生具備專業護理人員必備的良好行為規范和人文關懷精神。
3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上述教學目標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Ⅰ型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及防治原則。教學難點是Ⅰ型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該部分的知識內容抽象、復雜,學生的文化基礎差,理解力不強,故將此部分作為本課學生學習的難點。
4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制護理專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在大一上學期通過學習解剖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等基礎課程,大部分同學已具備相關基礎知識。新一代的大學生思維較為活躍,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對臨床醫學知識有濃厚的興趣。但他們的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學習自主性不強,同時由于受到社會環境和家庭教育導向的影響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薄弱。針對以上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點,教師講課時語言應盡量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授課過程中多多穿插臨床經典案例,并有意識的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
5 教學方法
5.1 教法 根據上述學情分析,本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首先采用問題情景教學法導入新課,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吸引到本節課的學習當中。其次由于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這部分內容較為抽象,我采用講授法并輔助多媒體動畫演示的教學方法將抽象難懂的發生機制轉化為圖文流程,并配合Flash動畫演示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最后采用小組討論法歸納總結Ⅰ型超敏反應的特點從而增強學生的分析總結能力。
5.2 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由于大多數學生自主性不強,我課前事先預留預習作業讓學生課下預習本節課的知識,通過采用自主學習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可以使學生養成課下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傳統的教學課堂往往是教師全程在講,學生全程在聽,這樣很容易導致學生思想走神,犯困等想象。而采用小組討論法讓學生參與進來,從而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選用恰當的學習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還可以讓學生“會學”。
6 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本節課共分為4個環節進行。具體安排如下:導入新課,探索新知,達標測試,課后作業。
6.1 導入新課 通過創建問題情景導入新課,教師提問:你是否不能吃海鮮,一吃海鮮就腹痛腹瀉?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朋友不能聞花粉,聞到花粉就噴嚏不斷?你是否聽過有些人注射青霉素就會出現皮膚瘙癢、蕁麻疹,甚至休克等癥狀?(多媒體展示相關案例圖片)以上這些情況是怎么回事呢?根據學生的日常認知水平大部分同學都能回答出是過敏的原因。此時教師繼續追問,那過敏是怎樣發生的呢?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將為大家揭曉答案。從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從而引入新知識的學習。
6.2 探索新知
6.2.1 引導思
通過上述3個問題情景,讓學生回答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分別是什么,這些物質進入我們機體后引起那些癥狀。引導學生初步歸納出超敏反應的概念,教師再詳細補充講解,并重點強調兩個關鍵詞:“再次”和“病理性免疫應答”,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
同時教師講解超敏反應的分型,然后用過渡語:上述3種情景都屬于Ⅰ型超敏反應,下面就讓我們學習一下Ⅰ型超敏反應是怎樣發生的。從而自然的過渡到下面的教學內容。
6.2.2 難點突破
對于Ⅰ型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我通過花粉過敏的案例進行講解。利用多媒體展示花粉初次進入機體和再次進入機體的反應并詳細講解,最后我用通俗的語言進行總結概括:第一步,敵人進入機體,機體識別敵人;第二步,敵人再次進入機體,被衛兵發現;第三步,衛兵反應多度,拿起手里的炸彈把自家城池給炸了。這樣教師通過運用通俗幽默的語言講解并配合多媒體動畫演示就可以把抽象難懂的發生機制變得簡潔清晰、直觀易懂。
6.2.3 趁熱打鐵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Ⅰ型超敏反應的發生機制之后緊接著趁熱打鐵。利用多媒體展示Flash動畫,再次演示Ⅰ型超敏反應發生機制,然后進行提問讓同學用自己的語言復述其過程。學生復述的過程就是對所學知識的內化再加工過程,通過復述不僅可以鞏固所學難點內容加深學生印象,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6.2.4 步步為營
教師講解Ⅰ型超敏反應常見疾病,并重點講解青霉素過敏性休克的發病機理,用多媒體展示其流程圖。在此教師注意及時復習相關舊知識(青霉素是半抗原這一知識點在第二章已學習)。然后過渡講解Ⅰ型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
6.2.5 啟發說
運用小組討論法,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自行歸納總結出Ⅰ型超敏反應的特點,然后每組派出代表回答。通過前面Ⅰ型超敏反應發生機制和常見疾病的學習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不難歸納出其發生特點。討論法的運用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當然在討論結束后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點評總結。
6.2.6 知識升華
運用角色扮演法,讓一名同學扮演護士,另一名同學扮演需要注射青霉素的病人,通過一問一答將所學知識與臨床實際聯系起來,達到學以致用,融會貫通的目的。同時通過學生扮演護士角色可以激發學生對病人的人文關懷以及明白作為一名護理人員具備良好的職業行為規范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的重要性。
7 達標測試
在本節課末尾進行隨堂測試,題目難易比例應適宜切不可過難,以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點評。
8 課后作業
預留課后作業,第一項作業是要求全體學生課下預習Ⅱ型超敏反應,第二項作業是要求學有余力的同學課下上網查閱青霉素是否只能引起Ⅰ型超敏反應。通過分層次的預留課后作業既可以拓展提升學生的知識面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9 板書設計
我采用提綱式板書,力求簡潔清晰,便與同學識記。
10 教學反思
Ⅰ型超敏反應是本章乃至本教材的重點內容,由于本節課知識點較多且發生機制枯燥難懂、抽象復雜再加上學生基礎知識參差不齊,這給教師在講授上造成很大難度。我采用問題情景法從日常生活問題切入讓學生感興趣,再通過講授加多媒體演示的教學方法力求讓學生聽得懂,最后運用討論法和隨堂練習讓學生記得住。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滲透德育知識,讓學生明白作為一名護理人員除了應具備專業知識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之外還應關愛病人具備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王欣娜.說課與說課的藝術[J].東西南北,2018(13):113.
[2]石振芳.淺析說課技巧[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8):81-83.
[3]聶廣馗.《Ⅰ型超敏反應》說課設計[J].中華少年,2016(9):2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