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楠 田陽陽

【摘要】 目的:對小兒經消化道急性中毒洗胃的急診診療方案進行分析研究,觀察低壓吸引器洗胃的臨床效果。方法:研究對象主要為我院120例經消化道急性中毒患兒,研究時間為2019年1月-2019年5月,隨機抽簽將研究患兒分為研究組(60例,低壓吸引器洗胃)和對照組(60例,傳統洗胃法),統計并對比洗胃時間、洗胃液入出量、殘留液量、胃粘膜損傷程度及小兒合作程度,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差異。結果:研究組洗胃時間、洗胃液入出量、殘留液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胃粘膜損傷率及小兒合作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低壓吸引器洗胃法應用于小兒經消化道急性中毒洗胃效果確切,是有效的搶救手段,值得大力推廣與使用。
【關鍵詞】 經消化道急性中毒;小兒;洗胃;低壓吸引
【中圖分類號】R6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2-267-01
小兒機體各器官功能發育尚不成熟,中毒后期易出現多臟器損害,甚至衰竭,導致殘疾或死亡。對于經消化道急性中毒的患兒通常需要進行洗胃治療,但是患兒胃黏膜十分脆弱,且配合度較低,因此洗胃治療工作具有一定的難度,如何提高小兒的配合度、提高洗胃的治療效果一直以來都是臨床醫生關注的重點[1]。本文以我院經消化道急性中毒患兒為研究對象,對比低壓吸引器洗胃和傳統洗胃法的效果差異,具體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主要為我院所抽取的120例經消化道急性中毒患兒,研究時間具體為2019年1月-2019年5月,隨機抽簽將研究患兒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研究組男29例、女31例,患兒年齡12個月~7歲,平均年齡4.5±1.5歲,毒物種類有滅鼠藥10例,食物17例,有機磷農藥16例,巴比妥類藥物10例,其它毒物7例,患兒發病到接受治療時間最短25min~7h,平均3.2±0.5h。對照組男30例、女30例,患兒年齡10個月~7歲,平均年齡4.6±1.3歲,毒物種類有滅鼠藥9例,食物16例,有機磷農藥18例,巴比妥類藥物9例,其它毒物8例,患兒發病到接受治療時間最短36min~8h,平均3.4±0.7h。經SPSS19.0軟件比較,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數據無明顯差異(P>0.05)。所有患兒家長知情同意本次研究調查,自愿參加。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急診洗胃救治方法:患兒取左側臥位,采用溫度32-35℃的清水,洗胃管頭部涂液體石蠟潤滑,從鼻腔或使用張口器從口腔緩慢插入胃管,插入50cm左右停止插入,吸出100-200ml胃液,向胃內注入適當空氣,在胃區聽到“咕嚕”聲留取毒物分析胃液標本,抬高皮管末端漏斗高出頭部50cm,將灌洗液200-250ml緩慢倒入漏斗中,緩緩注入胃管,當漏斗中灌洗液剩余量較少時,放低漏斗并倒置擠壓皮管中間的皮球,將胃中液體引出體外,累計洗出的液體總量,洗出液清凈、無味時可夾住胃管尾部拔管。
研究組采用低壓吸引器洗胃:采用溫度32-35℃的清水,檢查連接管道的完好性,洗胃管是否通暢等項目,,患兒取半臥位或平臥,頭偏向一側,領下圍橡皮巾,石蠟油潤滑胃管,經口徐徐插入胃內50cm左右停止插入,抽胃內容物送檢,抽空胃內容物后洗胃,連接胃管與機構,旋轉機械換向閥,首先轉至正壓位置(正壓0.2MaP),沖人洗胃液300~500ml,然后將換向閥旋至中間“O”位,再旋至負壓位(負壓0.4MaP)吸出,反復沖、吸至洗出液清凈,直至無味。
1.3 觀察指標
①洗胃時間、每次洗胃液入出量;②對胃粘膜損傷、患兒合作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所收獲的兩組小兒經消化道急性中毒患兒整體數據與信息,將所有研究數據納入SPSS19.0軟件,其中計量資料通過(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通過率(%)表示,行X2檢驗。判定統計學差異的標準為P<0.05。
2 結果
2.1 研究組、對照組洗胃時間、每次洗胃液入出量的對比分析
研究組洗胃時間、洗胃液入出量、殘留液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研究組、對照組胃粘膜損傷、患兒合作情況的對比分析
胃粘膜損傷率及小兒合作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洗胃是經消化道急性中毒患兒臨床常用的急救措施,在藥物治療同時,能否盡早正確、及時、有效的洗胃,清除毒物,對救治效果具有重要影響[2]。兒胃位于左上腹,呈水平位,胃黏膜富于血管和彈性組織。在插管洗胃時要注意插管的長度及動作的輕巧,以防損傷胃黏膜,引起出血甚至穿孔,小兒插管的長度一般宜在眉間至劍突處,插管成功后經驗證,抽出胃液后即可進行灌洗。除此之外,小兒賁門肌張力低,幽門括約肌發育不成熟,且自主神經調節差,故易引起幽門痙攣,出現嘔吐,因此在對其進行洗胃操作時需格外注意[3]。
本組研究中研究組采用低壓吸引器洗胃,對照組采用傳統洗胃法,結果顯示,研究組洗胃時間、洗胃液入出量、殘留液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胃粘膜損傷率及小兒合作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分析得到上述結果的原因,傳統洗胃法中小兒洗胃一般采用10~14號鼻飼管,但常因小兒的胃管細而且易盤曲在口腔,食物碎渣也易堵塞胃管,影響洗胃順利進行。而且采用注射器抽取洗胃液注入胃內,需多次注入洗胃液,并多次抽出洗胃液,而且每次注液由于用力不均,有時沖擊力較大,易損傷胃粘膜[4]。另外,大注射器使小兒從視角上感到害怕,哭鬧躁動,多數不合作[5]。低壓吸引器洗胃法應用于急性口服中毒患兒可明顯縮短洗胃時間,對胃黏膜幾乎沒有損傷,且吸液徹底,無注射器的使用可減少患兒心理刺激,且患兒易于接受,合作率高[6]。因而認為,對于小兒經消化道急性中毒患者低壓吸引器洗胃優于傳統洗胃法。
參考文獻
[1]王繼山,陳儉紅.實用小兒胃腸病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7: 9.
[2]王小愛,吳玲艷,陳艷玲.小兒洗胃固定方法在臨床中的應用[J].黑龍江中醫藥,2017,46(06):18-20.
[3]曹雪笛,高恒妙,廖琨,等.兒童急性中毒流行病學單中心前瞻性研究[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5,22(11):758~761
[4]謝倫艷,張玉,袁嬌.經改良洗胃器在小兒中毒洗胃中的臨床應用[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7(07):95-97.
[5]王巖.小兒經消化道急性中毒洗胃的急診護理[J].首都食品與藥,2018,25(04):73-74.
[6]王曉紅.探討小兒經消化道急性中毒洗胃的急診護理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4):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