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軍英

【摘要】 目的:探討分層分組護士管理制度在外科病房護理管理中的使用效果。方法:實施護理人員配置三級框架,包括護士、負責護士和護士長。和醫生一起負責患者的相關醫療服務。負責護士的主要職責包括對患者進行一系列的護理干預,護士的分級管理效果通過制定評估標準后統一進行總結、分析和反饋。結果:分層管理實施后相比實施前,實施后護理質量明顯提高(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實施分層管理后,護理服務質量顯著提高(P<0.05)。結論:護理人員的管理方式可以使人力資源的分配更加合適,護理缺陷和護理糾紛大大減少,病房的護理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
【關鍵詞】 護士分層分組管理;外科病房;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2-278-02
人力資源管理是當前高級管理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建立科學的護理管理模式對護理人員已經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對護理工作質量、護理人員的能力和技術水平越來越重視[1]。因此,實施護士分層分組配置計劃對提升各級護理人員的充分積極性和主動性均具有重要意義。科學的護理管理制度可維護醫院形象、提升手術管理效果。自2018年5月起在外科病房護理管理中實施護士分層分組管理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實施三層式護理配置框架,包括護士、負責任的護士長。實行分層護士分組管理前后,護士均保持不變。
1.2 方法
1.2.1 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的構建
由一名護士、一名負責任的護士和一名護士長組成,并在護士的指導下實施分級管理模型。
1.2.2 制定各層級護士任職要求及崗位職責
總護士長:扎實的專業知識、合格的業務技能、臨床經驗豐富,一定的管理協調能力。負責護士:履行每個班級的組織、協調和指揮職能,為值班護士提供技術指導,監控輪班期間各種護理工作的質量。護士:外科護理至少1年,并按照部門制定的護士要求通過培訓部門評估。要求掌握專業理論、專門知識,掌握搶救程序和常用的救生藥物知識;熟悉心電圖機、心電圖監護儀等搶救設備的使用技巧;可以消除常見的設備故障,日常維護和保養;在負責護士的指導下負責病人的治療和護理工作。
1.2.3 護士分層分組使用特點及方法
實施護士、負責任護士和護士長三級管理框架。負責護士領導小組,每組固定由一名責任護士和四名護士組成。每天派出醫務人員時,責任護士與醫生一起檢查房間,并帶領該組的護士完成護理、治療等工作。在管理時,適當調整員工水平,以確保護理質量和健康安全。創建工作移交書,記錄關鍵技巧及問題。護士長不斷加強各級人員管理,制定適當職責和考核指標,并定期對各級人員進行考核;每六個月審查一次。
1.3 觀察指標
分層分組管理模式實施前后護理質量比較。從五個角度比較了實施分層護理組管理模式前后的護理質量。實施分層護理組管理模式前后的護理服務質量。在滿意度調查中,將自行開發的問卷發送至相應的患者,并且回收率為100%。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3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并將數據表示為百分比(%),并使用卡方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實施護士分層分組管理前后護理質量比較
對比管理前后的護理質量,與實施護士分層小組管理相比,實施后的護理質量有顯著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附表1。
2.2 實施護士分層分組管理前后護理服務質量比較
實行護士分層分組管理后,護理服務質量明顯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見表2。
3 討論
分析表1、表2發現,引進后護理質量和護理服務質量有了顯著提高(P<0.05)。
在夜間護理中工作時,缺乏監督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護理的安全性。制定了團體護士管理制度,由負責的護士協調、分配、管理,提高夜間護理的安全性、護理質量[2]。
隨著護士分層分組管理制度的引入,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加強了護理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同時,護士與醫生固定合作比較默契,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質量,提高了醫生對護士的滿意度。
在護士的領導下實行分層管理,監督各級,明確職責,共同保證對本組的護理質量,提高部門管理水平。而競賽制度可以提高競爭力,激發護理人員的競爭力,整體提高病房的整體質量。
總之,在外科病房的管理中實行護士分層管理的方法,可以使人力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大大減少了護理和護理糾紛中的缺陷,大大提高了病房的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德琴,劉學.護士分層分組管理模式在外科病房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09):81-83.
[2]黃蓉蓉.護士分層分組管理在外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1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