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柴埠村村民陳有榮

我和我的幫扶人吳利群(右一)在一起
我叫陳有榮,是安徽省廬江縣泥河鎮柴埠村人,今年已60多歲了。講起來你別笑,一把年紀的我,有個“孩子王”的綽號,我一共有4個孩子,我家就是因為孩子多致貧的。
我成家晚,53歲時才成家。6年前,是我生活最困難的時期,當時年收入只有萬余元。那時候老婆在鎮上的一家企業里打小工,我沒什么手藝,也外出不了,只能在家種兩畝田養家糊口。幾個孩子上學、放學的接送任務自然落到我的身上。他們在距家七八里外的泥河鎮上學,我每天要來來回回接送8趟。我們一大家子,擠在三間四處漏風的泥巴墻的舊屋里,生活了一年又一年。房子里外都打了撐子,我從不敢盤算什么時候能徹底維修好。
2014年是我的幸運年,我被鎮村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廬江縣科協主席、縣關工委科技報告團成員吳利群成了我的幫扶人。我破舊的房屋,自那時候起,灑進了陽光。吳利群每月要來我家兩三次,我家的狗見了他,一開始叫得很厲害,現在都不叫了,還搖著尾巴。他幫我向縣鎮申請了低保和危房改造項目。“貧困不要緊,我們要想辦法改變,不能光靠政府支持,你自己也要干些事。”吳利群說。他知道我是住在黃泥河邊上,自小就會釣龍蝦、捉泥鰍、抓魚,也知道我的父輩對養殖還略懂一些,便鼓勵我包田養殖龍蝦。養殖龍蝦,時間上相對比較自由,還不影響我接送孩子。那年4月,在他的鼓勵下,我大膽承包了8畝蝦田。他把附近的養蝦大戶吳保林找來,幫我出謀劃策,提供養殖技術,還幫我申請產業扶貧補助3萬元用于資金周轉。
就這樣,我的創業激情被點燃了。挖水溝、建鐵棚、放蝦苗,我還編了一個木筏,撐到水中來投放龍蝦餌料。一段時間下來,鄉親們說我的面色紅潤了,人也精神了。每逢遇到技術問題,吳利群都會幫我聯系縣內專家和養殖大戶來解決,當年我家收入多了1萬多元。2017年,收入超過4萬元,我家終于脫貧了。2019年,養殖龍蝦,加上老婆務工和低保等政府補助,我家總收入超過5萬元。
我做夢也想不到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如果不是黨的扶貧好政策,幫扶干部的指導與牽引,我還會一直處于迷惘中。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家的脫貧致富與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有關,與幫扶干部的撫慰和鼓勵有關,與關工委老科技專家的幫扶有關。我真正體會到靠自己的雙手掙到錢后的興奮與快樂,這個機會是黨和政府給的,是關工委和五老給的,我心懷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