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國云自小酷愛讀書,這份熱愛在后來的人生中有增無減。40多年來,他堅持買書藏書,特別是廣泛搜集有益于培養青少年德育和傳承紅色基因的書。家中的藏書早已破萬卷。
飽讀詩書的汪國云,深知多讀書、讀好書對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談到辦書院,汪國云這樣說:“這些對青少年開卷有益的書籍,如果窩在城區家中,基本起不到作用,如果搬到老家與父老鄉親共享,特別是讓那些留守兒童來閱讀,那產生的效果就大為不同。”
說干就干,汪國云找到了大同鎮黨委、政府和建德市文廣新局,提出為了讓留守兒童學習更多的知識而建書院的想法。他說:“我小時候讀書條件比較差,從小學到高中沒有讀過一本有益的課外書,這給我留下了深深的遺憾,這也正是我后來喜歡買書藏書讀書的原因。我想把這些書搬到農村,讓留守孩子、村民一起享受讀書的快樂。”這個想法得到了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大同鎮政府將兩層樓共400多平方米的房屋騰出來建書院,并免費為讀者提供德育文化講座和閱讀服務。
2011年初,汪國云將近萬冊藏書從建德城區的家搬到了大同鄉下,辦起了浙江省第一家農村書院— 建德市大同書院。

汪國云給留守兒童講優秀傳統文化
在汪國云風雨無阻的堅持下,書院已創辦了十年。十年中,書院組織留守兒童開展各類活動,總計4萬多人次參與。
在書院,孩子們親切地稱汪國云為“汪老師”。每年教師節,“汪老師”都會收到很多孩子發來的節日問候。有一位小蔣同學這樣寫道:“汪老師,雖然您沒有在學校的課堂上教過我,但在我心中您是一位可敬的老師。祝您教師節快樂!”每當看到這樣的信息,汪國云都非常感動。
分析表明:無論以哪種角度輸入地震波,鋼管塔的最大位移出現在地線掛點處.在以0°,30°方向輸入地震波時,最大應力出現在塔頭斜材的位置上;在以45°,60°,90°方向輸入地震波時,最大應力出現在中橫擔上第1節間的主材上.
漸漸地,大同書院也得到許多家長的認可。古城山村79歲的吳爺爺有個孫女,其父母在外打工,性格比較內向,不愛說話。汪國云有意識地找她交談,還幫助她與城市的同齡孩子結對。慢慢地,小朋友的性格開朗起來,作文進步也很快,當年就有兩篇作文在報紙上發表。為此,吳爺爺很高興。有一天,吳爺爺來到書院,手中捧著一袋花生。他說:“汪老師,這是我種的花生,今年蟲子比較多,產量不高,這點花生送給你嘗嘗。”花生雖然不貴重,但老人家那一份心意卻是金錢買不到的!
隨著到書院里看書的孩子越來越多,汪國云的心里便多了一份責任。為了讓孩子們學到更多的知識,汪國云開始在自己的書院里組織各種活動,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動腦。如開辦“讀書演講會”,讓孩子們自己上臺演講,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膽量;組織“作文點評會”,通過對孩子作文的點評指導,提高其寫作水平。大同書院創辦10年來,開展“讀書演講會”“作文點評會”活動230期、古詩詞朗誦會127期、《論語》講座139期,累計輔導留守兒童1萬多人次。《今日建德》曾開辟“汪伯伯薦作文”欄目,有142篇中小學生作文經過汪國云輔導、推薦得以在報刊上發表。大同第一小學教師吳志平說:“現在,很多孩子都養成了放學就跑到書院看書的習慣。”
把書院辦成留守兒童的第二課堂是汪國云的初衷,更是他的愿望。通過十年的不懈努力,大同書院已經成為當地留守兒童自由讀書的樂園。
汪國云創辦大同書院的行動,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汪國云清楚地記著,第一位來到大同書院的學生姓張。他也是第一個通過汪國云的輔導在報紙上發表作文的學生。小張這樣說:“我到大同書院看書聽課,不僅提高了作文水平,更學到了做人的道理。”小張現在是大三學生,自從考上大學后,每年放假,都會來書院當義工,協助汪國云做好教學工作。當看到那么多學生來書院看書學習,汪國云感到這個書院辦得值,臉上充滿了喜悅。大同鎮人民政府宣傳干事傅慶玲對大同書院贊不絕口:“汪老師把自己家里的好家風、好習慣,通過書香浸潤和給少年兒童上課的方式,把小家風變成了大家風。”
各級媒體紛紛報道汪國云到鄉下義務創辦書院的事跡,吸引了更多的愛心人士參與到留守兒童的關愛行動中。大同書院被確定為杭州市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杭州市社科科普基地等。汪國云也被評為浙江省“最美五老”和杭州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建德市道德模范等。作為建德市關工委五老宣講團副團長、市德文化講師團成員,他每年都會去機關、學校、企業宣講德文化和紅色主題課,累計講課90余堂。
十年磨一劍,如今的大同書院已成為孩子們暢游知識的海洋,汪國云也實現了自己的初衷。對于大同書院未來的發展,汪國云說:“我要把書院辦成留守兒童的樂園,給自己的人生增添一點亮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同書院的光芒會輻射到周邊的鄉鎮街道,讓更多的留守孩子得到關愛,把愛心不斷傳承下去。”
(本文由浙江省杭州市關工委供稿)
拓展閱讀:立德樹人 基地育人
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關工委不斷挖掘紅色文化、歷史傳統文化、地方特色品牌等資源,通過配合協作、聯合共建、資源共享等方式,加強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建設。
2019年,浙江省關工委召開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建設推進會。杭州市關工委及時跟進,出臺了杭州市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建設實施細則,推動了全市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的規范化、高質量發展。
目前,杭州市共建各類青少年教育基地458家,4600多名五老參與基地的各項教育實踐活動,每年接待青少年超過300萬人次。建德市大同書院和創辦人汪國云就是優秀基地和五老的先進典型。今后,全市各級關工委將繼續助力教育基地在關心下一代中發揮立德樹人、實踐育人的作用,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浙江省杭州市關工委常務副主任 吳春蓮)
編者按:要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離不開對共產主義有著堅定信念的青少年。每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記錄了一段艱苦卓絕的光輝歷史,記錄了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這些立足本地紅色資源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濃縮了歷史的精華,體現了紅色文化的精髓,是青少年學習掌握和了解歷史知識、革命傳統文化的重要課堂,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的教材。在新的歷史時期,各地關工委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教育活動,尤其要重視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20年清明節期間,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蔣垛鎮關工委組織蔣垛中心小學的少先隊員到蔣垛蘇維埃公園開展開學第一課活動。
利用開學第一課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已成了鎮關工委和蔣垛中心小學的慣例。
說起蔣垛蘇維埃公園,就不能不提起幾代蔣垛關工人為打造這座紅色教育豐碑而付出的執著堅守。
蔣垛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有著深厚的紅色底蘊。原泰縣地區第一位中共黨員孟致祥是蔣垛人;全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 溪河岸黨支部建在蔣垛;蘇中第一個紅色政權— 蘇維埃政府成立在蔣垛。
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蔣垛人前仆后繼,涌現出了幾位遠近聞名的革命志士,有泰州市唯一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的抗戰支前模范李蘭英,108歲的江蘇省唯一健在的紅十四軍老戰士吳九成。
20世紀90年代,蔣垛的五老準備為孟致祥等348名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樹一座永恒的豐碑。說干就干,現任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的錢鴻江執筆寫下了老同志們的聯名建議信,請求蔣垛鎮黨委、政府規劃建設蘇中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紀念館。錢鴻江是一名革命后代,他的祖父為支援紅十四軍的建立作過貢獻,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任過交通站的交通員、站長。對這片紅色的土地有著深厚感情的錢鴻江,成了籌建紀念館的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
建館的請求很快得到鎮黨委的支持,但由于蔣垛鎮是貧困鎮,當時鎮財政十分拮據,無力給予資金支持。為此,五老自發組織離退休人員捐款,發動社會力量募資。全鎮黨員、青少年、企業家以及曾在蔣垛工作過的老同志積極捐錢、捐物。鎮關工委發動全鎮五老成立統籌組,全力以赴投入籌建工作。籌建工作沒有一分錢報酬,但沒有一人計較。為搜集、整理本地早期黨的革命活動軌跡、革命烈士事跡和革命戰斗故事,錢鴻江跑遍了蔣垛的每個村落,走訪了近百位參戰老人與烈士家屬,同當地村民座談交流;利用出差尋訪、書信函訪、電話采訪等途徑,請教曾在蔣垛工作過的老領導和老同志,掌握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資料和戰斗故事。他先后3次去南京,請省領導為蘇維埃公園中的紀念館題寫館名;請揚州設計院為蘇維埃公園設計浮雕;請南京美術學院設計展館。他還查閱了大量史料,撰寫了近萬字的展覽文字說明等。其他五老也四處奔波,征集全鎮烈士及功臣人員的獎章、證書、紀念品、烈士遺物等各類陳列實物。
經過五老的不懈努力,2000年6月,蔣垛蘇維埃公園終于落成。 蘇維埃公園內有蘇維埃紀念館、紀念碑、烈士墓等。蘇維埃紀念碑基座正面是一塊浮雕,反映了蔣垛蘇維埃政權誕生的情景。碑兩邊是毛澤東為紅色蘇維埃政權成立的題詞。碑的背面刻有碑文,記述了蘇維埃政權誕生的經過。紀念館內按照“星火頌、紅纓頌、烽火頌、紅旗頌、英烈頌”的順序布展,講述了蔣垛蘇維埃政權誕生、發展、斗爭、失敗的全過程。
從此,這里成了五老守候革命烈士精神的圣地和傳承紅色基因的場所。他們有的成為義務講解員,有的當上義務清潔工,有的甘做義務修理工。錢鴻江全程參與了紀念館的建設工作,館內的每段介紹文字都出自他手。他既是紀念館負責人,也當義務講解員,一干就是20多年。有游客曾問道:“你們這么大年齡圖什么?”他們總是說:“這里有我們的前輩,有我們的戰友,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的今天,我們活著的人不能忘了他們,還要讓我們的子孫后代記住他們,我們圖的就是這些。”
蔣垛蘇維埃公園也承載著老領導們的殷殷囑托。曾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戴為然,在90多歲高齡時來到蔣垛蘇維埃公園參觀,并對關工委的同志說:“今后這里就是你們的主陣地,一定要堅守住,真正把它建設成教育青少年的好基地。”
轉眼間,蘇維埃公園建園已逾20年。鎮關工委的五老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一代代的繼任者從不間斷地辛勤守護著這塊紅色教育陣地。20多年來,不管誰來參觀,五老都認真講解。當前來參觀的領導問五老有什么困難時,他們什么個人要求也不提,只是建議將公園提檔升級,以更好地發揮對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蔣垛中心小學的孩子們在紀念碑前緬懷先烈
五老對蘇維埃公園的傾情奉獻得到了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肯定。2019年,蘇維埃公園的改擴建工程獲得批準。經過近一年的擴建,園區面積增至75畝,建筑面積增加到1萬平方米。園內烈士墓區、陳列館區修繕一新,革命史料得到充實,聲光電設施配備齊全,教育功能全面提升。
在五老的矢志守護和精心耕耘下,蔣垛蘇維埃公園已經成為姜堰區首批被命名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中小學“兩史”教育基地,共青團紅色教育基地。同時,這里也是新黨員入黨宣誓、黨員干部重溫入黨誓詞、機關部門進行傳統教育、廉政教育的場所。紀念館每年接待來自各地的游客近萬人次。最忙的時候,錢鴻江曾在一天內連講8場。2019年,接待的團隊有150多個,8000多人。
多年來,說起傳承348名革命烈士英勇無畏的精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區關工委主任薛金林說:“這些令人尊敬的五老,利用紅色資源,講好百歲老紅軍、抗日支前老模范的故事,為培養新時代的紅色接班人奉獻關工人全部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