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關工委 戴青青
企業天地
企業關工委是企業發展的“助推器”,是促進青工健康成長的“加油站”。它能切實提高企業員工的幸福指數,激發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在增強企業凝聚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職工的綜合素質,增強了企業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的繁榮穩定。
本期《企業天地》欄目將為您講述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民營企業關工委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故事。在當地,很多企業家反映,企業是否成立關工委成了企業招工的加分項。2009年,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第一家民營企業關工委—中設建工集團(簡稱中設集團)關工委成立,正式拉開了全區組建企業關工委的序幕。2012年,在浙江省關工委“民營企業組建關工委”的專題會議以及紹興市委組織部與市關工委聯合發文的基礎上,柯橋區大闊步地在全區建有黨組織的民營企業內組建關工委。截至目前,全區已有434家企業關工委,組建率達到了92.5%,組建后的企業關工委,一方面明確領導班子、建立健全規章制度,促進工作開展規范化;另一方面圍繞“急企業所急,想青工所想,盡關工委所能”,以抓好思想道德、法治宣傳、技能培訓、企業文化、幫困助學五大任務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達到服務企業、青工和社會的目標。
休戚與共同發展。企業關工委組建之后,做的第一件實事就是推進企業文化建設,小到改善職工衣食住行條件,大到職工文化素養、技術技能等方面的提升,在企業關工委的助力下,企業更加關注青年職工以及員工子女的成長成才。為了尊重新入職回族職工的生活風俗習慣,齊賢街道朗莎爾制衣有限公司開設了回族餐廳;為了豐富職工的業余生活,廠里建起了“職工之家”,閱覽室、乒乓球室、羽毛球室等免費向職工開放;為了全方位引領青年職工成長成才,實行“一幫一”老帶新的工作制度,青年職工的技能有人帶,思想有人領,困難有人幫。在企業關工委的努力下,企業成了職工成長成才的沃土,職工成了企業悉心呵護的家人,職工越來越重視企業的發展,甚至把為企業節約生產資本視為己任,主動節約用水用電,昔日的“打工仔”成了與企業“休戚與共”的發展共同體。
2012年,為了進一步探索發揮企業關工委的作用,區關工委在馬鞍鎮怡中染整集團試點創辦了全區第一家假日愛心學校。從有條件的企業先辦起來,到逐步在全區推廣,現在每年開辦的各類假日愛心學校90所左右,參加的學生達4000余名。蘭亭街道的偉樂服飾公司還打造了假日愛心學校的升級版,常年為員工子女開辦四點半學校。8年多的時間里,流動、留守兒童暑期意外傷亡的事件少了,員工工作更加專心了。

越新印染有限公司關工委組織企業員工子女參加“小候鳥”素質拓展活動
一體同心共提高。2017年,村、企關工委“一結對四對接”工作新模式在全國民營企業關工委工作座談會上被推廣,為區關工委進一步構建基層關工委增添了信心與動力。
2013年,齊賢街道關工委率先試點“一結對四對接”工作新模式,以活動為導向,按照“強強聯手”的原則,選取轄區內10家企業與10家村(居)關工委進行結對,實行“活動對接”,即村(居)在假期組織中小學生與企業的青年職工開展聯誼活動,組織青年職工參與村(居)中心工作。“學校對接”即企業把置換下來的電腦等設備捐助給結對的村(居)假日愛心學校或者由結對企業出資為結對村(居)假日愛心學校購置相關設備;村(居)關工委則動員本地五老及在校大學生義務為結對企業假日愛心學校授課。“人才對接”即村(居)關工委在假期里組織在校大學生到結對企業進行勞動實踐,村(居)可培養青年吃苦耐勞的品質,企業可從中挑選優秀的人才。“幫困對接”即企業關工委力所能及地資助結對村(居)的困難家庭子女等。至今,全區16個鎮、街關工委因地制宜地踐行新模式。
近8年的實踐中,基層關工委的資源被進一步盤活,楊汛橋鎮的永利集團為結對的蒲蕩夏村關工委投資建設狀元亭讀書樓,供村民、員工學習閱讀。五老作用發揮平臺被進一步拓寬,齊賢金匯紡服有限公司關工委與柯北居委會關工委聯合組建五老隊伍,不僅為企業、村居假日愛心學校的學生上課,還為企業青年員工辦講座。幫困助學的實效被進一步提升,安昌街道的盛興印染為結對的盛陵村成立專項的助學基金,用于資助村內學習成績優秀、家庭貧困的學子。
唇齒相依共促進。2013年,柯橋區水務集團關工委動員干部、職工捐款,成立“善德基金”,給區內高中及以下的孤兒發放助學款。截至2019年,已累計資助孤兒學生382人次,金額達57萬余元。
從民營企業關工委的組建,到企業關工委作用的探索與發揮,企業參與全區關心下一代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性日趨高漲。有的企業將青少年思想教育視為己任。馬鞍鎮的中設集團不僅開展“孝德好員工”的評比,還設立員工榮譽館;平水鎮的一家企業連續3年舉辦大規模的“學習道德模范 踐行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公益論壇—
“孝行天下”講座,2000余名青少年及家長受到教育。有的企業用捐資助學的方式來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中設、中廈、咸亨三個集團分別承擔了全區三屆30名孤兒大學生“雙結對”的費用;金時代房產連續三年資助30名“雙特生”上大學,資助金額達60萬元。有的企業關工委加強與工青婦等部門的合作,為大學生就業打通最后一公里,馬鞍鎮越新印染關工委與鎮團委合作,組建成立了全區第一家青年驛站,為大學畢業生求職就業提供便利。
十多年里,民營企業關工委的建立與發展,加強了員工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增添了基層關心下一代的工作力量。企業將關心關懷下一代的成長成才視為己任,盡己所能開展青少年思想教育、幫困助學等公益活動。同時,企業的愛心之舉,得到了全區家長、學生們的一致好評,企業的公共形象不斷提升,給企業的發展打下了扎實的社會基礎,很多企業家反映,企業是否成立關工委成了企業招工的加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