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希望,時光可以走得更慢一點。”看著穿著婚紗的妻子胡瑞芝,黃斌用微微顫抖的聲音深情地對著老伴說。2019年8月,寧波市軍休中心為黃斌、胡瑞芝這對相伴相守60 多年的耄耋夫婦補拍了婚紗照,圓了老兩口一個甜蜜的愿望。
婚紗照拍完后,二老再一次穿上那身曾經相伴他們無數個春秋的軍裝,再拍一張。黃斌開心得像個孩子,雙手不停地撫摸著胸前的紀念章。胡瑞芝含情脈脈地看著老伴,仿佛看到了當年那個年輕帥氣的小伙子。

黃斌出生于1925年,19 歲參加革命,經歷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大大小小幾十次戰役,新中國成立后曾任臺州軍分區副政委。胡瑞芝出生于1930年,1947年入伍,是一位軍醫。他們是夫妻,也是戰友,一個沖鋒陷陣,一個救死扶傷。從戰火硝煙中走出來的這兩位老人,離休后一起投入到關心下一代工作中,開啟了“燃燒夕陽”的助學事業。
20 世紀90年代初,黃斌和胡瑞芝受邀擔任馬園小學的校外輔導員。夫妻二人都認為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十分重要,他們經常來到學校,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孩子們講革命傳統、英烈故事,帶領孩子們唱革命歌曲,組織孩子們去部隊參觀,教育他們聽黨話、跟黨走。
2001年,黃老擔任馬園社區關工委主任,同時擔任了海曙區中原小學、實施小學、翠柏小學的校外輔導員。他結合社區實際,積極創建“六好”社區關工委,定制度、建隊伍、搞學習。每當寒暑假來臨,黃老都會提前召集關工委成員會議,組織開展假日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受教育、學知識。胡瑞芝一直與丈夫并肩參與關心下一代工作:“我在黨旗下宣過誓,要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即便退役了,我還覺得自己是軍人。孩子是國家的未來,我希望能為培養他們盡一份力。”胡瑞芝說。
199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夫婦二人看到一盤反映貧困山區生活的錄像帶。看到一個個天真可愛的孩子因貧困不能上學,他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在得知浙江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出全社會幫助貧困山區孩子重返校園的號召后,胡瑞芝當即寫信給浙江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浙江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提出要資助貧困的孩子讀書,并很快和麗水市景寧縣的5 個孩子結了對,幫他們重返校園。從此,老兩口資助貧困孩子的事業再也沒有停止過。兩位老人把扶貧助學作為晚年的人生追求,每年都通過寧波市“希望工程”辦公室、慈善總會、浙江省青少年成才基金會資助貧困學生。
近30年,他們共捐出260 多萬元,資助了300 多個孩子。助學對象遍布四川、貴州、云南、西藏、浙江等10 個省20 多個地區。
現代平面設計必須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上,融合現代的思想觀念和設計思維,才能使之更具文化性與社會性。在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提取“形”,延伸“意”,傳達“神”。比如中國聯通的標志,無論是從形象上還是從意義上,都反映出了濃厚的民族底蘊,還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標志借鑒了中國傳統吉祥符號中的“中國結”圖案,造型中的四個方形有四通八達之寓,六個圓形有路路暢通之意,十個空隙則有十全十美之含,兩個上下相連的“心”展示著聯通公司的宗旨。標志是吉祥寓意與信息理念巧妙組合的結果,使中國傳統文化有了延續性,少了濃重的商業氣,多了豐富的文化性和親和力。
對于幫困助學,夫婦二人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捐錢捐物,只是扶貧;政治上幫助、思想上引導、生活上關心體貼、學業上激勵鼓舞,要結合起來才完美。”
1994年,與黃老結對的小學生小磊失去雙親,成績直線下降。“同學都笑我是個沒爹沒媽的孩子,我不上學了。”小磊向黃老哭訴。黃老摟過小磊:“孩子不哭,爸媽不在,還有黃爺爺,還有很多關心你的人,一定要好好上學。”從那以后十多年里,老兩口無微不至地關心小磊。小磊也很爭氣,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復旦大學。

1998年,得知嘉興市一對孿生姐妹因母親觸電身亡產生了輟學念頭,老兩口先后6 次登門,從精神上和資金上資助她們,并多次寫信、打電話鼓勵她們。十多年后,姐妹倆順利大學畢業。
老兩口家中的櫥柜里,珍藏著2100 多封受助學生的感謝信、學業匯報信。20 多年來,他們堅持每信必回,并隨信附帶一張郵票,方便孩子們回信。讀信是他們的幸福時光,回信是他們辛苦卻從不愿意放棄的工作。有時他倆一寫就是兩三個小時。一次,護士上門為黃老打吊針,黃老一邊輸液一邊還在給孩子寫信。護士要幫黃老寫,黃老堅決不讓,他說孩子們認得他們老兩口的字,別人代寫,孩子們會擔心的。
正是這一封封書信,贏得了孩子們的心。爺爺奶奶與他們拉家常、聊近況、談心事,囑咐他們好好學習、注意身體健康。孩子們也總愛向爺爺奶奶傾訴煩惱,有什么進步,也向爺爺奶奶匯報,讓黃爺爺、胡奶奶一起分享他們的喜悅。
為了幫助更多孩子,老兩口日子過得十分簡樸。在吃上,夫妻二人常常是煎餅卷大蔥、小菜就饅頭;在穿上,他倆平時穿得最多的就是洗得發白的軍裝。為了節省水電,他們家夏天只開電風扇,洗完臉的水再倒進洗腳盆里用來泡腳,洗腳水再用來沖馬桶,洗菜水也積攢起來沖廁所、洗抹布用。
他倆參加教育關愛活動,每次外出,都是帶著一只罐頭瓶水杯擠公交車去,兩個人連一瓶礦泉水都舍不得買。
幫困助學需要“真金白銀”。雖然兩位老人的離休工資不低,但為了資助更多的孩子,他們就省吃儉用積攢學費。二老有3 個孩子,除了大兒子收入稍好些外,小兒子、女兒都是普通工薪階層。對自己、對子女,二老近似于嚴苛。他們把全部的愛,送給了困難學子。
子女們“責怪”二老太節儉,胡瑞芝就去做子女們的思想工作:“做人不能忘本,我們的養老金是國家發的,一分一厘都來自于人民。現在社會上還有很多困難孩子上不起學,我們用養老金去資助,也算是回饋社會和報答人民。”
兩位老人最開心的就是歷數自己幫助的孩子,誰學業有成了、誰走上工作崗位了。他們最得意的是,得到他們關愛的5 個外地孩子已在寧波扎根,還經常到家里來“探親”。
2005年,二老為了看望資助的山里孩子,還專程去過一次貴州。老兩口買好火車票后,才告訴兒子自己的打算。“我母親那年75 歲,父親81歲,兩個老人竟然買了硬臥票去貴州,火車要坐整整3 天!”他們的兒子黃先生回憶,當時想阻止父母已經來不及了,沒辦法,就打算給老人把車票換成軟臥票,無奈車票早已售完。攔也攔不住,老兩口一定要去。就這樣,胡瑞芝和黃斌帶了些干糧,坐上了去貴州的火車。一個多星期之后,看到兩位老人平安歸來,精神狀態似乎比去之前還要好,子女們這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氣。
近30年的公益助學,給二老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快樂:西藏的孩子寄來了潔白的哈達,貴州的學生傳來了親切的問候,農村的娃娃寄來了成績報告單,本地小朋友見到他們大喊“奶奶、爺爺”,上大學的孩子們通過微信、QQ 給他們送上節日的祝福。
近幾年,黃老身體不太好,躺在病床上的他,還專門讓工作人員去郵局給貧困孩子寄生活費。2013年的大年三十,黃老把剛領到的1.8 萬元春節補助費,全數捐給了困難學生。
在兩位老人的影響帶動下,他們身邊的戰友、親人也紛紛加入到助學行列。2014年11月,寧波市海曙區團委聯合月湖街道成立了“黃爺爺愛心助學基金”。2015年,34800 元作為青海省天峻縣58 名中小學生的午餐補貼款,與海曙區24所中小學捐贈的萬本圖書一起,帶著老兩口和社會各界的愛心,寄到了遙遠的青海。
“我們的目標是在有生之年資助到500 個孩子。”老兩口說,“只要還活著,我們就會堅持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