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陽凹陷魏崗地區經過四十多年開發,已進入高成熟勘探階段,滾動目標變得細小、隱蔽、破碎,工作難度越來越大。筆者在地質研究過程中不斷學習,總結出來一套實用的工作方法,并運用該方法對研究區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逐層梳理,系統推進,進行立體滾動勘探,提高了工作效率。利用該方法在魏崗地區落實了一系列圈閉,優選了1個有利圈閉進行鉆探,落實可動用儲量100萬噸。
關鍵詞:魏崗地區;高效勘探;優勢運移通道;圈閉條件;工作效率
魏崗老區易于發現的油氣藏多已找到,現今工作方向由構造油藏變為隱蔽油藏,由簡單斷塊變為復雜斷塊,由規模高效變得零散破碎,工作量、難度成倍增加,增儲效果卻變差。現階段亟需明確增儲方向,提高工作效率以開展增儲部署。針對魏崗周緣成藏特點,在油氣運移規律的指導下,順著油氣優勢運移通道開展工作,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逐層梳理”的滾動思路,強化成區成帶一體化研究,系統規劃,有序推進滾動勘探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以下就此方法及工作流程進行詳細闡述。
1.以成藏規律為指導,明確優勢運移通道
研究區位于南陽凹陷魏崗鼻狀構造帶,儲層主要受張店-金華及沙堰-焦店復合三角洲砂體控制,構造背景為一向東南傾伏的鼻狀構造,發育一系列北東向、北東東向及北西向斷層,緊鄰牛三門生油次凹??傮w上魏崗油氣主要沿著鼻狀構造背景,由南向北運移,在斷層、砂體配置較好的斷鼻(塊)、斷層-巖性圈閉中聚集成藏,具有斷-儲聯合控藏、條帶狀富集的特征(圖1-1)。由此可見,魏崗地區鼻狀構造軸部是油氣優勢運移通道。本著尋找優質規模可動用儲量的目標,魏崗地區工作應聚焦油氣富集的鼻狀構造主體,實現富油老區復雜構造油藏規模增儲。
2.確定增儲潛力區
明確優勢運移通道后,我們采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逐層梳理”的方法,由南向北,逐斷塊對各含油層系進行梳理,尋找增儲潛力區。魏崗Ⅱ斷塊13km2內已部署300余口井,50余條斷層,井與井、井與斷層、地震地質之間存在矛盾較多。我們從油水矛盾、井震矛盾入手,地震地質相結合,對鼻狀構造主體區已鉆井逐斷塊、逐層系進行分析,發現魏崗Ⅱ斷塊是增儲潛力區。原來認為魏崗Ⅱ斷塊為地塹區,斷面較寬,主要含油目的小層斷缺(圖2-1),沒潛力。但是通過對已鉆井資料的重新對比發現,該區主力出油層H2Ⅱ14-15小層存在孤立出油點魏212井(圖2-2),這與我們常規地質認識不符,說明魏崗Ⅱ斷塊構造不夠落實,通過構造再認識,有可能將魏崗地塹區這個勘探“禁區”轉變為潛力區。
3.分析圈閉條件
研究區規模較大、對油氣運移和聚集起重要控制作用的主干斷層經過多輪精細解釋已認識清楚,但眾多斷距小、延伸短、隱蔽性強的微小斷層地震剖面上難以發現,落實難度較大,造成了研究區構造破碎、油水關系復雜等問題。為此,本次研究從三方面著手技術攻關:一是充分發揮物探優勢,加強低序級斷層識別技術攻關,應用正演模型、構造導向濾波、屬性體刻畫、最大似然體等技術落實復雜斷裂系統,提高對斷裂及微幅度構造的識別能力(圖3-1);二是以地質模式為指導,通過精細地層對比,系統、客觀地進行斷裂解剖,提高復雜斷裂帶描述的合理性;三是加強井震結合,利用鉆井斷點、動靜態資料、錄井顯示、油水矛盾等資料進行分析,相互驗證斷層解釋的合理性,多方面對研究區進行構造重構,實現高效滾動勘探。
通過對魏崗Ⅱ斷塊的構造再認識,發現地塹區主力含油小層發育一系列被斷層復雜化的斷鼻、斷塊圈閉(圖3-2),預計總體增儲規模達160×104噸,“老層新塊”獲得規模效益新發現。
4.提出有利目標
利用地震、地質、鉆井及試采資料,根據圈閉可靠程度,斷層保存條件、儲層特征、鄰井動、靜態等資料,經綜合評價后,優選魏3高部位圈閉提出井位部署建議。該圈閉落實可靠,油源及儲蓋配置關系好,鄰井均鉆遇良好油氣顯示,具備良好的油氣成藏條件,因此建議在魏3井斷塊部署油藏評價井魏3-1井。
結論及應用效果
(1)通過以成藏規律為指導,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成區成帶,系統推進,尋找規模儲量的方法,指導油氣生產實踐,提高了工作效率,該成果應用于生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本次研究共發現落實圈閉10個,通過優選有利目標,在魏崗老區部署魏3-1井,鉆探效果顯著,測井解釋油層8.6m/4層,油層8.6m/4層,差油層11.1m/4層。預計新增可動用儲量100萬噸,驗證了魏崗老區構造解釋合理性,也證明富油老區內部增儲潛力大。
參考文獻:
[1]朱平,毛鳳鳴.復雜斷塊油藏形成機理和成藏模式.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2
[2]周賞等.小斷層綜合解釋技術及其應用.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
[3]田納新.南襄盆地南陽凹陷構造特征與油氣分布.石油天然氣學報,2008
作者簡介:
馬玉(1987-),女,2010年長江大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本科畢業,中級工程師,現在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發開研究院從事石油地質綜合研究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