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社東
我在浙江武義郭洞古生態村考察時拍到了一張照片,那玩意兒是喂雞的,上面貼著一標簽,有三字:飼雞桶。飼雞桶又叫狗氣殺。狗氣殺比較有名,也比較通俗。飼雞桶好像有點書面。意味深沉。
它雖然是那么一件很家常的東西,但看后,我竟然心潮澎湃,好久不能釋然。記得當時我對身邊的毛秘書長說,此乃公平之器,你看那一格一格的,就是要你別多吃多占,大家都來伸嘴啄幾口;還有,那一格一格的豎檔,只讓雞頭伸進,不讓狗頭伸進。這其實是一種文化啊,管理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家居環境下,雞狗不同種,可同屋,求食在同一屋檐下。主人家對待它們,還是蠻有套路的。喂雞還有這些精致的講究,一定不是普通百姓家所為,制造者有謀略。
雞乃赤腳佬,不穿襪子不穿鞋。主人與雞的關系是,我養大你,然后我吃你,吃你的蛋,吃你的身體。雞這東西,大家知道,來年又可以來一茬,所以它們和主人家是短暫依存的關系,人吃它,沒有什么罪過感,不會產生道德觳觫。主人家養雞,成本有多大?管理成本又有多大?飼料是基本成本之大頭。管理成本則包括主人的頭疼及頭疼的醫療費用及其他。你們這些小雞肚腸的東西,吃東西時打架,啄來啄去,多貪多占,爭來搶去,你們家禽畜生天生不懂規矩,那主人我就給你做規矩,請木匠或篾匠來,做一飼雞桶,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飼雞桶里凝聚著主人的管理智慧。
飼雞桶的普及和其產品進入流通環節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這一器物深刻地改變了被飼養者的生物行為習慣和社會行為習慣。爭食,變成了很古老、過時的事。雞們開始有了平均觀念。飼雞桶的出現,使得日常居家生活的養雞管理,走上了科學化的道路。開飯時,一盆飼料放在飼雞桶中央,群雞前來啄食。強悍者不再趕走別的同類,大家圍成一圈,把頭伸進豎格欄里,各自公平吃食。是為文明。
公平,乃是主人家的第一管理目標。為了這公平,需要器物來規約。器物,既打擊了豪強霸食者,又恩澤了普通雞群。不過,雞們吃的是大鍋飯,如果是小炒或人均一份的份飯,就不會如此。
在魯迅的小說里,飼雞桶就叫狗氣殺,可能是紹興叫法和武義叫法的不同,也可能是書面語和俚語的不同。
狗,在飼雞桶前急得團團轉,氣得要死。這木制的器物,很神奇,接納了雞,卻打擊了狗。主人家看了開心。我們知道,在早年居家環境下,被飼養者不僅僅是雞,還有豬、狗、貓、鴨、鵝等。這些跨物種的被飼養者,群聚在一個屋檐下,大家如何搶食,主人家一定一直煩憂、頭疼著。當問題上升到思考層面,上升到需要人為地進行組織管理的層面時,其實,它就變成了一個文化問題。
狗,乃狼性也,自古吃天下,天生搶食,是古老的野食主義者,所以它很強悍,并且肌肉、口器發達。雞乃本分者,低頭覓食,有翅膀也不再想著高飛,所以整日戚戚,所以,就很容易成為強勢狗的相對弱勢者。誰來調整這種地位關系?非主人莫屬。指望眾家禽自治,那是笑話。
作為居家的人的管理者的身份是怎么來的,這里似乎不是討論的場合。反正雞沒有對他不服氣,狗也沒有不服氣,這就夠了。
飼雞桶(狗氣殺)是一種公平之器,它平衡了眾多被飼養者的關系,接納了雞,過濾了狗。管理越來越精細,飼養這一粗放活動越來越有文化。它使得狗在雞開始吃食時不再精神抖擻地準備戰斗,而是懶洋洋地躺在那里打滾舔腳,或者哈氣。雞在吃食時,也不再想著我多吃你少吃的問題,護食、霸食的行為也開始絕跡。但是,動物的好斗性也正在喪失,這是生物進化之最大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