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岑 嶸

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葛朗臺已經82歲了,他患了風癱癥,不得不讓女兒了解財產管理的秘密。他不能走動,但坐在轉椅里親自指揮女兒把一袋袋的錢秘密堆好。當女兒將儲金室的房門鑰匙交還他時,他把它藏在背心口袋里,不時用手撫摸著。
葛朗臺臨死前,他要女兒把黃金擺在桌面上,并用眼睛盯著說:“這樣好叫我心里暖和!”神父來給他做臨終法事時,把一個鍍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邊親吻,葛朗臺見到金子,便作出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它抓到手。這一下努力,便送了他的命。
波蘭心理學家托馬茲·扎萊凱威茲在華沙進行了一項實驗,他讓受試者回答十個問題,以測試人們對死亡的焦慮程度。不過這項研究的重點不是人們對待死亡的態度,而是人們對錢的依賴感。
托馬茲在讓實驗者回答問題前,先讓他們做一件事:他讓一半的實驗者數一沓鈔票,而另一半的實驗者則數同樣大小和厚度的紙張,這些紙張上印著和錢上一樣的數字。兩組的任務是一樣的,算出總數。
實驗的結果有點讓人想不到,數錢的人與數紙張的人相比,對死亡更釋然,他們對死亡的恐懼減少了20%。托馬茲認為,總的來說,錢是一種“存在性藥物”,能夠緩解存在性焦慮。這也是我們存錢的原因,他說,錢能緩解人們巨大的恐慌。
國際著名心理學刊物《心理科學》曾刊登過這樣一個研究:將84名大學生分成兩組,其中實驗組被要求點數80張大面額紙幣,對照組則點數80張白紙。數完之后,所有參與者再在網上和其他玩家進行一個接球傳球的電腦游戲。這個游戲的設定是,在經過十次傳球之后,只有半數的參與者能接到球。
研究者在對那些十次傳球后,再也沒能接到球的參與者進行心理焦慮及其強度測試后發現,比起那些之前只數過白紙的參與者,那些曾數過錢的人的焦慮水平更低。不僅如此,數錢還增加了他們的精神力量和滿足感。
金錢可以緩解疼痛,包括生理疼痛和社會排斥的疼痛,但另一方面,金錢卻會降低我們的幸福感。心理學家給人們一系列的情境去想象,比如觀賞壯觀的瀑布,然后測定人們的心理感受。他們發現,人們享受簡單愉悅經歷的程度取決于他們有多少錢,那些收入越高,有大量存款的人,比低收入的人從其中得到的快樂要少。這又是為何呢?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布里克曼提出“經歷延伸假說”,這一理論是指如果一個人去了米其林星級餐廳,品嘗過全國最好的餐點,那么他在當地的小餐館里隨手點一份餐點得到的快樂就要小得多。同樣道理,有錢人很難從日常或簡單的愉悅中感到幸福。
比利時的心理學家又做了進一步的研究,他們在詢問受試者看到瀑布或其他美景的感受前,讓受試者先看看錢的圖片。這次無論收入多少,受試者的表現趨同。也就是說有錢或者一想到錢,就會減少自己的快樂,更準確地說,它會減少我們簡單的愉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