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瑤

2014年4月13日晚,正在國內休假的三峽集團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簡稱“中水電”)員工張俊收到張如軍的短信:“遇到這個情況,咱們是不是提前回去?”
兩天后,晚上九點,北京中水電公司大廈門口,三個身影焦急地等待著出租車。因事發突然,來不及準備行李,三人都只拎著隨身的小行李箱,準備去首都機場。他們是:在國內出差的張如軍、在國內休假的張俊和譚學韜。
張如軍,現任中水電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幾內亞地區項目經理。2014年是他參加工作的第十四年,也是他征戰非洲市場的第十三個年頭,他遇上了在短信里說的“這個情況”。“這個情況”就是:2014年初,埃博拉病毒首先在幾內亞發現并確認,逐漸發展為全球公共衛生事件。在疫區,多國相繼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幾內亞有史以來最大的民生工程凱樂塔水電站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這個水電站就是由張如軍他們承建的。
外企撤離,口岸關閉,航線停飛,往常北京飛往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的航班只需要在迪拜轉機一次,2014年埃博拉疫情爆發后,張如軍他們三人不得不輾轉幾趟飛機才抵達幾內亞。
自4月16日晚抵達項目駐地后,張如軍每天都在與時間賽跑:隔幾天跑一趟我國駐幾使館,掌握最新疫情動態;統籌協調幾內亞能源部、衛生部、宣傳部以及所在地政府多個部門,甚至不惜借用幾內亞軍隊力量,快速增加項目沿線和周邊疫情防控投入;積極聯系我國援幾醫療隊和疾控專家,對疫情防控提供精確指導。然而,即便如此,誰都無法保證萬無一失。那么,工程要不要停下來呢?
張如軍說:“我一直在平衡這件事。如果咱們的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我難辭其咎;但撤離了,又覺得辜負了祖國和幾內亞人民對這項民生工程的期待,所以我一直對自己說,對團隊說,再撐一撐,再撐一撐。”
埃博拉疫情反反復復肆虐了一年時間,張如軍身先士卒,全力以赴,凝心聚力,科學布控,大伙兒的心慢慢穩定下來。一年的堅守里,凱樂塔項目的全體員工沒有一個人在此期間提出離隊。他們不僅戰勝了可怕的病毒,還實現了電站提前全面投產……
2001年7月,在中水電公司總部實習一年后,張如軍熟悉了各項規章制度,也對一些項目有了初步了解,根據公司安排,前往加納特馬水廠項目駐地。張如軍在加納一待就是兩年,兩年的努力奮斗,奠定了他扎實的水電生涯的基礎。
按照公司當時的規定,新員工初次去海外項目工作,周期為24個月,即到2003年7月,張如軍可回國休整一段時間。眼看著回國的日子越來越近,一通電話卻讓張如軍改變了主意。
2003年7月8日,中水電公司非洲單項金額最大的承包項目蘇丹麥洛維大壩開工,急需骨干力量。經過討論,公司領導認為,張如軍憑借在加納工作期間表現出的優秀工作作風,能夠頂得住項目開工早期的巨大困難和壓力,希望他能夠擔起這個責任。就這樣,張如軍從加納直接飛往蘇丹。
北蘇丹3、4月份白天地表溫度就能達到四五十度。項目開發早期,沒有房屋和電,張如軍和幾位同事就在附近安置了幾個大集裝箱,吃住都在里面。有人曾去現場考察過,他說:“白天里面就是‘蒸桑拿,晚上沙塵暴卷起的石子打在鐵皮上,乒乒乓乓,戴著耳塞也沒法睡。可是整宿睡不著也不是辦法,他們有時就抱著被子去外面打地鋪,不過被子是用來阻隔蒼蠅的,蒼蠅多得都影響呼吸!”
另外,項目駐地遠離城市,由于物資貧乏,吃的食物——餅干、方便面等,運過來時在海上漂了很久,大都過期了。事后,張如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動情地說:“我至今還很懷念那種包裝袋里只有一包鹽粒的方便面,那時能吃到這種方便面是非常奢侈的事情,要是能再加個雞蛋就太幸福了!”
正是經歷過這些苦難,才更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成果。張如軍懷揣著遠大的抱負和組織的信任在蘇丹耕耘了八年,一步一個腳印,踏石留痕。
2010年4月3日,三峽集團成功簽下蘇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樞紐工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工程剛開工建設不到一年半,張如軍再次面臨抉擇:公司領導打來電話,希望張如軍能夠去幾內亞,克服困難,把凱樂塔項目做好。

接到這個電話前,張如軍同時兼任三個職務:蘇丹經理部總經理、石油焦輸送項目經理,以及上阿特巴拉項目常務副總經理。面對八年奮斗贏來的成績和未知國度的各種不確定,張如軍仍義無反顧地接受了挑戰。張如軍用三天時間完成工作交接,又擬就了凱樂塔水電站項目實施的初步方案,隨后不久便開始了幾內亞的水電建設生活……
在張如軍的十九年非洲生涯里,有一段經歷讓他一輩子都忘不了。2007年,張如軍在蘇丹中部考察一個供水項目,同行的還有中國國內的水電專家和設計專家,該項目主要是在白尼羅河上建水泵站,將水送往一千多公里以外,解決那個沙漠地區的供水問題。
考察期間,他們路過一個村莊時,當地政府和老百姓聽說有中國專家正在考察,不久的將來可能就有水了,當晚便準備了非常豐盛的晚餐來招待他們。因為沒有像樣的房屋,晚宴就設在小學操場的一棵大樹下,全村男女老少拿出了他們所有的家當。
張如軍滿懷深情地說:“你無法想象,當我看見桌子上出現冰鎮可樂時的心情,那個地方方圓二三百公里都是沙漠,需要騎馬才能出得去,他們是怎么弄到這個的?他們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情去背這些冰鎮可樂的?”
張如軍又說:“那天晚上團隊所有人都沒有吃,大家把桌子上的食物和水都讓給了當地的孩子們。因為我們能感覺到,這些食物是他們很長時間都吃不著的。”
這個故事,張如軍也對他的孩子說過:“你們現在不管是回家,去學校,或者是去任何一個公共場所,打開水龍頭就有水,按下開關就有電,肚子也至少沒挨過餓。可是,世界上有些地方還有很多很多人,喝不上干凈的水,用不上電,吃不飽飯。你爸爸現在做的事,就是希望能稍微改善他們的生活。”
修一條路,建一座橋,拉一條輸電線路,建一座水電站,張如軍一直用他的行動踐行著一名在海外打拼的水電人的初心:要做一個有深厚家國情懷的人。過去,張如軍代表著中國水電人,深耕非洲十九年,讓中國智慧助力非洲國家綠色發展。現在,他正帶著團隊,讓中非友好的接力棒在青年一代手中不斷相傳,譜寫新時代中非命運共同體緊密合作的新篇章……
(發稿編輯:姚自豪)
(題圖、插圖:陳明貴)